02.26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原因分析

历史上对袁绍的评价多以负面为主,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为谋诛宦官,献计何国舅引董卓进京,终致天下大乱;另一点则是本文要讲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发生于建安五年(200年)的正月,时冀州牧袁绍集结十万精兵南下,意在一举歼灭曹操军事力量,曹操随即也作出相应部署,双方陈兵于官渡,“官渡之战”就此拉开序幕。在此之前,曹袁双方都为这场无法避免的战役做了充分的准备。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原因分析

官渡之战复原图

袁、曹双方的战前准备

袁绍方面

袁绍在官渡之战发生的七个月前,即建安四年(199年)三月,消灭了盘踞北方的公孙瓒,解决了后顾之忧。

此时,袁绍已据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这四个地方是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袁绍便派他的大儿子袁谭去守青州,二儿子袁熙去守幽州,又派他的外甥高幹去守并州,袁绍自己坐镇大本营冀州。另外,袁绍手下的人才也颇多,谋士有田丰、沮授,文臣有审配、逢纪,武将有颜良、文丑等。实力已是当时所有割据势力当中之首。而眼看曹操自迎奉天子至许后实力逐步壮大的状况之后,袁绍终于下定决心南下破曹;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原因分析

官渡之战中的袁绍 剧照


曹操方面

而曹操方面,为此战准备的动作则更多,因为曹操在地理上所处的位置较为不利,按照很多人的说法是:处于“四战之地”,北方有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有刘表、张绣,东南方面还有一个孙策在蠢蠢欲动。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原因分析

公元199年时局图

因此,建安三年(198年)冬天,曹操先消灭了盘踞在徐州的吕布,又在建安四年春天,击破河内的眭固。同年八月进军黎阳,而后又分兵把守官渡。

建安五年正月,即官渡之战前夕,曹操为解除南面的隐患,出兵攻打驻扎宛城的张绣与徐州的刘备。可惜在宛城之战中,因曹操的风流而引起张绣的反叛,这场战役算是失利了,但刘备是又让曹操给打败了,逃往南方的刘表处去。

自此,曹袁双方已为最后的决战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大战一触即发,终于在建安五年(200年)正月爆发。

袁绍“六失”败官渡?

这场战役的结局大家都知道,袁绍最终将好局拱手相如与曹操,将袁氏家族也最终送上了断头台。而袁绍失败的原因,后人多倾向于袁绍错误的指挥。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易中天先生在其《品三国》著作中也提到,袁绍的失败,是“六失”的结果,<strong>即皇帝在许,政治失利;出师不义,道义失理;急功近利,战略失策;失白马、进官渡、丢乌巢,指挥失误;听信郭图之言,用人失当;团队内讧,组织失和

。这个观点既是对先人的总结,也受当下大众的认可。

那么,真相确如易中天先生所言之“六失”吗?我的答案是,不全是。

第一、政治失利了吗?<strong>也许有一点,但对战争会造成影响吗?明显不会。

皇帝这个时候是无实权的,普天之下的诸侯谁人不知。况且,袁绍也曾以许都环境不好为由,挟着兵威要挟曹操,要令他将皇帝迁到甄诚。只是,一来曹操不是被吓大的,袁绍的恐吓在他那不起作用;二来,袁绍内部也有一些问题,就暂时搁置此事。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原因分析

汉献帝刘协 剧照

第二、道义失理了吗?<strong>没有。

曹操可以以皇帝的名义去收拾周边割据势力,而皇帝在许都,全天下的人都说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了,袁绍也正好可以“勤王”的名义去讨伐曹操。袁绍也这么做了,建安二十年正月,因“衣带诏”事件泄露,董承等人为曹操所杀,袁绍借此机会向曹操开战。

且在发动“官渡之战”前,还专门请了“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为其此次出征撰写了一篇檄文,即《为袁绍檄豫州文》,内洋洋洒洒一千七百余字,细数曹操本人及其祖上的罪行,又指出了“曹操豺狼野心,包藏祸心,谋害国家栋梁,孤立大汉皇帝,杀害忠正之人”等罪状,可谓是将所有正义之事都按在袁绍头上,不义之事都按在曹操头上。这一点如果是普通人写的那倒没什么,可这篇檄文是陈琳写的,那就不一样了。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原因分析

陈琳 字孔璋

第三、战略失策了吗?<strong>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可以说袁绍的战略是有所失策的。

那么袁绍应该奉行什么样的战略的?袁绍的谋臣田丰,在战役发动之前曾对袁绍提过这样一个建议。

田丰说:曹公善于用兵,变幻无常,虽然士兵数量较少,但不可轻视。我们应该坚持打“持久战”和“游击战”(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我们现在人多地广,对外联合英雄豪杰,对内休农耕以备战,发展壮大自己后。然后挑选出精锐部队,分为几只奇兵去骚扰曹操的地盘。曹操救援东边我们去打西边,曹操救援西边我们去打东边,使敌人疲于奔命,人民不能安于本业。这样,不及二年,可坐克也。现在明公你不用稳操胜券的计策而想通过一次战争去决定成败,万一失败了,那是后悔就来不及啊。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原因分析

田丰 字元皓

现在,多数学者认为田丰的建议是极为正确的,如果袁绍采纳田丰的建议,通过“游击战”与“持久战”的方式,去消耗曹操的有生力量,对于曹操来讲,也许就难以长久支撑下去了。

<strong>我也认可田丰的观点,与曹操对战,需要打“持久战”,但其中有些内容也或多或少有一点后人附会之谈吧。

首先,曹操此时的实力虽然较袁绍会差一点,但已经是很强大的了。其中,陶谦与吕布均已被杀,袁术也被曹操所打败。同时,在建安四年春,杀了河内的眭固,其势力已经发展到冀州境内了,袁绍当然不能让他再继续发展下去,这时候也说不了什么游击战不游击战了。

其次,从官渡之战时的曹操的派兵布阵角度就可以看出,曹操的兵力也是不少的。

再者,可能一开始,袁绍是想要“速战”,但初一交战,袁绍大将颜良与文丑均被杀后,

则袁绍开始使用“持久战”的思路。在官渡这个地方,与曹操垒土相持。从七月到九月,交战局势对曹操都是不利的,尤其是曹操方面的军粮供应是跟不上的了。但一个人的离去却改变了战争的格局,这个人就是许攸,具体为何我们后面分析。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原因分析

袁绍指挥画面 剧照

第四、指挥失误了吗?<strong>一场大型战役的失利,一定有其失败的原因,其中主帅的指挥是无法避免的话题,也是一定会存在的话题。袁绍的指挥当然是有问题的。

首先,在白马-延津战役中,为曹操“声东击西”之计所骗,憾失颜良、文丑两员战将,是其指挥失误导致。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原因分析

官渡之战地图

而乌巢丢失,我的观点与史书记载的有所不同。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

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会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馀人北迎运车,沮授说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於表,以断曹公之钞。”绍复不从。琼宿乌巢,去绍军四十里。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候夜潜往攻琼。绍遣骑救之,败走。破琼等,悉斩之。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等率其众降。绍众大溃,绍与谭单骑退渡河。

后世很多人对乌巢丢失的责任全都怪在袁绍头上,这实在是因为袁绍是主帅,必须要背这个锅啊:

1.惇于琼是袁绍亲信,对袁绍忠心耿耿,给他一万兵力守乌巢,已是袁绍总兵力的十分之一,真不少了;

2.说实在的,袁绍对许攸的处置没有什么不妥的,许攸贪得无厌,袁绍无法满足,就跑去曹操处,曹操此时的处境与赤壁之战前的刘备无异,要不是荀彧等人的力挺,曹操本人都快坚持不下去了。许攸一到,对于曹操来讲如救命稻草,许攸将袁绍存放军粮的位置(乌巢)告知于曹操,曹操连夜亲率轻骑五千前往乌巢。可以想见,乌巢之战曹操的必胜决心与誓死的信念。这样的曹操,惇于琼是抵挡不了的。但如果没有许攸的叛逃,曹操也不知道乌巢的位置。

3.说袁绍不去救乌巢,反而听信郭图之言攻打曹操大本营,我认为也是不太现实的。这点我认可吕思勉先生在《三国史话》中的分析,吕先生说:

淳于琼屯兵之处,名为乌巢,离袁绍的大营只有四十里。倘使来得及救援,袁绍不是兵少分拨不开的,何难一面派兵去攻曹操的大营,一面再多派些兵去救淳于琼等?曹操的兵不过五千,淳于琼等的兵已有一万,袁绍倘使再派马兵五千名去,也比曹操的兵加出三倍了,何至于还不能敌?倘使还不能敌,相隔四十里,续派大兵何难?何至淳于琼等还会被杀?可见曹操的攻淳于琼,是疾雷不及掩耳的。他所以只带马、步兵五千,正因兵多容易被人觉察之故。然则当时淳于琼等被攻的消息达到袁绍的大营时,怕早已来不及救援。派张郃、高览去攻曹操的大营,也不过无聊的尝试而已。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原因分析

乌巢与官渡旧址的距离示意图

第五点、用人失当了吗?<strong>是的,这点没有什么争议。

袁绍的谋士中,为天下所认可是田丰与沮授,但袁绍一个都没有,反而听信了能拍马屁的郭图。其实,任何一个能拍马屁的人之所以受宠,是因为马屁拍到主子心坎里去了,正和主子的意思。如果没拍到主子心坎里,反而会引起主子的厌恶。袁绍听信郭图之言,或多或少也是袁绍内心所思与所想。

田丰的建议,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沮授提了什么建议呢?我们在这里做个罗列:

  • 沮授在“官渡之战”前两次主张“迎奉天子”至邺城,袁绍犹豫,曹操捷足先登;
  • 袁绍将三个州分于三个儿子,沮授劝阻,袁绍不听;
  • 官渡之战前,沮授不支持袁绍和曹操打正面对攻战,而建议袁绍打游击战,用三年时间消耗曹操有生力量。袁绍不听,还听信了郭图的谗言,分了沮授的权;
  • 官渡之战时,沮授建议袁绍不要把全部大军压在官渡,而应该驻扎延津,分兵进官渡,以保万全。袁绍不听,并将统领大权交由郭图。
  • 官渡对峙时,沮授建议用能力更强的将领护送粮草、守乌巢,袁绍不听,结果曹操奇袭乌巢。
  • 最后袁绍战败,丢盔弃甲逃跑时,也把沮授扔在了战场。

可以说,在每一次重大行动面前,沮授都有提出建议,但到官渡之战时,袁绍已基本不信任沮授,而选择信任郭图之言,这是袁绍在用人上的极大问题。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原因分析

官渡之战中的沮授

第六、组织失和了吗?<strong>是的!

健康的商业组织内部,应该是“热闹而又团结”的,什么时候热闹呢?对某件事、某场战役、某次决策等的探讨时,是热闹的,大家可以各抒己见、甚至是各执己见,争得面红耳赤都无妨。但会后必须是团结的,一旦在会上达成一致后,会后则要忘记会上的针锋相对,全力执行会上的一致决定。如果团队内部是这样的,则无往而不胜。

那么,袁绍集团内部的组织中,这一块或多或少还是比曹操内部差很多,单就郭图提醒袁绍沮授是否权力过大这一事即可感受到。

袁绍失官渡原因总结

因此,我们做一个总结,即“官渡之战”,袁绍战败的原因有:

1. 稍显急躁,未在一开始就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2. 白马-延津战役指挥不当,致使大将颜良、文丑被杀;

3. 对敌情估计不足,丢失乌巢,致使军心奔溃;

4. 组织把控不力,内部不团结;

以上四点,是袁绍失败的四个原因,然而,刨除袁绍个人性格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也是非常重要,这两点后来人无论是没在意,还是有意忽略,就不得而知。这两点分别是:“坚持”与“运气”。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原因分析

军帐中的袁绍

这场战役,双方都打得非常疲劳,尤其是曹操。在官渡之战相持阶段,曹操一度想到放弃,据《资治通鉴》记载,曹操一日见运粮士兵穿着破草鞋,面色土黄,疲于奔命,于心不忍,脱口而出:“再给我十五天的时间,如果这十五天攻打不下来,我们就回去”(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然后写信给后方的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荀彧见状,赶忙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的就是与明公你决一胜负啊。明公你以至弱当至强,如果这个时候没抵挡住,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然后就是明公你如何如何伟大,袁绍如何如何差等鼓励曹操的话。

另外,荀彧还在信中举到当年楚汉之争时的故事,荀彧说:想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以为先退则势屈。现在明公你是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已有半年了。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千万不可坐失。”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原因分析

荀彧 字文若

曹操因此才又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加强防守。设法提高了己方的补给效率,同时,想尽办法去捣毁袁绍的运输线路。然而,对于曹操来讲,依旧还是很困难。如果袁绍能够继续坚持下去,曹操也可能被拖垮。但是,许攸的叛逃是这场战役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果许攸没有叛逃,没有告诉曹操乌巢为何处,乌巢被烧的关键也并不在于死伤多少人,也不是马上就断粮了,在于长期紧绷的弦断了,士兵们的心散了,这场战就再也打不下去了。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原因分析

曹操 字孟德

于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争范例,留下了“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的历史评价。兴衰谁人定,胜败岂无凭?古今多少事,多付笑谈中!历史如滚滚东逝的流水,一去不复返,历史的片段在岸边的石案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多姿又多情。然而,写历史的笔却又是无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