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袁紹:生逢亂世,而不適亂世;有取天下之心,而無取天下之能

袁紹此人想必大家不會很陌生,作為漢末時期勢力最強的諸侯,三國群雄之一,本該同曹操、劉備、孫權般也有一份霸業,可惜卻毀在了他的“

有才而不能用”上面。這個“”指的既是他自己的才,也是他人之才。袁紹的一生,可以說是“興於董,失於士”來形容。

咱們先了解了解袁紹的背景。

袁紹:生逢亂世,而不適亂世;有取天下之心,而無取天下之能

袁紹比之曹操,出身要更好,曹操雖出身於官宦世家,不過他的養祖父曹騰,是一個宦官,所以嚴格說起來,曹操的出身可以說是挺卑微的。

而袁紹則不同,他是出身於名門望族的世家公子,就是可稱為“四世三公”的袁家。他雖然生下來是庶子,但是後面卻過繼給了袁成,變成了嫡子。袁紹長得也是英俊威武,然後又是同曹操般,因世資而年少為郎。而且還要比曹操更出色,他不到二十歲便出任濮縣縣長,治理得當,頗有名望。

英雄記上是這樣記載的:“弱冠除濮陽長,有清明。”所以袁紹長得帥,有背景,又有能力,有清名,這簡直就是高幹子弟中的模範標杆了。

袁紹:生逢亂世,而不適亂世;有取天下之心,而無取天下之能

彼時宦官專權,朝廷腐敗,袁紹拒絕出任官職,服喪隱居時,卻結交各種黨人和俠義之士,漸漸組成了一個反宦官的政治集團。曹操也是參與在其中的,畢竟曹操和袁紹少年時便是好朋友。史書上是這樣袁紹說:“折節下士,士多附之。”雖有家世的原因,但這可以看出袁紹的交際能力還是很強的,而且禮賢下士可以說是最得有能之人喜愛的,這也是袁紹能結交到那麼多能人異士、豪傑俠客的原因。

不過袁紹參加這樣的組織,在當時的袁家是不被允許的,畢竟宦官勢力太大了,所以被他叔父袁隗狠狠地罵了一頓。當時他這樣明目張膽地反抗宦官專權,明顯對家族不利。不過沒多久,朝廷就因為黃巾起義的事取消了黨禁。而袁紹還想著推翻宦官專權呀,所以他就和何進合作了。何進作為大將軍,而且還是太后的哥哥,還要聽從宦官的調遣,自然是不滿的。

這兩人,一人有家世,結交了各種反宦官的賢士豪傑;一人有兵,各為利益,一拍即合。

袁紹:生逢亂世,而不適亂世;有取天下之心,而無取天下之能

不過在對付宦官群體的時候,何進優柔寡斷,不聽袁紹斬草除根的建議,以至於後來被假傳懿旨的宦官引到宮裡給殺了。 在和何進對付宦官當中,可以看出袁紹並非“少謀”。

宦官和外戚爭權,何進雖然是死了,宦官也被袁紹殺了,看起來風波平息,袁紹成為了大忠臣。但是何進之前為了脅迫他的妹妹何太后而召猛將豪傑入京,此舉卻引來了虎狼,那人就是董卓。

咱先不說董卓進京如何,這袁紹在誅殺宦官的這件事情上,可以說是做得太絕了。不論無辜不無辜,只要是宦官,不論男女老幼,其結果便只有死路一條,沒有絲毫情面可言,而且還有誤殺,比如說沒有留鬍鬚長得像宦官的人整整殺了兩千多。可見袁紹是在濫殺無辜,所以此舉便體現了袁紹儒雅之下的狠辣。

再說董卓進京後,皇帝還是個小孩子,董卓謀朝篡位的野心不言而喻。但袁紹作為世家子弟,自然是想延續家族的榮耀。於是當董卓擁兵自重,想篡位時,袁紹自是不肯的。但他當時勢力比不過董卓,只得橫刀以表示自己反對董卓廢少帝立獻帝的態度。他的這種敢於對抗強者的姿態,既為他贏得了聲望,又提高了知名度。

袁紹:生逢亂世,而不適亂世;有取天下之心,而無取天下之能

話說袁紹得罪了董卓,隻身逃往冀州。不過因為袁紹所在的袁家桃李滿天下,然後袁紹在董卓面前又是一副正直忠臣的形象,而且就袁紹以前積累起來的名望和滅宦官的功勞,再加上董卓及其手下將士的種種暴行引起的各方面的不滿,使得袁紹在渤海起兵一呼百應,成了關東聯軍的盟主。但是,接下來的事情會如袁紹想的這般順利嗎?

袁紹組織的這次的伐董行動,結果是半途而廢了。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袁紹雖有伐董平亂之心,但是卻沒有能力管住他手下集合起來的各種領導頭頭。作為盟和主主帥,指揮不當,又矜傲不身先士卒做表率。更主要的是,這數十萬大軍是由各州郡長組成的,這些個長官,個個身懷異心,沒有大局觀,重私利,只是想借伐董來發展自己的勢力罷了。

袁紹:生逢亂世,而不適亂世;有取天下之心,而無取天下之能

所以在部下不配合,袁紹又指揮不力,懼於董卓軍隊的強大不敢出兵的情況下,這浩浩蕩蕩的關東聯軍就這樣在飲酒作樂中半途而解散了。從這便看出,袁紹世家子弟的弊病,持矜清傲,對軍隊掌握無章法。

不過袁紹仍然算是一個豪將,界橋之戰時,面對敵強我弱的形勢,面對重重危險,仍說:“大丈夫當前鬥死,而反逃垣牆間邪?”

可以看出,袁紹是很有骨氣的,所以曹操說袁紹“色厲而膽薄”是不準確的。袁紹雖在伐董行動中看起來是這樣,但那更多的是袁紹所集合的各方軍閥如此。

荀彧有這樣說過袁紹:“能聚人而不能用。”

袁紹當時手底下是挺多能人異士的,如許攸、田豐、沮授等謀士。但卻沒用的到合適的位置上,許攸雖多智卻貪財,田豐正直而沒有沮授的阿諛,沮授也有洞見。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話,袁紹也不例外,所以他更喜歡說話好聽的謀士,其實就是會奉承的沮授。

作為一個上位者,最主要的就是能知人任用,揚其長,避其短,但袁紹卻相反。

袁紹:生逢亂世,而不適亂世;有取天下之心,而無取天下之能

袁紹不善納言,從他在伐董過程中,因懼怕董卓強兵而拒絕同曹操出兵就可看出。曹操兵敗回來後,提出諫言再次大舉出兵,畢竟已經有經驗了,這次很大可能可以直接大敗董卓。袁紹卻根本不聽從曹操之言,從而失去了大敗董卓的大好時機。

除此之外,還有就是官渡之戰。首先是謀士田豐,第一次,袁紹不納田豐之言,抓住時機攻打曹操,後面還因為田豐一時的憤怒之言而疏遠他。之後,袁紹又不納田豐以奇兵襲曹操,反而把忠心諫言的田豐給拘押了起來。敗北而回時,也沒有再重用田豐,以圖崛起,而是把田豐給殺了。“殺士”乃為君之大忌,有著宏圖霸業野心的袁紹犯了,便預示著他註定要失敗。

其次便是沮授勸說袁紹不要全軍渡河,袁紹不聽。然後沮授又勸袁紹打持久戰,袁紹又不聽。去接應運糧車的時候,沮授又諫言袁紹派人護住外側,以防止曹操偷襲;許攸則建議出兵偷襲曹操的許都。只不過,袁紹一個人的話都沒聽,什麼都沒做。

作為首領的袁紹聽不見諫言,他手底下的謀士都感到無望,最後許攸投靠了曹操,田豐被袁紹斬殺。

袁紹:生逢亂世,而不適亂世;有取天下之心,而無取天下之能

如果說袁紹的失敗是在用人不當上,那除了文人謀士,還有就是手下的大將了,即“河北四庭將”。這把手下最勇猛的四位將領造成二死二逃局面的,也就袁紹做的出來吧。

有著“勇冠三軍,河北雙雄”之稱的顏良和文丑,是不輸於張飛、趙雲等人的超一流武將,卻都被關羽所殺。顏良是“

只因玄德臨行語,致使英雄束手亡”,文丑是為報兄弟血仇,獨戰曹軍,終被關雲長所殺。其中最讓人驚訝的是,連殺袁紹兩員大將的關羽,後來竟受到了袁紹的重用。雖說關羽是個能人,可是袁紹的這個舉動肯定會傷了眾將士的心。

然後便是高覽和張頜郃,都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袁紹既然用了高覽和張郃,卻還是聽信了郭圖的讒言,不信張郃、高覽之諫言,在後面懷疑他們二人,並且動了殺心。如此,便把高覽張郃二人逼的投了曹操,反過來對付自己了。

袁紹:生逢亂世,而不適亂世;有取天下之心,而無取天下之能

此外,袁紹最大的一個缺點就是對戰局形勢把握不明,明明和袁術乃同族兄弟,卻不聯合,反而相對;明明長得曹操已經在迅速的壯大,對他有威脅,卻還是與公孫瓚進行著長期戰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所以袁紹在後面對付曹操的時候,優勢已經不明顯了。而且後面又因剛愎自用,不納良謀,從而錯失了很多對付曹的機會。結果便是手下反目,眾叛親離,官渡敗北,吐血而亡。

袁紹興於董,籠統來說,是沒錯的。雖然以袁紹的家世,即使沒有這個機會,也會有一個錦繡前途。但那是在亂世,每個人心裡都有著一顆蠢蠢欲動的野心,而董卓的叛亂正是給了他一個師出有名的機會。

然後便是失於士,不只是殺了田豐而已,更主要的是說袁紹的剛愎自用,不能用人。

袁紹的出身,雖然給了他成長的好環境,讓他能夠成長為一個文韜武略的俊傑。然而出身世家貴族的袁紹,是帶著清傲的,這種清傲,在平時,可以說是有個性,沒什麼壞處,但是在瞬息萬變的戰場,它就變成了剛愎自用,讓他聽不進直忠諫言,致使被淘汰出局。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袁紹,他生逢亂世,而不適亂世;有取天下之心,而無取天下之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