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看曹操如何“算計”袁紹——熟讀兵法的人真的很可怕

公元119年至200年,經過一年的持續拉鋸,曹操以絕對的弱勢,在官渡(現河南中牟)打敗了擁有10萬甲冑的河北梟雄袁紹,一舉奠定了其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這場戰役也被後人評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代表戰役之一。

然而,經過後世考證,越來越多的人提出了對於這場戰役的質疑。質疑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兩個地方。一,曹操當時的兵力是不是真的像史書中記載的這麼少。二,在官渡之戰中,曹操主要作戰行動,也不過才三次,分別發生在白馬延津、官渡和烏巢。而且,這三次並沒有對袁紹造成大規模的殲滅性打擊。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袁紹潰敗呢?曹操真的是靠運氣打敗的袁紹嗎?

本文將依據史料,結合兵法,分析曹操是如何“算計”袁紹,敢於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與袁紹“死磕”官渡,並最終打敗袁紹,成為北方霸主。

官渡之戰:看曹操如何“算計”袁紹——熟讀兵法的人真的很可怕

曹操少年時就曾與袁紹交好。後又在何進討伐十常侍,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有過更進一步的合作。對於曹操來講,袁氏家族一定會成為其崛起道路上的攔路虎。

袁紹,出身四世三公,家族背景深厚。《三國志》中有云:“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便於天下”。

因此,曹操在與袁紹第一次合作時起,就已經開始暗中觀察袁紹了。當袁紹向何進提議招董卓進京對抗十常侍的時候,曹操就知道,袁紹徒有其表,心無謀略。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袁紹沒有趁董卓退守長安之際發兵追擊,使得曹操再一次證實的自己對袁紹的評價。

在《三國志·賈詡傳》中,賈詡曾對袁紹有過這樣的一番評價,也從側面印證了曹操眼光獨到。

”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

大意為:袁紹連自己的兄弟都不能相容,怎會有容納天下國士的胸懷?

官渡之戰:看曹操如何“算計”袁紹——熟讀兵法的人真的很可怕

除了深知袁紹為人秉性之外,還有什麼原因,使得曹操在獲悉袁紹10萬大軍進攻許都是,有底氣做到處變不驚呢?

“久戰之師,雖勇,奈何疲敝”

因為在此之前,袁紹剛剛結束了一場大戰,從公元198年起,袁紹與白馬將軍公孫瓚之間發生大規模戰爭,直到199年3月,才徹底剿滅公孫瓚。

此時袁紹雖據幽、冀、青、徐四州之地,但連年征戰,加之早期的黃巾之亂,百姓苦不堪言,倉中無糧,民心不穩。加之剛剛吞併了公孫瓚的數萬鐵騎,並沒有被袁紹手下的各個將領徹底訓整收編。此時的袁紹軍看似外表強壯,整齊劃一,實則內裡虛弱不堪,毫無法度可言。

袁紹手下的大謀士沮授,在袁紹發兵許都之前,也曾勸說袁紹道:“我雖克伯珪,眾實疲敝,而主驕將忲,軍之破敗,在此舉矣。楊雄有言:‘六國蚩蚩,為嬴弱姬。’今之謂乎!”

大概意思是:我們雖然打敗了公孫瓚,但我們不能以此驕傲。曹操不同於公孫瓚,與其對決,實力強弱不是決定因素。我們應當休生養息,再圖南下。如果你此時就發動進攻,我為你感到十分擔憂。

看中這一點的,不僅僅是沮授,當然還有許都的曹操。《孫子兵法-謀攻篇》中寫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熟讀《孫子兵法》的曹操,又怎會不懂得這個道理。在得知袁紹發兵攻打自己的時候,曹操根據袁紹的脾氣秉性,以及此時北方四州的狀況,就已經斷定,袁紹一定又犯了志大無腦,聽進良言妙計的毛病了。

因此,當許縣上上下下得知袁紹的10萬大軍前來而瑟瑟發抖的時候,只有曹操放言道: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

官渡之戰:看曹操如何“算計”袁紹——熟讀兵法的人真的很可怕

也正是基於自己對袁紹的判斷,曹操開始了對袁紹的“算計”,不但騙過了袁紹,也瞞過了自己身邊的幾位大謀士。

第一步:示敵以弱,瞞天過海,助你“驕兵必敗”

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記載,曹操引軍屯於官渡時,“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也就是說,當時曹操派出去抵禦袁紹的,大概也就是1萬人不到。後世經史學家們考證,算上運送輜重的人員,曹軍總共參與官渡之戰的人數,應該在2萬左右。

曹操真的是沒有兵嗎?當然不是。在此之前,曹操曾納降了闖入兗州的百萬流民,並收編了其中30萬精銳,組成“青州兵”,歸為己用。後來,在汝南、潁川等地,曹操又收復了何儀、劉闢等數萬黃巾軍。

而通過曹操戰爭初期的軍力部署,也從側面證明的曹軍兵源充足。

8月,曹操親率一軍進駐官渡,派遣臧霸領一軍入青州,牽制袁紹左翼,防止紹軍從東面突圍許都,另派于禁領一軍屯於河內,協助東郡太守劉延扼守白馬。

綜上所述,如果有人認為當時曹操手下無兵,那就真的是天大的笑話了。即便曹操養不起數量如此龐大的軍隊,但以豫州、兗州的民生能力,保持幾萬精兵的戰鬥力,還是有的。

而曹操卻偏偏以“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的兵力投入到此次戰鬥中。這個“兵不滿萬”,其實只是曹操從許都帶領出來的1萬人,是做給暗藏在袁紹佈置在許都的眼線看的。

曹操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示弱於敵,曹操掐準了袁紹剛愎自用的性格,袁紹通過雙方兵力部署,會誤認為許都已經是囊中之物,曹操必敗無疑。因此,袁紹要通過這場戰爭,來自己的“能力”,證明自己才是袁家名副其實的天之驕子。二是欲擒故縱,藉此機會,將藏在許都及豫州、兗州內,青睞袁家的勢力一併剷除。

果然,在袁紹的招攬中,豫州諸郡,除了陽安之外,其他大部分都響應袁紹的號召。而曹操除了對劉備發動了回軍一擊外,對其他諸郡皆放任不管,再一次從側面說明,曹操有足夠的底氣保證許都不失,保證豫州不亂。這個底氣,就來自於他雪藏起來的青州兵。

官渡之戰:看曹操如何“算計”袁紹——熟讀兵法的人真的很可怕

第二步:聲東擊西、誘敵深入

戰爭尚未開始,袁紹就已經步入了曹操的算計之中。性格孤傲,剛愎自用的袁紹,果然被曹操言中了。他先是不聽沮授的忠告,遣大將顏良進攻白馬。

而曹操是如何應對的呢?

敵志亂萃,不虞,利其不自主而取之——《三十六計之聲東擊西》

曹操將自己的部隊一分為二,一面引步兵至延津假意過河,佯裝攻打袁紹右後方,吸引袁紹主力的注意力,一面派騎兵輕騎簡行,隨時伺機攻擊顏良軍。

其實以袁紹遠超曹操的兵力配置來看,只要固守本部大營,曹操這招聲東擊西便失去了作用。奈何袁紹智短,見曹軍有向延津遷移的動向,便自認為自己看透了曹操“渡河”的謀劃,因此,也分兵向延津。結果,曹操抓住了這一機會,親率輕騎,直抵白馬,與劉延裡應外合,在白馬城外斬了顏良。

類以誘之,擊蒙也——《三十六計之拋磚引玉》

“擊破,斬良。遂解白馬圍,徙其民,循河而西。”

《三國志·魏書》中,這一記錄很有意思。許都在白馬的南面,如果曹操真的擔心由於戰事不利,白馬城被袁紹控制,理應遣民眾向南,避開前線。為什麼反而沿河向西,遣向延津呢?

如果我們結合後面袁紹做出的反應,就不難理解曹操為什麼要這麼做了。袁紹渡河,派文丑、劉備先引6000騎兵追曹操而來。

這就是標準的“拋磚引玉”之計。曹操用帶著民眾的大部隊沿河遷徙,造成人多走不快的假象,引誘袁紹。袁紹上當後等不及大軍全部渡河,先派文丑劉備引騎兵追擊曹操。

袁紹此戰的最大優勢在哪裡?人多對啊?然而袁紹分兵,無疑是自己削弱自己的優勢。

曹操在延津南面一處叫南阪的地方紮營休息,並將從白馬撤出來的輜重堵在道路中間。文丑、劉備率領的騎兵追趕上來後,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爭奪糧草上。曹操引五六百騎兵從旁殺出,殺得文丑軍措手不及,文丑被斬,曹操引軍退守官渡。

同樣的“拋磚引玉”之計,曹操接連使了兩次,一次是以緩慢的行軍引誘了袁紹,一次是以輜重引誘了文丑。 接連斬了袁紹兩員猛將,袁紹軍士氣受到了不小的打擊。

官渡之戰:看曹操如何“算計”袁紹——熟讀兵法的人真的很可怕

第三步,背水一戰,釜底抽薪,不敵其力,而消其勢也。

袁紹雖折了兩員大將,士氣受到打擊,但總體的兵力上還是佔有優勢的。兩軍在官渡短兵相接,相持了三月有餘。

《三國志》中記載,曹操與袁紹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然眾少糧緊。曹操看見運糧的兵士,對他們說道:“我在15天內為你們大破袁紹,不需要你們再這麼辛苦了”

這裡面有兩個特別重要的信息:

1. 前文我們提到,官渡之戰初期,曹操派臧霸引一軍入青州,防止袁紹從東面進攻許都,宛城的張繡也率眾歸降了曹操。如果曹操真的如記載這般將士疲憊,兵少糧緊,為何曹操不調遣臧霸、張繡,分別從兩側對袁紹進行打擊呢?

2. 曹操為什麼敢向軍士保證,15天內破敵?是單純的鼓舞士氣嗎?如果鼓舞士氣的話,為何不是向主戰軍士做動員演講,而是單獨對運糧士兵做承若。那樣的話豈不是沒有任何效果?

從這兩方面考量,個人認為,此時曹操依然在算計袁紹。他先將自己至於險地,擺出一副沒有援兵,坐困官渡的弱者姿態,麻痺袁紹。僵持3個月,袁紹誤認為曹操只有守勢,無力反攻,因此將自己的糧草前置,方便大軍補給。而曹操的目的,就是袁紹的糧草。所以才會有“15日必破敵”這句話,說明曹操的謀算已經成功,那就是烏巢糧倉。

《三國志》記載,曹操是在許攸投奔後,聽了許攸的建議,才發兵偷襲烏巢的。如果真是這樣,在許攸來之前就說出“15日必破敵”又當如何解釋。在我看來,曹操再此之前,就已經通過“用間”,瞭解了袁紹將糧草輜重屯於烏巢,只不過當時曹操在等最後的確認,確認烏巢的守將及兵力部署,而這個“確認”信息,應該在15天內送達到曹操這裡。

恰巧此時許攸來了。因為通過許攸,曹操可以更加準確的得到烏巢的情報,並能將15日這個期限提前。所以曹操十分激動,激動到赤足相迎。

另外,也可以從另一個方面佐證我的猜想:在曹操徹底剿滅袁紹勢力後,許攸自持功高,屢次輕慢曹操,結果被處斬了。歷史上的曹操並不是一個不能容人的狹隘之人,況且,如果許攸真的在官渡之戰中,以“火燒烏巢”這條計策,救了曹操一命,曹操怎麼會處斬自己的救命恩人,最多也就是罷其官而已。只能說明,“火燒烏巢”其實是曹操自己就想出來的計策,只不過是被許攸挑明瞭,佔了個功而已。因此曹操才十分惱火,惱火於計謀明明是自己想的,但又不能挑明瞭,不然別人會認為自己爭功妒賢。

與袁紹在官渡示弱僵持3個月,是曹操以自身為誘餌,以“弱勢”為假象,再次拋磚引玉,引出了袁紹自認為穩操勝券的大意心裡,引出了袁紹軍將糧草運送到離前線極近的烏巢。再以一招釜底抽薪,火燒烏巢,徹底扭轉了戰局。

官渡之戰:看曹操如何“算計”袁紹——熟讀兵法的人真的很可怕

結論:官渡之戰,曹操以袁紹性格為基礎,先是隱藏實力,示敵以弱,暗中推波助瀾,幫助袁紹無限放大剛愎自用,驕傲自大的缺點。雖有,以一招聲東擊西斬了顏良,一招拋磚引玉斬了文丑,直接消滅了袁紹最有戰鬥力的兩員虎將。最後,曹操依然以一招拋磚引玉,誘出了袁紹的糧倉所在,並以釜底抽薪扭轉戰局。

官渡之戰,確實是一場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但最為經典的,應該是曹操對戰法的應用,他不光將戰法用在行軍打仗之中,更是運用在了對袁紹的算計之中。每一步雖有兇險,但卻都在曹操掌握之中。這才是曹操可怕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