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袁紹終於還是敗給他對曹操的執念


官渡之戰:袁紹終於還是敗給他對曹操的執念

導言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軍以一篇堪稱千古檄文典範的《為袁紹檄豫州文》,大展輿論攻勢,正式拉開了東漢三大著名戰役之一——官渡之戰的帷幕。

官渡之戰從戰前部署、正式交戰、兩軍相持到戰事結束,持續了一年多,戰事結果卻令世人意料不及,手握十萬兵馬、兼有本土優勢的袁紹竟被跨州郡作戰,隨身軍士僅兩萬的曹操打得丟盔棄甲、大敗而逃。

據史實而論,袁紹並非昏庸之主,他曾不費一兵一卒巧取冀州,再以雷霆之勢奪取青、並二州,而其後的易京之戰,袁紹更是親率大軍擊敗幽州霸主公孫瓚,自此一統河北,治下領土之遼闊,囊括冀、青、幽、並四州,袁紹因此名動天下。

對陣其餘諸侯都勇猛非凡的袁紹,偏偏在官渡之戰遇到曹操時,屢屢受挫,手握強兵利刃,最終卻慘敗收場。

袁紹在官渡一戰慘敗,有多方面原因,其中固然有曹操迂迴穿插,奇謀百出的因素,致使袁紹空有兵力優勢,卻被迫拖入拉鋸戰,另外謀士許攸叛投曹操,使得袁軍糧倉被襲,絕大部分糧草被毀,壓垮了袁軍的後勤,這是重要因素。

而關鍵原因出於袁紹自身,他身為大人物,卻擁有堪比小人的肚量,看著自己一直輕視的“跟班”曹操竟然成長到與他相比肩的高度,這使得他嫉恨非常,於是他不惜一切都要在戰場上正面打敗曹操,這成為了他的執念。

執念吞噬了他的理智,讓他在官渡戰場上經常作出錯誤決策,屢失戰機,最後自食苦果。

官渡之戰:袁紹終於還是敗給他對曹操的執念

一、從好友到宿敵,擊敗曹操成了袁紹的執念

《三國演義》裡有句話是這麼形容袁紹的——“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

袁氏家族通過百餘年經營,在中原建立了一個無比廣大的關係網,這對袁紹來說是遠比金銀財寶還要珍貴的資源,這些都是袁紹日後能迅速崛起,成為三國早期霸主的底蘊所在。

“既累世臺司,賓客所歸,加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後漢書》

年輕時候的袁紹還沒有當官,便已經廣交善緣,無論高門子弟還是市井之徒他都平等對待,短短几年內,他便名滿中原,頗有孟嘗君“君子世無雙”的風範。

曹操便是在這個時期結識的袁紹。雖同為世家出身,但袁紹年長几歲,且家族權勢明顯更甚,個人聲望如日中天,曹操有心於仕途奮進,便跟隨袁紹左右,兩人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曹操處事幹練,善於察言觀色,時刻以追隨者自居,不會貿然搶袁紹風頭,所以袁紹很欣賞這位賢弟,自己獲得好處之餘,也不忘分點給曹操。

當漢靈帝為分化大將軍何進的兵權,而設立實權機構——西園八校尉的時候,在虎賁中郎將袁紹的幫助下,曹操得以入選,任典軍校尉。

在曹操用心經營下,兩人的親密關係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袁紹有心扶持曹操,在討伐董卓的戰事結束後,便上表天子,舉薦曹操為東郡太守,在伐董一戰幾乎傾家蕩產的曹操獲得了東山再起的機會,其後更在袁紹的幫助下獲得了兗州。

兗州戰事結束後,袁紹和曹操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產生變化的原因在於兩人觀念上的背道而馳,兩人雖是好友,但袁紹也一直將曹操視為屬下,多次給予援手是想讓曹操感恩戴德,安心助其逐鹿中原。

曹操天性不甘為人下,漢室衰落,他也想當逐鹿之主,之前一直跟隨袁紹,為其鞍前馬後,不過是為了借袁紹聲勢,更好地積攢力量,現在既然擁有了獨自發展的空間和實力,再屈居於袁紹之下,顯然不符合他之所願。

這種貌合神離的好友關係,隨著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舉動而徹底破裂。袁紹帳下謀臣沮授也曾屢次提出相同建議,勸袁紹把漢獻帝接到鄴城,不過袁紹覺得這樣會阻礙他的稱帝霸業,所以一直沒有采納。

袁紹看到曹操竟然後發制人,便心生不快,於是致信曹操,讓他把皇帝送到鄴城。曹操拒絕了,但出於妥協把“大將軍”之位讓給了袁紹,但袁紹仍憤憤難平,於是兩人正式交惡。

看著被他視為跟班的曹操竟一路成長到與其比肩的高度,還不識感恩圖報,與其交惡,袁紹羞怒難耐,勢要發動大戰一舉擊敗曹操,以洩心頭之恨。

官渡之戰,一觸即發。

官渡之戰:袁紹終於還是敗給他對曹操的執念

二、這本是一場根本不用打就可取勝的戰役

袁紹發動戰爭的時機並不合適,其時袁軍才剛結束戰事,一統河北,各州郡由於連年戰火,城市大多破敗蕭條,百姓生活艱苦。於是謀士沮授勸諫袁紹,河北之地需要休養生息,而且軍隊雖大勝公孫瓚,但士兵疲憊,將領驕縱,在這種時候發動戰爭並不適合。

授曰:“以曹兗州之明略,又挾天子以為資,我雖克公孫,眾實疲弊,而將驕主忲,軍之破敗,在此舉也。——《三國志.獻帝傳》。

事實上,袁紹此刻已心生執念,不馬上起兵攻打曹操,他意難平。於是袁紹不僅沒有采納沮授的建言,反而說他擾亂軍心,削了他的兵權。

從玄學觀點出發,袁紹似乎一直很受上天的眷顧,既然他決意要打,老天便給了他勝利的契機,而這種契機被其麾下謀士田豐捕捉到了。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屬於曹操陣營的劉備殺了刺史車胄,佔據徐州,以響應袁紹號召。為穩定後方,曹操決定先征討劉備,對近在眼前的強敵袁紹置之不理,絲毫不擔心袁紹會偷襲。

戰機近在眼前,田豐建議袁紹可趁曹操大軍被徐州戰事牽制,派兵偷襲許昌,這樣曹操就會顧此失彼,官渡之戰甚至不用打就可獲勝。

無奈此時袁紹滿腦子都是執念,趁曹操不備偷襲而來的勝利並非他所願,袁紹最想要的就是在正面戰場上與“曹賊”公平決戰,大勝之,才能平息心中怒火。

為了合理地“拖延戰機”,袁紹甚至推說因兒子得病,他無心戰事。千載難逢的戰機竟被如此放棄,田豐當時便氣走了,離開時還直呼:

“嗟乎,事去矣!夫遭難遇之幾,而以嬰兒病失其會,惜哉!”——《後漢書》

田豐這番話讓袁紹惱羞成怒,覺得他不識抬舉,從此便疏遠了田豐。

官渡之戰:袁紹終於還是敗給他對曹操的執念

不得不說,袁紹頗有騎士精神,他的大軍聚集於鄴城,卻紋絲不動,等曹操打敗劉備回援前線,袁紹這才率兵攻打許昌。

大戰終於開始了,袁紹磨刀霍霍,期間沮授、田豐也曾勸他既然戰機已失,便不應再謀求以一戰定成敗,可採取疲兵之計,派精銳以游擊戰術輪番襲擾敵方領地州郡,讓敵人疲於奔命,己方則養精蓄銳,三年之內便可穩勝曹軍。

見袁紹還是不聽,田豐大力勸阻,袁紹氣急敗壞之下,以擾亂軍心之罪把田豐扔進大牢,隨後率領大軍直奔官渡。

袁紹一次又一次地放棄唾手可得的勝利果實,義無反顧地奔向失敗的終點。

三、執念吞噬了袁紹的理智,兵敗只是時間問題

袁紹已經陷入“大敗曹操”的魔怔, 他先後幾次都將手下謀士獻上的奇招妙計置之不顧,一門心思就是要與曹操進行決戰。

他認為,任何的陰謀詭計,在絕對實力面前都會被攆得灰飛煙滅。

1、

事實上,如果光看賬面實力,也難怪袁紹如此胸有成竹。

首先雙方兵力的比例達到了極為懸殊的1:5,曹操在前,可戰兵力僅兩萬之數,袁紹則擁有五倍於曹軍的精銳士兵,其中甚至還包括兩萬騎兵,光看兵力可以說袁紹的勝數已超過一半。

再看雙方麾下謀士猛將,本來也是不相伯仲——曹操為了此戰,除了本家大將曹仁和“王佐之才”荀彧鎮守許昌不能相隨,他把麾下數得上的猛將謀士全都帶上了。

反觀袁紹,手下河北四庭柱倒是一個不差,但是謀士陣營裡的兩名佼佼者,田豐被他投進了牢獄,沮授則被他削了軍權棄之一旁。

剩下的倒也不能說歪瓜裂棗,但卻分作兩派,往往一方建議夜襲,另一方就反駁說理應死守,相互駁斥,就是不肯齊心協力,為主公謀劃,恰逢袁紹性子善謀寡斷,作風遲疑,如果論戰術佈陣的話,袁紹便輸了一籌。

官渡之戰:袁紹終於還是敗給他對曹操的執念

就這樣,早就傾斜一邊的勝負天平因為袁紹的“放水”而再次持平。

2、

雙方大軍在黎陽對峙,曹軍兵力處於劣勢,採取防守姿態,以不變應萬變。

眼看忘恩負義之徒就在眼前,袁紹急忙派大將顏良率領大軍包圍白馬,這是曹操的戰略前哨站,如果能先下一城,勢必會影響曹軍軍心。

白馬危在旦夕,曹操採取謀士荀攸的圍魏救趙之計,派遣精兵佯裝渡黃河,奇襲袁紹後方,袁紹果然中計,親自率領大軍前去阻攔,誰知曹操竟殺了個回馬槍,傾所有兵力前往白馬解圍,最後大敗袁軍,顏良也於亂軍之中被關羽斬殺。

得知己方大將被殺,袁紹知道中計了,於是派文丑和劉備率領六千騎追擊曹操。

曹操臨危不亂,命人將所有輜重、物資扔向路邊,所有騎兵下馬示弱,等到文、劉大軍一到,見到滿地財寶,紛紛哄搶,隊形散亂不堪。這時,曹軍大將徐晃率領不到一千之數的騎兵翻身上馬,列陣衝擊袁紹騎軍,結果文丑被殺,袁軍落荒而逃。

與曹操的兩回合交戰,袁紹麾下兩名大將被斬,萬餘士兵敗亡。

曹操可不管袁紹怎麼想,各種奇招百出,硬是在兵力處於嚴重劣勢的情況下把戰事拖到相持階段,這一對峙便是一年。

在戰略相持階段,對陣雙方互有攻防,袁軍用構築土樓,居高臨下以箭俯射曹營,曹軍便製作霹靂車,拋射巨石破之。袁軍挖掘地道,以求奇襲曹營,曹軍便在營內掘壕溝對抗。

雙方進入拉鋸戰狀態,雖然袁紹兵力仍然數倍於曹操,且始終處於本土作戰,補給線更短,仍然是戰局有利方,但戰事維持之久,出乎袁紹想象,雙方人馬盡皆疲憊。

官渡之戰:袁紹終於還是敗給他對曹操的執念

在這個時候,袁紹也終於冷靜下來,聽取謀士建議,派遣士兵奇襲許昌,但由於派遣兵力過少,被鎮守許昌的曹仁統統消滅,於是袁紹僅存的一點理智消失,不再分兵,堅持正面對陣,拖也要拖垮曹操。

3、

按照袁紹的設想,經過一年的相持,曹操後勤已接近崩潰,士兵疲憊不堪,也許過個十數天,他就能率軍直奔曹營,活捉曹操。

實際情況也與袁紹所想的相差不大,唯一有漏洞的是,他沒想到己方陣營內部出了大問題。

袁紹一門心思都在與曹操大軍進行正面決鬥之上,而對於軍中謀臣將領相互爭鬥、自相殘殺的局面視若無睹,於是,突如其來的一把火把他的美好願景毀了個精光。

放這把火的人這是他的宿敵曹操,而遞上火把之人,卻是他的謀士許攸。

許攸是袁紹的心腹謀臣,在戰局相持階段,他曾向袁紹建議派兵奇襲許昌,但由於袁紹已經試過一次,因為派出的人馬根本不夠,結果徒增傷亡,所以不再同意分兵奇襲許昌,並責備許攸獻無用之計。

無端受責讓許攸頓覺羞憤,再加上其人貪財,跟隨袁紹多年卻沒有得到多少獎賞,因此心中怨恨更甚。

這時他的兒子在鄴城犯了事,栽在死對頭審配手上,給抓了起來,袁紹也不聞不問,於是許攸一怒之下孤身出營,夜投曹操。

官渡之戰:袁紹終於還是敗給他對曹操的執念

曹操與許攸是發小,早年同在西園八校尉共事,關鍵他是袁紹心腹,一聽到他來投,當即鞋都忘記穿,急忙出門迎接。

公聞攸來,跣出迎之,撫掌笑曰:“子遠,卿來,吾事濟矣!”——《曹瞞傳》

為報復袁紹,許攸獻上投名狀,告知曹操袁紹把絕大部分糧草都藏在烏巢,可派奇兵襲之,於是來自曹營的騎兵突襲了烏巢,並放火燒燬了所有糧草。

聽到此噩耗,袁紹大軍士氣跌倒了谷底,袁紹試圖力挽狂瀾,率領大軍正面猛攻曹軍,舊戰不下,袁紹大軍終於崩潰了,內部人馬分裂,曹操趁機一舉大破袁軍,造成敵兵傷亡八萬餘。最後隨袁紹返回北方的僅餘八百士兵。

如袁紹所願,他與曹操之間進行了浩浩蕩蕩的宿命對決。

只是結果並不如他所願,可能兩年後當他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時,也沒想明白自己半生戎馬,少有敗績,為何遇到宿敵曹孟德便一敗塗地。

結語

也許這就是執念的可怕之處。

官渡一戰,袁紹最終敗在了一把火上,不是許攸曹操燒在烏巢的那一把,而是矇蔽、吞噬了他心智的執念之火。

官渡之戰:袁紹終於還是敗給他對曹操的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