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袁紹和曹操各自的戰略,決定了“官渡之戰”

歷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袁紹和曹操各自的戰略,決定了“官渡之戰”

相信大家都知道“官渡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中的首戰。雖然在“官渡之戰”中,曹操並沒有完全擊潰袁紹的勢力,是一次防守戰的勝利,但是“官渡之戰”確實是遏制了袁紹向外擴張的勢頭,此戰後袁紹集團一蹶不振。可以說“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在北方爭霸的一次關鍵性戰役,而曹袁北方爭雄的結果,早在袁紹和曹操剛剛起兵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源於雙方各自的戰略。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袁紹和曹操各自的戰略。

袁紹和曹操各自的戰略,決定了“官渡之戰”

袁紹:吾南據河,北阻燕、代

曹操和袁紹在剛剛起兵的時候,雙方有過一次對話,是有關於爭奪天下的規劃的,就是所謂的戰略。袁紹的戰略很明確,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出來。“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事實上我們看袁紹的生平事蹟中就能看出來,他一直是忠實地履行著這個戰略。

袁紹和曹操各自的戰略,決定了“官渡之戰”

袁紹和董卓鬧翻,第一時間跑到冀州。董卓為了安撫袁紹,給了他一個渤海太守的位置。隨後發生各路諸侯討伐董卓的事件,就是袁紹和曹操“互訴衷腸”的時候。袁紹利用自己汝南袁氏出身的名望上的優勢,成為諸侯聯軍的首領;後來利用公孫瓚對冀州的威脅,成功從冀州牧韓馥那裡騙取冀州牧的位置。這樣一來,袁紹非常完美地脫離韓馥的控制,並進一步反客為主,佔據冀州,在河北佔據一席之地。

佔據冀州達到了“南據河”的條件,接下來袁紹的擴張方向就是北方,完成“北阻燕、代”的目標。而當時公孫瓚是一股盤踞在幽州的實力強大的軍閥。袁紹和公孫瓚之前展開激烈的戰鬥,公孫瓚作為猛將是很優秀的,但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統治者。公孫瓚與烏桓、鮮卑人有深愁;殺掉在幽州具有相當名望的劉虞;對待幽州世家子弟態度惡劣。種種舉措導致公孫瓚在幽州就像坐在一個火藥桶上。最後結果就是幽州出現大的動亂,袁紹趁機而入、推波助瀾,最後徹底擊敗公孫瓚,完成“北阻燕、代”。

袁紹和曹操各自的戰略,決定了“官渡之戰”

與公孫瓚不同,袁紹對待烏桓、鮮卑這些人的態度是安撫、拉攏,而不是打壓。所以袁紹在烏桓、鮮卑這些人心中的名望很高。有一件事可以說明,在對抗曹操失敗後,袁尚和袁熙逃到三郡烏桓的勢力範圍;而郭嘉力勸曹操首先北伐烏桓,阻止袁尚藉著烏桓的勢力捲土重來。可以看出袁氏與烏桓之間的親密關係。

另外袁紹還重創黑山軍,把勢力伸向幷州;擊敗公孫瓚部下青州刺史田楷,奪取青州。在消滅公孫瓚後,袁紹擁有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四州之地(不過不是全境),達到“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剩下的就是“南向以爭天下”了、這就是“官渡之戰”之前袁紹集團的戰略和履行的程度。

袁紹和曹操各自的戰略,決定了“官渡之戰”

曹操:且可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

在當時那次對話中,袁紹和盤托出自己的想法,曹操留了一個心眼,是這麼回答的:“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這句話當然是一句沒有什麼營養的場面話。不過根據裴松之引注的《傅子》中的記載,曹操的一句話中還是稍微體現了自己的想法。“若以險固為資,則不能應機而變化也。”

那曹操是怎麼做的呢?曹操起兵的地點是在兗州陳留郡;曹操開展事業一次非常重要的契機就是陸續擊敗黑山賊、南匈奴於夫羅部、流竄到兗州的青州黃巾,成功獲取並且鞏固兗州牧的地位。因為張邈、陳宮的反叛,兗州有一次失而復得。隨後曹操選擇進攻豫州、徐州、荊州、揚州,儘可能地向南擴張,壯大自己的實力。等到袁紹終於平定河北之後,曹操的勢力也很強大,佔有兗州、司州、豫州、徐州、揚州、青州、荊州(當然也不是全境,向荊州、揚州就佔了一小部分),僅從地盤上來看,曹操的潛力並不落後於袁紹。

袁紹和曹操各自的戰略,決定了“官渡之戰”

那麼曹操的戰略是什麼呢?如果用一句話概括的話:“且可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這句話不是曹操本人說的,而是一個叫做鮑信的人說的。這個鮑信算是曹操的老牌鐵桿,曹操在陳留起兵的時候,鮑信就跟隨曹操;隨後青州黃巾殺死兗州刺史劉岱,也是鮑信力主迎接曹操為兗州牧。可以說鮑信是曹操集團早期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可惜死於與青州黃巾的交戰中。當袁紹初得冀州,開展自己基業的第一步的時候,鮑信就將袁紹視為曹操的大敵,並且提出不能與袁紹硬碰硬,應該放棄河北之地,主要經略黃河以南。可惜鮑信死得早,在《三國志》中沒有立傳,這句話也沒被收錄在內,而是出自裴松之引注的《魏書》。不過我們看在“官渡之戰”之前的曹操集團的戰略,主要的方向就是河南。

袁紹和曹操各自的戰略,決定了“官渡之戰”

雙方戰略的異同

雖然在“官渡之戰”中,最後是曹操取勝,但這其中有很多因素,雙方的指揮才能,內部的統一與否,以及一些偶然性的因素,不能武斷地認為曹操的戰略一定高於袁紹。小編抱著惶恐的心態來聊一聊雙方戰略上的異同和優劣。

袁紹的戰略很明確,依仗黃河和太行山脈之險,保證大本營冀州的穩固。而消滅公孫瓚後,幽州、幷州雖然也存在一些相對獨立的勢力,但對於袁紹這個龐然大物來說威脅較小。實際情況也是如此,袁紹集團先是依靠黃河阻擋南方的威脅,平定北方之後可以集中力量南下,同時佔據青州後擁有對曹操集團另一個發力點,威脅曹操的東線,牽制曹操的兵力。

袁紹和曹操各自的戰略,決定了“官渡之戰”

而曹操的戰略就很簡單了。兗州是曹操集團前期的基本盤,北有黃河、濟水,東有泰山,擁有一定的防禦能力。但更重要的是進攻能力,從兗州進攻豫州、徐州都比較方便,它的進攻端要遠遠強於防守端。曹操集團能夠迅速地向南擴張到豫州、徐州、揚州,與兗州在進攻上的便捷分不開。

不過話說回來,曹操佔據的地盤固然是“應機而變化”,進攻上很便捷,但相應的也是四戰之地,面臨的威脅太大。在“官渡之戰”之前,曹操西南方有久鎮荊州的劉表;東南方有躍馬江東的孫策;關中諸軍閥雖然名義上歸附了朝廷,帶還帶有相當的獨立性。這就可以視為曹操和袁紹明明地盤差不多,曹操也曾經接受過那麼多青州黃巾,組成青州兵,但在“官渡之戰”中,與袁紹相持的主力部隊卻遠遠少於袁紹的一種原因,曹操還需要分散兵力防守其他的方向,而且還要分兵解決在後方活動的劉備等人。所以曹操在“官渡之戰”中長期處於劣勢。

袁紹和曹操各自的戰略,決定了“官渡之戰”

總的來說,袁紹的戰略目的明確,思路清晰,取得冀州、幽州,用太行山作為西線的屏障,“集中力量辦大事”;曹操的戰略是以兗州為基礎,向南方擴張,按照小編的理解,曹操的目的或許是以長江和大別山脈作為南線的屏障,再北渡黃河與袁紹決戰。雖然其戰略中必然也要利用山川之險,但畢竟處於南北之間的腹心之地,面對的是多個方向的強大的軍閥。小編個人認為,不能以“官渡之戰”

的勝負來判斷雙方戰略的優劣,按照“官渡之戰”前中期的情況來看,袁紹更具備優勢,而這種優勢來源於他制定並執行的戰略。所以小編個人認為,袁紹的戰略是要優於曹操一些的。但這只是小編一家之言,並不一定準確,如果有不妥之處,還希望方家指正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