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曆史上的三場重要戰役分析:官渡之戰


三國曆史上的三場重要戰役分析: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應該是三國曆史上最重要的三場戰役,一個是曹操和袁紹的決戰,對北方局勢影響甚大;一個是孫劉兩家成功擊潰曹操,為三分天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雖然不完全;夷陵之戰則使蜀漢元氣大傷,再無伐吳的舉動,算真正奠定三分天下。

現在評點古人,往往有個趨勢,就是把失敗的一方貶得一錢不值,似乎尋常一個路人都能比失敗的一方強。其實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即使是失敗的一方,決策往往也是在眾多參謀的基礎上作出的,雖然不是最好,但也是本著相當好的理由的。

三國曆史上的三場重要戰役分析:官渡之戰

先說官渡。官渡之戰,偶然的成分比較多。

所謂袁紹失人心是勝利者的史書寫法,其實應該說袁紹比曹操更得人心。民心上袁紹佔優,士心上大概也是袁紹好,審配、沮授都是寧死不降(我想肯定有人要提許攸),而曹操那邊,先是有陳宮的反叛,還有著名的官渡之戰後的曹操燒書:“收紹書中,得許下及軍中人書,皆焚之”,曹操以嚴於用法著稱,此際之所以不窮加追究,只能說信太多了,乃至在太祖本紀上都大書一筆。

所謂“見小利而亡命,做大事而惜身”應該是三國演義的說法,真正的袁紹不見得是這樣。

三國曆史上的三場重要戰役分析:官渡之戰

說起官渡之戰,袁紹在戰略上的制定還是不錯的。袁軍的單兵戰鬥力不如曹軍,"果勁不如南",兵力也不是佔絕對優勢,所以分兵並不適宜;而且曹軍的騎兵佔優(消滅了顏良文丑)。進兵官渡的目的也是攻敵之必救,方向直搗許昌,逼使兵力處於嚴重劣勢的曹操進行戰略決戰。另一方面,派劉備深入曹操後方進行襲擾,導致作為內線作戰兵力少的曹操一方反而出現糧食危機。不過必然中有偶然,偶然中有必然。

袁紹方面有兩個最致命的失誤。

第一個是坐視曹操東征徐州劉備。第二個是沒有全力救烏巢

這裡面更深的原因,是袁紹的"民主"輸給了曹操的"專制"。

袁紹每次開會眾多謀士大吵一番,各種跡象看頗有點黨爭的風範。所謂袁紹"性遲而多疑"其實不如說是吵架花的時間太多而已。曹操東征徐州劉備,非常冒險,郭嘉說:“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也就是說他判定袁紹方不採取行動的原因會是:

1、疑心。

2、耽誤時間。

那麼我們猜想一下曹操方會怎麼做。他要佈置種種疑陣,使得袁紹方面懷疑這是個陷阱(這也不奇怪,許攸,張合高覽降曹的時候曹軍方面都嚴重懷疑他們是反間,說明這種事情不少見,何況河南前線到徐州相當遠),然後讓袁紹方面研究乃至互相爭吵,等到查明真相的時候,寶貴的時間已經過去,戰機沒有了。以上是我的猜測,不過我認為是合理的,因為曹操最需要的就是時間。

史書上說袁紹"辭以子疾,未得行",不過是袁紹為了擺脫田豐的糾纏的藉口。其實田豐勸袁紹進兵的根據也是錯的:"曹操與劉備連兵,未可卒解"。因為曹操“急擊之”,劉備事先連及時的情報都沒有,毫無準備下老婆孩子連同關羽一起丟下,由此來看,大約可以推測曹操是以輕騎兵奔襲。

三國曆史上的三場重要戰役分析:官渡之戰

烏巢之戰,第一位的惡因,也是吵架花的時間太多。淳于瓊堅守了相當一段時間,一直到天亮曹操還沒拿下,"會明,瓊等望見操兵少,出陳門外"。也就是說這時候烏巢守軍還有餘力出戰,也是因為天色大亮判斷出曹軍人數不多。結果大營那邊援軍遲遲未到,從結果來看,哪怕早一刻鐘,烏巢也不致被攻破,注意烏巢不過在袁紹大營北四十里而已,輕騎兵趕到需要多少時間?對比一下是曹操方面決策的迅速。

三國曆史上的三場重要戰役分析:官渡之戰

許攸的叛變非常偶然,袁紹方面應該還不知情,否則的話會嚴加戒備。而且曹軍能冒充袁軍過袁軍的防線,"所歷道有問者……聞者信以為然,皆自若",證明口令還沒有換。所以很可能就是許攸來奔的當夜曹操就展開了襲擊烏巢的軍事行動,而袁紹方沒有認識到許攸的叛變,以為烏巢仍然很堅固(烏巢應該是早就修葺好的堡壘),不知道許攸已經把烏巢防禦的弱點告訴了曹操。所以沒有急於去救烏巢,還以為是曹軍的小規模襲擾,還想著趁機攻曹操大營佔點便宜。這個大約就是偶然性。

不過,無論如何,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無論何種情況,救援烏巢太遲都是不應該出現的。

烏巢是袁軍存放輜重的地方。因為烏巢,袁紹損失了無數的資源和大將,其中的張郃在接下來的三國故事中更是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因為烏巢,袁紹長期期累積下來的根基幾乎消耗殆盡,也註定了袁家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