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袁绍:生逢乱世,而不适乱世;有取天下之心,而无取天下之能

袁绍此人想必大家不会很陌生,作为汉末时期势力最强的诸侯,三国群雄之一,本该同曹操、刘备、孙权般也有一份霸业,可惜却毁在了他的“

有才而不能用”上面。这个“”指的既是他自己的才,也是他人之才。袁绍的一生,可以说是“兴于董,失于士”来形容。

咱们先了解了解袁绍的背景。

袁绍:生逢乱世,而不适乱世;有取天下之心,而无取天下之能

袁绍比之曹操,出身要更好,曹操虽出身于官宦世家,不过他的养祖父曹腾,是一个宦官,所以严格说起来,曹操的出身可以说是挺卑微的。

而袁绍则不同,他是出身于名门望族的世家公子,就是可称为“四世三公”的袁家。他虽然生下来是庶子,但是后面却过继给了袁成,变成了嫡子。袁绍长得也是英俊威武,然后又是同曹操般,因世资而年少为郎。而且还要比曹操更出色,他不到二十岁便出任濮县县长,治理得当,颇有名望。

英雄记上是这样记载的:“弱冠除濮阳长,有清明。”所以袁绍长得帅,有背景,又有能力,有清名,这简直就是高干子弟中的模范标杆了。

袁绍:生逢乱世,而不适乱世;有取天下之心,而无取天下之能

彼时宦官专权,朝廷腐败,袁绍拒绝出任官职,服丧隐居时,却结交各种党人和侠义之士,渐渐组成了一个反宦官的政治集团。曹操也是参与在其中的,毕竟曹操和袁绍少年时便是好朋友。史书上是这样袁绍说:“折节下士,士多附之。”虽有家世的原因,但这可以看出袁绍的交际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礼贤下士可以说是最得有能之人喜爱的,这也是袁绍能结交到那么多能人异士、豪杰侠客的原因。

不过袁绍参加这样的组织,在当时的袁家是不被允许的,毕竟宦官势力太大了,所以被他叔父袁隗狠狠地骂了一顿。当时他这样明目张胆地反抗宦官专权,明显对家族不利。不过没多久,朝廷就因为黄巾起义的事取消了党禁。而袁绍还想着推翻宦官专权呀,所以他就和何进合作了。何进作为大将军,而且还是太后的哥哥,还要听从宦官的调遣,自然是不满的。

这两人,一人有家世,结交了各种反宦官的贤士豪杰;一人有兵,各为利益,一拍即合。

袁绍:生逢乱世,而不适乱世;有取天下之心,而无取天下之能

不过在对付宦官群体的时候,何进优柔寡断,不听袁绍斩草除根的建议,以至于后来被假传懿旨的宦官引到宫里给杀了。 在和何进对付宦官当中,可以看出袁绍并非“少谋”。

宦官和外戚争权,何进虽然是死了,宦官也被袁绍杀了,看起来风波平息,袁绍成为了大忠臣。但是何进之前为了胁迫他的妹妹何太后而召猛将豪杰入京,此举却引来了虎狼,那人就是董卓。

咱先不说董卓进京如何,这袁绍在诛杀宦官的这件事情上,可以说是做得太绝了。不论无辜不无辜,只要是宦官,不论男女老幼,其结果便只有死路一条,没有丝毫情面可言,而且还有误杀,比如说没有留胡须长得像宦官的人整整杀了两千多。可见袁绍是在滥杀无辜,所以此举便体现了袁绍儒雅之下的狠辣。

再说董卓进京后,皇帝还是个小孩子,董卓谋朝篡位的野心不言而喻。但袁绍作为世家子弟,自然是想延续家族的荣耀。于是当董卓拥兵自重,想篡位时,袁绍自是不肯的。但他当时势力比不过董卓,只得横刀以表示自己反对董卓废少帝立献帝的态度。他的这种敢于对抗强者的姿态,既为他赢得了声望,又提高了知名度。

袁绍:生逢乱世,而不适乱世;有取天下之心,而无取天下之能

话说袁绍得罪了董卓,只身逃往冀州。不过因为袁绍所在的袁家桃李满天下,然后袁绍在董卓面前又是一副正直忠臣的形象,而且就袁绍以前积累起来的名望和灭宦官的功劳,再加上董卓及其手下将士的种种暴行引起的各方面的不满,使得袁绍在渤海起兵一呼百应,成了关东联军的盟主。但是,接下来的事情会如袁绍想的这般顺利吗?

袁绍组织的这次的伐董行动,结果是半途而废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袁绍虽有伐董平乱之心,但是却没有能力管住他手下集合起来的各种领导头头。作为盟和主主帅,指挥不当,又矜傲不身先士卒做表率。更主要的是,这数十万大军是由各州郡长组成的,这些个长官,个个身怀异心,没有大局观,重私利,只是想借伐董来发展自己的势力罢了。

袁绍:生逢乱世,而不适乱世;有取天下之心,而无取天下之能

所以在部下不配合,袁绍又指挥不力,惧于董卓军队的强大不敢出兵的情况下,这浩浩荡荡的关东联军就这样在饮酒作乐中半途而解散了。从这便看出,袁绍世家子弟的弊病,持矜清傲,对军队掌握无章法。

不过袁绍仍然算是一个豪将,界桥之战时,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面对重重危险,仍说:“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反逃垣墙间邪?”

可以看出,袁绍是很有骨气的,所以曹操说袁绍“色厉而胆薄”是不准确的。袁绍虽在伐董行动中看起来是这样,但那更多的是袁绍所集合的各方军阀如此。

荀彧有这样说过袁绍:“能聚人而不能用。”

袁绍当时手底下是挺多能人异士的,如许攸、田丰、沮授等谋士。但却没用的到合适的位置上,许攸虽多智却贪财,田丰正直而没有沮授的阿谀,沮授也有洞见。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袁绍也不例外,所以他更喜欢说话好听的谋士,其实就是会奉承的沮授。

作为一个上位者,最主要的就是能知人任用,扬其长,避其短,但袁绍却相反。

袁绍:生逢乱世,而不适乱世;有取天下之心,而无取天下之能

袁绍不善纳言,从他在伐董过程中,因惧怕董卓强兵而拒绝同曹操出兵就可看出。曹操兵败回来后,提出谏言再次大举出兵,毕竟已经有经验了,这次很大可能可以直接大败董卓。袁绍却根本不听从曹操之言,从而失去了大败董卓的大好时机。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官渡之战。首先是谋士田丰,第一次,袁绍不纳田丰之言,抓住时机攻打曹操,后面还因为田丰一时的愤怒之言而疏远他。之后,袁绍又不纳田丰以奇兵袭曹操,反而把忠心谏言的田丰给拘押了起来。败北而回时,也没有再重用田丰,以图崛起,而是把田丰给杀了。“杀士”乃为君之大忌,有着宏图霸业野心的袁绍犯了,便预示着他注定要失败。

其次便是沮授劝说袁绍不要全军渡河,袁绍不听。然后沮授又劝袁绍打持久战,袁绍又不听。去接应运粮车的时候,沮授又谏言袁绍派人护住外侧,以防止曹操偷袭;许攸则建议出兵偷袭曹操的许都。只不过,袁绍一个人的话都没听,什么都没做。

作为首领的袁绍听不见谏言,他手底下的谋士都感到无望,最后许攸投靠了曹操,田丰被袁绍斩杀。

袁绍:生逢乱世,而不适乱世;有取天下之心,而无取天下之能

如果说袁绍的失败是在用人不当上,那除了文人谋士,还有就是手下的大将了,即“河北四庭将”。这把手下最勇猛的四位将领造成二死二逃局面的,也就袁绍做的出来吧。

有着“勇冠三军,河北双雄”之称的颜良和文丑,是不输于张飞、赵云等人的超一流武将,却都被关羽所杀。颜良是“

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文丑是为报兄弟血仇,独战曹军,终被关云长所杀。其中最让人惊讶的是,连杀袁绍两员大将的关羽,后来竟受到了袁绍的重用。虽说关羽是个能人,可是袁绍的这个举动肯定会伤了众将士的心。

然后便是高览和张颌郃,都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袁绍既然用了高览和张郃,却还是听信了郭图的谗言,不信张郃、高览之谏言,在后面怀疑他们二人,并且动了杀心。如此,便把高览张郃二人逼的投了曹操,反过来对付自己了。

袁绍:生逢乱世,而不适乱世;有取天下之心,而无取天下之能

此外,袁绍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对战局形势把握不明,明明和袁术乃同族兄弟,却不联合,反而相对;明明长得曹操已经在迅速的壮大,对他有威胁,却还是与公孙瓒进行着长期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袁绍在后面对付曹操的时候,优势已经不明显了。而且后面又因刚愎自用,不纳良谋,从而错失了很多对付曹的机会。结果便是手下反目,众叛亲离,官渡败北,吐血而亡。

袁绍兴于董,笼统来说,是没错的。虽然以袁绍的家世,即使没有这个机会,也会有一个锦绣前途。但那是在乱世,每个人心里都有着一颗蠢蠢欲动的野心,而董卓的叛乱正是给了他一个师出有名的机会。

然后便是失于士,不只是杀了田丰而已,更主要的是说袁绍的刚愎自用,不能用人。

袁绍的出身,虽然给了他成长的好环境,让他能够成长为一个文韬武略的俊杰。然而出身世家贵族的袁绍,是带着清傲的,这种清傲,在平时,可以说是有个性,没什么坏处,但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它就变成了刚愎自用,让他听不进直忠谏言,致使被淘汰出局。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袁绍,他生逢乱世,而不适乱世;有取天下之心,而无取天下之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