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官渡之戰,10萬對2萬卻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袁紹究竟錯在哪裡?


官渡之戰,10萬對2萬卻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袁紹究竟錯在哪裡?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紹率大軍10餘萬進駐黎陽,欲尋求與曹操主力決戰,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就此拉開序幕。


一、官渡之戰, 10萬大軍被曹操攻伐殆盡,袁紹僅率800騎兵倉惶逃回河北


公元199年,袁紹終於戰勝公孫瓚,將冀、青、幽、並四州盡收囊中,佔據整個河北之地,成為當時最強的軍閥;幾乎同時,黃河以南的曹操東征西討,也基本上掃除了呂布、袁術、劉備(劉備兵敗投奔袁紹)等勢力,而且,對曹操最有牽制的兩股勢力:江東的孫策與南陽的張繡因故都放棄襲擾曹軍的機會。八月,曹操派臧霸領精兵入青州,攻下齊、北海等郡國,以防止袁紹可能從青州附近配合主力發動的攻勢。

至此,袁、曹兩軍都做好了一決生死的準備,黑雲壓城城欲摧。

官渡之戰,10萬對2萬卻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袁紹究竟錯在哪裡?


白馬之戰

200年二月,袁紹厲兵秣馬,挑選精兵10萬進軍黎陽,想要渡河尋找曹軍主力決戰。同時派郭圖、淳于瓊、顏良在白馬攻打東郡太守劉延,想要佔領黃河南岸軍事要地。

四月,曹操率軍援救白馬,謀士荀攸建議:我軍兵力少,應當分散敵軍兵力才能取勝。我建議,曹公到白馬上游的延津,佯裝要渡河攻打他們後方,袁紹定會西面應戰,然後,我們率領輕裝部隊襲擊白馬,乘其不備,就可以捉到顏良。曹操接受了荀攸的建議。袁紹聽聞曹軍殺來,果然分兵往西面應敵。曹操按計劃,輕裝日夜奔襲,離白馬縣十多里,顏良大驚,前來應戰。曹操派張遼、關羽打前陣,打敗敵軍,斬了顏良。白馬之圍遂解,遷徙當地民眾,沿黃河西行。


延津之戰

袁紹率軍追擊到延津南面。曹操率軍駐紮在南面的山坡下,並派兵士登高瞭望,回報說:敵軍騎兵逐漸增多,步兵多的數不勝數。曹操命令兵士將輜重堆於道邊,引誘敵兵。袁紹的大將文丑與劉備共領五六千騎兵趕來。又過了一會,騎兵越來越多,有的騎兵,奔向輜重。曹操見時機成熟,命五百多名騎兵出擊,大敗敵兵,殺了文丑。曹操回師官渡。

數日間,顏良、文丑兩員名將悉數被斬,袁軍大為震動。

官渡之戰,10萬對2萬卻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袁紹究竟錯在哪裡?


官渡對峙

到了八月,袁紹大軍營壘連接起來,步步推進。曹操也分營與對方相抵抗。有一些交戰,以都以曹軍不利結束。這時,曹軍受傷的士兵有二三成,袁軍又藉機逼迫官渡,築土山,挖地道,想要突破曹營。曹操也命人築土山,對挖地道,加強防禦。袁軍日夜向曹營射箭,曹軍被壓制的痛苦不堪,而且,軍糧也告急。曹操焦躁不安,給鎮守許都的荀彧寫信,想要撤回許都。荀彧鼓勵曹操:……袁紹只是普通的英雄,雖能聚集人才,卻不能為己所用,他不是主公的對手。於是,曹操打消回撤的想法。

孫策聽說曹操與袁紹對峙於官渡,便密謀襲擊許都,結果,還未出發,便被刺客所殺。

在汝南的劉闢等人響應袁紹,侵略許都附近的土地,袁紹派劉備去援助劉闢。曹操派曹仁打敗了劉備,攻下劉闢的軍營。

袁紹的數千輛運糧車浩蕩而至,曹操採納荀攸之計,派兵襲擊,將袁軍的糧車盡數焚燬。

雖然,曹軍每次交戰都斬殺敵將,畢竟兵少糧盡,士兵疲弊。

官渡之戰,10萬對2萬卻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袁紹究竟錯在哪裡?


烏巢夜襲

十月,袁紹命令淳于瓊帶兵萬餘人護送運糧車,夜宿在袁紹軍營北面40裡的烏巢。當時,袁紹的謀士許攸家人犯法,被審配逮捕,許攸忿恨不平,遂來投奔曹操。

《後漢書》:會攸家犯法,審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

許攸向曹操獻計,夜襲烏巢。曹操留下曹洪守營,自己帶領步兵、騎兵共五千人趁夜前往。曹操迅速出擊,淳于瓊退守營壘。袁紹派騎兵救援,曹軍拼死殺敵,在援軍到來前將淳于瓊等人皆斬殺,並將囤積的全部糧草和車輛焚燬。

官渡之戰,10萬對2萬卻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袁紹究竟錯在哪裡?


張郃倒戈

袁紹聽到曹操攻擊烏巢的消息,立刻說,我可以乘機攻佔他的軍營,他們必無歸路。將軍張郃建議:曹營不易攻破,當務之急,應該全力救援烏巢,否則,一旦糧草有失,我們都將坐以待俘。袁紹不聽,派張郃、高覽去攻打曹營。張郃聽到淳于瓊兵敗被殺的消息,畏懼袁紹責罰,便焚燬了袁軍的軍械,率眾投奔曹操。

由於沒有糧草,袁紹軍隊大潰,袁紹和兒子袁譚僅率800餘騎倉惶逃跑,剩下7萬多人假裝投降,被曹操盡數坑殺。

官渡之戰,就此落下帷幕。

官渡之戰,10萬對2萬卻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袁紹究竟錯在哪裡?


二、袁紹優勢局面卻犯下3個嚴重誤判


對於官渡之戰,歷來眾說紛紜。漢唐君通過對整個戰爭過程進行梳理,以袁紹的角度分析,發現袁紹戰敗有3個嚴重誤判:


1、不見機,最終導致戰局惡化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率軍親自東征劉備。此時,袁紹已經大定北方,謀士田豐勸袁紹乘虛襲擊曹操後方,袁紹以小兒子有病拒絕出兵,白白坐失良機。氣得田豐以手杖敲打地面。曹操打敗劉備,收服關羽,其後方再無隱患掣肘。

你可能會有疑問,袁紹明明有很多更大的失誤,為什麼偏偏將這個“小小的失誤”排在第一位?這可不是小小的失誤。從地理位置上看,袁紹先天要比曹操優越很多。河北(指黃河以北廣大地區)之地,屬於四方的北方邊境,從防禦角度來看,遠優於四戰之地的兗州、豫州地區。此時袁紹已經解除了自己的宿敵公孫瓚,而曹操這邊還留著劉備這一股勢力,如芒在背。

官渡之戰,10萬對2萬卻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袁紹究竟錯在哪裡?

這是典型的“以虞待不虞”,即一方準備就緒,另一方沒有防備。雖然說,曹操東征劉備之前也在黃河兩岸做了一些準備,但此時如果袁紹大舉來攻,曹操必定陷入進退兩難之境:一方面,是袁紹大軍對黃河沿線及許都的巨大壓力,另一邊是劉備配合袁紹在後方不斷襲擾。

簡單一句話,這種機會,之前不會有,袁、曹兩方都忙於掃除後方的小軍閥;之後也不會再有,在雙方都解決基本隱患情況下,曹操不會輕易再給袁紹這樣的機會。

軍國大事竟然因一小兒而延誤,袁紹所作所為正應了孫子的“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袁紹錯過這次機會,最終等待他的便是國破身死。

官渡之戰,10萬對2萬卻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袁紹究竟錯在哪裡?


2、袁軍將領整體戰鬥力較弱

①小規模接觸戰,袁紹部隊敗多勝少

在官渡之戰開戰的前一年,曹操派往青州的臧霸,一路攻破齊、北海、東安。

袁紹的數千輛運糧車到達,曹操派徐晃、史渙前去截擊,大敗袁軍,把糧車全部燒燬;淳于瓊一萬多人的護糧隊遭遇曹操騎兵的攻擊,被殺,烏巢萬餘輛糧車及糧食被付之一炬……

在多次接觸戰中,袁紹部隊敗多勝少,明顯不如曹軍。

官渡之戰,10萬對2萬卻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袁紹究竟錯在哪裡?


②白馬之戰,顏良、文丑等河北名將先後被斬,袁紹軍事實力大減。

如上文所述,白馬之戰,袁紹大將顏良被陣斬,延津之戰又折損大將文丑。顏良、文丑可以說是袁紹最可倚仗的軍事將領。接連被殺,說明什麼問題?

漢唐君以為,至少有兩種可能:一種情況是這二人名過其實;第二種情況是,對手太強,如果說一次失手,還有情可原,接連兩員大將都命喪敵手,大概率是後者。

曹操聲西擊東,袁紹中計,然後,顏良被曹軍內外夾擊,不敵被斬。當然,這不能說明顏良不能打,但卻能夠說明袁紹或者顏良的軍事指揮能力不及曹軍。同樣,文丑被斬也與此相似,先是他帶領的騎兵被曹操故意丟棄的輜重所吸引,然後被早已準備好的曹軍騎兵打個措手不及。

類似的情況,不勝枚舉。這些細節都指向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袁紹的將領在官渡之戰的局部戰爭中一勝難求。其實,細心的人都會發現,此時袁、曹兩軍的優劣形勢已經發生微妙變化:袁軍在人數、軍糧物資方面依然有壓倒性優勢,然而,經過實戰比較,曹操的部隊作戰能力要遠勝袁紹的,而統帥層面,袁紹多謀少決,與曹操更是沒法比。所以說,此時雙方的勝率應該是大致的五五開:如果硬碰硬,曹操凶多吉少;如果論機動作戰,或者陣前廝殺,袁紹劣勢。

官渡之戰,10萬對2萬卻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袁紹究竟錯在哪裡?


3、原本綜合實力遠大於曹軍,結果糧草供給卻出現嚴重短板

據《太平御覽·軍策令》記載:雙方的武裝配備,袁紹有一萬領鎧甲,曹操只有大鎧20領;袁紹有馬鎧300具(即裝備重騎兵所用),而曹操的不足10具,基本可以說沒有重裝騎兵。袁、曹的武器配備對比相差懸殊。

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袁紹的壓糧部隊似乎個個不給力,先是押運的數千輛糧車被徐晃、史渙襲擊焚燬,後袁紹派大將淳于瓊帶領萬餘人的部隊護送萬輛糧車,結果,又被曹軍截擊於烏巢,10萬大軍賴以生存的救命稻草被曹操焚燬殆盡。 這樣的節奏,有再多的糧食也無濟於事。

官渡之戰,10萬對2萬卻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袁紹究竟錯在哪裡?

由於以下3個原因,使得戰場上出現的糧草問題顯得越發嚴重:

①戰爭相峙時間太長,消耗軍糧太多

從袁紹於二月發兵黎陽算起,到袁、曹兩軍在官渡對壘,前後達半年之久。長期的消耗戰,對兩邊都是極大的考驗。


②名將被斬,運糧補給線很不安全

袁紹這邊,大將折損,派出的押糧兵將接連失利,使袁軍補給出現嚴重問題。


③時值十月,難以籌糧,缺糧是袁、曹兩邊都無法解決的現實問題

袁紹最後一次大地規模運糧已是十月的天氣,進入冬天之後籌集糧草會更加艱難。而烏巢糧草被燒,是真正的釜底抽薪。如此一來,袁紹的十萬大軍根本無以為繼,必然引起軍心散亂。


官渡之戰,10萬對2萬卻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袁紹究竟錯在哪裡?


三、袁紹應該吸取的4點教訓,扮演好第一名的角色


1、對曹操保持多方牽制,著意打壓其發展勢頭,打好領導者的防禦戰

綜合來看,袁紹精兵10萬,擁有相對豐饒的河北四州,有強大的兵源補充能力,比如袁紹的大本營冀州,而曹操兵力僅有2萬;袁紹軍隊作戰器械豐富多樣,在官渡對峙階段,基本處於全面壓制狀態;糧食補給方面,在袁操最後相持階段,曹操軍糧只夠吃一個月,而袁紹第一次從河北運來幾千車,後來又運送萬餘車,足見袁紹的經濟實力;最後,地形方面,曹操處於四戰之地的中原地區,袁紹所在河北地區有山河之固,防禦需要的精力對比懸殊。

儘管袁紹的將領整體上比曹操有所差距,然而,這並不影響袁紹的絕對霸主地位。那麼,處於領導者地位的袁紹最好的策略是什麼?

答:打好防禦戰。

官渡之戰,10萬對2萬卻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袁紹究竟錯在哪裡?

對此,定位之父艾·里斯與傑克·特勞特合著的《商戰》有精彩論斷,雖然他們是講企業發展策略,但在這裡,同樣適用袁、曹相爭。

他們在《防禦戰》這一章重點論述了競爭群體中的領導者(即具有絕對優勢的第一名),應該堅守下面3個原則:


①、只有領導者才可以採用防禦戰

為什麼只有領導者才可以打防禦戰?因為,他要通過防禦戰保持既有的絕對優勢。如上所述,袁紹在經濟、軍事、地理地形上均有很大優勢,他最核心的關鍵不是冒險與曹操對賭,而是採用用保守戰略,繼續保持和擴大已有戰果。


②、最佳的防禦是有勇氣自我攻擊

最好的防禦方式就是自物否定,自我改進。在官渡之戰前後,已有幾個細節暴露出袁軍的弱點,比如:在此戰前一年,曹軍的臧霸攻下青州的齊、北海等郡國,當時管制青州的正是袁紹長子袁譚;白馬之戰、延津之戰,手下最優秀的兩員大將顏良、文丑先後被殺……這些都說明,袁軍將領的軍事能力並不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所謂防禦戰的自我攻擊,就是找到短板,自我修復。

官渡之戰,10萬對2萬卻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袁紹究竟錯在哪裡?


③、必須封鎖對手的強大進攻

第三個原則是封鎖、打擊潛在競爭者的強大進攻。也就是說,領導者要防止競爭者做大做強。具體到袁紹與曹操,袁紹就應該在曹操發展壯大過程中,不斷對其實行嚴厲封鎖。正如袁紹的謀士田豐所言:曹操很會用兵,雖然兵少,不能輕視,不如長久與他對峙,我們可以憑藉山河之險,四州的人力,對外結交英雄,對內重視農耕,加強戰備,然後挑選精銳騎兵沿黃河一線對曹操進行不斷襲擾,使其疲弊難堪。

還可以繼續聯合曹操周邊的勢力(比如劉表、孫權、馬超)為我所用,對曹操實行牽制,防止曹操增長太快,對我方造成威脅。

官渡之戰,10萬對2萬卻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袁紹究竟錯在哪裡?


2、運用跟隨策略,與曹軍“共同進步”

1983年美洲盃帆船賽決賽前4輪結束後,丹尼斯·康納的“自由號”在比賽中暫時以3勝1負的成績排在第一。萬眾矚目,甚至慶祝的香檳已經提前送到。

新一輪的比賽開始,由於“澳大利亞2號”搶在發令槍響之前起步,不得不退回起點重起步,這使“自由號”一開始就獲得37秒的優勢。排在第二的澳大利亞隊的船長約翰·伯特蘭打算轉到賽道左邊,以期風向發生變化,可以幫他們趕超排在第一的“自由號”。而丹尼斯·康納則決定將“自由號”繼續留在右邊。這一回,上天眷顧了伯特蘭的“澳大利亞2號”,因為風向果然改變了,最終“沒有得到2號”以1分47秒的巨大優勢贏得這輪比賽。

人們紛紛批評康納,說他策略失敗,沒能跟隨澳大利亞隊調整航向。又經過兩輪波瀾不驚的比賽,最終,澳大利亞2號記得了決賽桂冠。

官渡之戰,10萬對2萬卻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袁紹究竟錯在哪裡?

這次比賽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成績領先的帆船,通常都要照搬尾隨船隻的策略。尾隨者改變航向,那麼領先者也必須照做不誤。有時即便尾隨者採用一種低劣的策略時,領先者也會照做。因為,比賽或者戰爭,只有最後勝出才有意義。

作為優勢一方,袁紹有一個最切實可行的方案:跟隨策略。尤其是在競爭者曹操極具後發優勢時,更是如此。發現曹操有哪些比較好的休養政策,可以直接拿來應用,只要保證能與曹操的發展速度一致,那麼袁紹第一的位置就很難被替代。要想維持領先地位的最可靠辦法就是看見別人怎麼做,你就跟著怎麼做。

官渡之戰,10萬對2萬卻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袁紹究竟錯在哪裡?


3、磨合將帥,加強軍隊管理

從此次官渡之戰,可以看到袁紹的將領普遍缺乏磨練。但並不是說袁紹手下將領天生就弱於曹操,他們之間的差距主要還是缺乏歷練。曹操的對手都是像呂布、張繡、劉備、袁術這樣強大的對手,而袁紹遇到的阻力卻很少,能夠稱得上勁敵的只有公孫瓚。有差距在情理之中。

應該如何消除這個弱點呢?漢唐君以為,主要有兩點:一是加強訓練,多給將士們與曹軍接觸的機會,通過實戰磨練迅速成長;另一方面,在進行大規模戰爭時,儘量避免分散兵力的佈署,集中力量,與曹軍硬碰硬,可以揚長避短最大化減小己方將領水平較弱的事實

官渡之戰,10萬對2萬卻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袁紹究竟錯在哪裡?


4、擇機而動,適時攻打曹操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這兩句話大意是說,戰爭,我們應該先做到自己不可被戰勝,然後等待敵人可以被戰勝的機會。想要戰勝敵人,只有在敵人犯錯誤時,才可以被戰勝,否則,就難以戰勝對手。總結為四個字就是先勝後戰,即贏了再打。

官渡之戰,10萬對2萬卻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袁紹究竟錯在哪裡?

我們在前面講袁紹犯的3個誤判的第一條中,其實就出現了勝機,曹操親征劉備,必然使許都後防空虛,因為,曹操的地盤本身就是四戰之地,需要四面駐軍防禦,而且他的軍隊數量遠不如袁紹,不得已還要親征劉備。曹操是明知危險也必須冒險去消滅劉備,袁紹如能抓住戰機,就很容易攻破曹操。

相反,後來,曹操得勝班師,全力防守的情況下,袁紹再打就沒有那麼容易,最起碼,沒有可以預見的勝機,還非要此時興兵,僵持半年,最後被活活拖死,袁紹是咎由自取。

事後來看,袁紹的準備也相當的不充分,糧草被劫兩次就斷糧,軍隊崩潰。7萬多的袁軍扔到官渡戰場不要了,自己帶著兒子狼狽逃跑。光看對手的弱點,卻不見自己的問題,到失敗的時候,還不清楚,自己的軍隊如此脆弱。袁紹做到了,不知敵可勝之機,更不知自己如何做才能達到我之不可勝,確實是可憐,可氣!

官渡之戰,10萬對2萬卻一蹶不振,四世三公的袁紹究竟錯在哪裡?


總結: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唯數不多,影響巨大的三大戰役之一。袁紹的在官渡之戰前後的種種舉措,直接導致無可挽回的結局。從此,袁氏走向分裂沒落,曹操成了廣大北方地區的實際統治者,也為曹魏政權與司馬家建立西晉打下堅實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