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的三场重要战役分析:官渡之战


三国历史上的三场重要战役分析: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应该是三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三场战役,一个是曹操和袁绍的决战,对北方局势影响甚大;一个是孙刘两家成功击溃曹操,为三分天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虽然不完全;夷陵之战则使蜀汉元气大伤,再无伐吴的举动,算真正奠定三分天下。

现在评点古人,往往有个趋势,就是把失败的一方贬得一钱不值,似乎寻常一个路人都能比失败的一方强。其实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即使是失败的一方,决策往往也是在众多参谋的基础上作出的,虽然不是最好,但也是本着相当好的理由的。

三国历史上的三场重要战役分析:官渡之战

先说官渡。官渡之战,偶然的成分比较多。

所谓袁绍失人心是胜利者的史书写法,其实应该说袁绍比曹操更得人心。民心上袁绍占优,士心上大概也是袁绍好,审配、沮授都是宁死不降(我想肯定有人要提许攸),而曹操那边,先是有陈宫的反叛,还有著名的官渡之战后的曹操烧书:“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曹操以严于用法著称,此际之所以不穷加追究,只能说信太多了,乃至在太祖本纪上都大书一笔。

所谓“见小利而亡命,做大事而惜身”应该是三国演义的说法,真正的袁绍不见得是这样。

三国历史上的三场重要战役分析:官渡之战

说起官渡之战,袁绍在战略上的制定还是不错的。袁军的单兵战斗力不如曹军,"果劲不如南",兵力也不是占绝对优势,所以分兵并不适宜;而且曹军的骑兵占优(消灭了颜良文丑)。进兵官渡的目的也是攻敌之必救,方向直捣许昌,逼使兵力处于严重劣势的曹操进行战略决战。另一方面,派刘备深入曹操后方进行袭扰,导致作为内线作战兵力少的曹操一方反而出现粮食危机。不过必然中有偶然,偶然中有必然。

袁绍方面有两个最致命的失误。

第一个是坐视曹操东征徐州刘备。第二个是没有全力救乌巢

这里面更深的原因,是袁绍的"民主"输给了曹操的"专制"。

袁绍每次开会众多谋士大吵一番,各种迹象看颇有点党争的风范。所谓袁绍"性迟而多疑"其实不如说是吵架花的时间太多而已。曹操东征徐州刘备,非常冒险,郭嘉说:“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也就是说他判定袁绍方不采取行动的原因会是:

1、疑心。

2、耽误时间。

那么我们猜想一下曹操方会怎么做。他要布置种种疑阵,使得袁绍方面怀疑这是个陷阱(这也不奇怪,许攸,张合高览降曹的时候曹军方面都严重怀疑他们是反间,说明这种事情不少见,何况河南前线到徐州相当远),然后让袁绍方面研究乃至互相争吵,等到查明真相的时候,宝贵的时间已经过去,战机没有了。以上是我的猜测,不过我认为是合理的,因为曹操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史书上说袁绍"辞以子疾,未得行",不过是袁绍为了摆脱田丰的纠缠的借口。其实田丰劝袁绍进兵的根据也是错的:"曹操与刘备连兵,未可卒解"。因为曹操“急击之”,刘备事先连及时的情报都没有,毫无准备下老婆孩子连同关羽一起丢下,由此来看,大约可以推测曹操是以轻骑兵奔袭。

三国历史上的三场重要战役分析:官渡之战

乌巢之战,第一位的恶因,也是吵架花的时间太多。淳于琼坚守了相当一段时间,一直到天亮曹操还没拿下,"会明,琼等望见操兵少,出陈门外"。也就是说这时候乌巢守军还有余力出战,也是因为天色大亮判断出曹军人数不多。结果大营那边援军迟迟未到,从结果来看,哪怕早一刻钟,乌巢也不致被攻破,注意乌巢不过在袁绍大营北四十里而已,轻骑兵赶到需要多少时间?对比一下是曹操方面决策的迅速。

三国历史上的三场重要战役分析:官渡之战

许攸的叛变非常偶然,袁绍方面应该还不知情,否则的话会严加戒备。而且曹军能冒充袁军过袁军的防线,"所历道有问者……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证明口令还没有换。所以很可能就是许攸来奔的当夜曹操就展开了袭击乌巢的军事行动,而袁绍方没有认识到许攸的叛变,以为乌巢仍然很坚固(乌巢应该是早就修葺好的堡垒),不知道许攸已经把乌巢防御的弱点告诉了曹操。所以没有急于去救乌巢,还以为是曹军的小规模袭扰,还想着趁机攻曹操大营占点便宜。这个大约就是偶然性。

不过,无论如何,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无论何种情况,救援乌巢太迟都是不应该出现的。

乌巢是袁军存放辎重的地方。因为乌巢,袁绍损失了无数的资源和大将,其中的张郃在接下来的三国故事中更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为乌巢,袁绍长期期累积下来的根基几乎消耗殆尽,也注定了袁家的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