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三國志》系列007
前面講過,
東漢王朝三大特點:幼年皇帝、宦官干政、外戚專權。漢靈帝駕崩後,外戚何進為滅干政的宦官,引來了董卓,董卓進京之後把持朝政,淫亂後宮、妄行廢立、殘害忠良……無惡不作。於是,朝中王允等大臣,地方各路諸侯,明裡暗裡變著花樣反抗董卓。袁紹放棄漢獻帝,立劉皇叔為帝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渤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奮武將軍曹操等人組織起了一隊人馬討伐董卓,袁紹憑藉自己祖上的威望(四世三公)當上了盟主。但這些人各有各的小九九,只想著撈好處,出工不出力,所以這個"討董聯盟"很快瓦解,以失敗告終。
但是,被袁紹等人這麼一搞,董卓又幹了一件大事——遷都!董卓燒燬了東漢王朝的都城洛陽,劫持著小皇帝劉協西遷長安。董卓遷都,把漢獻帝劫到長安之後,袁紹也不甘落後,也想幹大事,於是他就和冀州牧韓馥計劃另立一個皇帝!
立誰為帝呢?這個人就是幽州牧劉虞——一個比劉備更有資格被稱為"劉皇叔"的劉皇叔。
劉虞拒不稱帝
二年,冀州刺史(《三國志》為冀州牧,柒問注)韓馥、勃海太守袁紹及山東諸將議,以朝廷幼衝,逼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長者,欲立為主。乃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齎議,上虞尊號。——《後漢書·劉虞列傳》
關於袁紹、韓馥想要放棄漢獻帝,另立劉虞為帝的理由《後漢書》中有詳細記載。初平二年(191年)春天,袁紹、韓馥以及山東諸將,以漢獻帝劉協年齡太小,又被董卓挾持到長安,生死不明為由決定放棄漢獻帝。又以劉虞是漢家宗室的長者為由,立劉虞為新君。
這時另立劉虞為帝,董卓手裡的漢獻帝就成了廢牌,袁紹一可以打著皇帝旗號招兵買馬、號令諸侯;二可以不再投鼠忌器,放開手腳討伐董卓。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袁紹、韓馥另立新君的方案是不合時宜的,很多人反對,曹操就是其中之一。理由是,正是因為董卓的種種暴行,天子受到挾持,諸侯才起兵討伐董卓,你另立一個皇帝,誰還和你玩?你們向北拜劉虞吧,我還是向西拜(漢獻帝在西邊長安)。
虞見岐等,厲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固拒之。馥等又請虞領尚書事,承製封拜,復不聽。——《後漢書·劉虞列傳》
曹操等諸侯不贊同另立新帝也就算了,被擁立的劉虞也拒絕當皇帝,這就尷尬了。劉虞嚴厲斥責了袁紹、韓馥的使臣張岐,拒不接受擁立,袁紹等退而求其次,讓劉虞做尚書,劉虞再次拒絕。一句話:就不和你玩。
勤儉節約、為政仁愛
幽州牧劉虞,字伯安,劉邦十五世孫,光武帝劉秀長子東海恭王劉彊(強)之後。而劉備,同樣是劉邦十五世孫,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後,按輩分兩人都是漢獻帝劉協的叔輩,但一個是東漢皇帝劉秀的支系,一個是西漢景帝的支系,而且一個是封疆大吏,還曾位列三公,一個已經淪為平民織蓆販履為生。所以,身份上劉虞比劉備更尊貴,更稱得起"皇叔"。
劉虞是一個十足的好官,對外施行仁政,體恤百姓。而且極其節儉,穿破衣舊鞋,吃飯最多一個葷菜。虞雖為上公,天性節約,敝衣繩履,食無兼肉……虞以儉素為操,冠敝不改,乃就補其穿。——《後漢書》
與公孫瓚的矛盾
公孫瓚受劉虞節制,但公孫瓚窮兵黷武而劉虞為政仁愛,公孫瓚常不服管制,兩人因政見不同而相交惡,最終劉虞死於公孫瓚之手。劉虞在最後攻打公孫瓚的時候,因不忍心燒掉百姓的房屋導致貽誤戰機,公孫瓚卻用火攻大敗劉虞,最終被公孫瓚殺害。
這就是另一個劉皇叔——劉虞,一生勤儉為政仁愛,被袁紹、韓馥等人擁立為帝卻堅決拒絕。與公孫瓚執政理念不同,最終被政敵殺害。如果在太平盛世,劉虞應該是一個治世能臣,但他不是亂世梟雄,生逢亂世,卻太過心慈,終致身死。
閱讀更多 柒問知今古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