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被低估的亂世締造者

袁紹,漢末超卓政治家,略施手段,打破宦官、外戚兩大政治集團,挑起天下亂世

袁紹:被低估的亂世締造者

在《三國演義》的記載中,袁紹的名聲實在不好聽。擁有輝煌的出身,卻被弟弟袁術私下叫做“家奴”;雄踞四州之地,卻被髮小曹操貼上了“色厲而膽薄,好謀而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這流傳千古的標籤,再加上官渡之戰一手好牌打的稀爛,後世史家順勢將其塑造成失敗者的傑出代表,千古之下,無不鄙視。

但我們仔細回想,袁紹聞達於何進,雖然有士族身份的敲門磚,卻也是憑藉能力位列西園八校尉之首;雄踞四州之地,也是自己一刀一槍搏殺出來的;手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也有天下名士歸附;治兵屯田糧甲豐足,遠非孟德時時缺糧的命懸一線可比;袁紹一輩子就輸了官渡這一場仗,就真的如孟德所說,非英雄嗎?下面,我們跳出《三國演義》的小說格局,通過分析歷史中的光明和隱晦,來複盤袁本初從士族發展成為軍閥的鐵血之路,讓這亂世梟雄綻放他應有的榮光。

身世之謎:被曹魏抹黑的嫡子身份

汝南袁氏,從袁紹曾祖父算起,四代有五人官至三公。雖然東漢末年經歷了兩次“黨錮之禍”,士族階層基本被宦官集團打殘了,但袁氏一族門生故吏遍佈天下,依然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

相對於袁術鐵板釘釘的嫡子身份,袁紹的出身撲朔迷離:

袁紹:被低估的亂世締造者

《英雄記》記載:“袁紹父成,字文開,名壯健。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同時代的文學家王璨很肯定,袁紹是袁成的兒子。

《魏書》記載:“紹即逢之庶子,術異母兄也,出後成為子。”——陳壽明確指出,袁紹是袁逢過繼給袁成的。

但一轉頭,陳壽在《三國志》這樣介紹袁紹:“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也。高祖父安,為漢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繞過了他父親是誰這個問題,而對於袁術:“袁術字公路,司空逢子,紹之從弟也。”

而東晉名士袁崧《袁山松書》記載:“紹,司空逢之孽子,出後伯父成。”孽子,與袁術稱“吾家奴”,《三國考論文部》稱袁逢與袁成姬妾野合生紹之說如出一轍。

房玄齡在《晉書》中,評價王沈等人所著《魏書》:“多為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也。”

東漢末年,士族大興,史實詳細,唯獨這個曾經橫跨四州的軍閥,沒有明確的出身,更被魏晉之人抹黑,陳壽也懾於當時的社會環境,有所隱瞞。

隱瞞終究是有跡可循。如果魏晉史料的袁逢生父說正確,陳壽就不必有所猶豫,陳壽猶豫了,說明真相只有一個——袁紹的生父不是袁逢,而是袁成。而曹魏史官為什麼不遺餘力抹黑袁紹呢?歷史中已經隱晦的告訴我們那個被曹魏政權深深忌憚的答案。

《獻帝春秋》記載:袁紹死後,“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袁紹為政寬厚,深受百姓敬仰,尤其在冀州,民望極高,無論平民還是士族,一呼百應。

這裡舉個例子,袁紹死後的419年,大唐武德四年,李淵殺死了軍閥竇建德、竇建德和袁紹一樣,盤踞河北,民望極高,且河北為燕趙故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為主公用死。李淵殺了竇建德,沒有學習曹操搞抹黑政敵的輿論攻勢,被劉黑闥舉竇建德之名起兵,不過半年,就光復了夏國全境。

稱袁紹的母親為婢女,就將袁紹的身份拉黑到比庶子更低的家奴,以此諷刺其“得國不正”,沒有資格憑藉袁氏的聲望盤踞四州。更重要的,通過塑造袁紹、袁術親兄弟的身份,突出袁紹“兄弟攜貳”的人格汙點,突出袁紹“兄弟尚且鬩牆,何以容天下士人”的狹窄心胸,徹底斬斷河北士族對袁紹的精神嚮往與支持(就是這個輿論攻勢,導致官渡之戰時,張繡倒向了曹操)。

其實,從十八路諸侯反董卓的局勢就可以看出,袁紹當時只是渤海太守,地盤、官職都在諸州刺史之下,論官職大小、資歷深淺、土地兵力,盟主之位絕對輪不到袁紹,當時兗州刺史劉岱更是漢室宗親更有資格擔任盟主,如非當時士族領袖袁氏嫡傳,以一個世所公認的庶子、家奴身份,怎能有盟主之位?而終其一生,只見袁術罵其“吾家奴”,未見袁紹對其有何惡言,更在袁術失國後不計前嫌,願意接納他。袁術更帶兵攻擊從兄袁遺,直接導致袁遺被亂兵所殺,可見真正導致“兄弟鬩牆”的責任,在術而不在紹。

注:袁紹擔任盟主,是演義中的記載。實際會盟時,袁紹並不在,眾人“遙推”袁紹為盟主,廣陵功曹臧洪整衣升壇,歃血宣讀盟詞。

金牌臥底:純孝陰鷙,城府多謀

古語有云:不招人妒是庸才。曹魏如此忌憚袁紹,可見袁紹“非英雄”之說是不成立的。真正通過史料分析,能夠看出袁紹不僅締造了漢末亂世,更能憑孑然一身在亂世中迅速起家,成為眾望所歸的最大軍閥,憑藉的就是“純孝陰鷙,城府多謀”八個字。

袁紹憑藉士族身份,少年為郎,二十歲即為縣令。恰逢母喪,守孝三年,懷念出生時父喪,又守孝三年。如果袁紹是過繼給袁成的,完全沒必要在二十年後再為其守孝三年。就這樣,袁紹遠離政治,在守孝孤居中,度過了本是揮斥方遒的得意時光,也獲得了整個士族階級讚歎的“純孝”評價(大家不要小看守孝,想象在家躲避疫情的感受,在沒有電子設備和網絡的情況下,讓你待上六年?)。但是,作為士族出身的袁紹,更懂得階級鬥爭的榮光與意義,我感覺,這六年裡,或許自悟,或許受人指點,如“隆中對”、“榻上策”一般,對天下大勢和自己的未來有了合二為一的人生規劃。

袁紹:被低估的亂世締造者

首先,袁紹雖拒絕朝廷徵辟,卻長期隱居洛陽,本身就有政治企圖。經歷了黨錮之禍後,宦官執政,士族階級在監視下只能安心做官,不敢有所異動,所以袁紹不能入朝為官。隱居洛陽,緊靠政治中心,謀而後動,成為了士族階級聚集圖謀政權復辟的橋頭堡。當時被打成右派的黨人何顒更是幾次偷入洛陽,聯繫袁紹營救黨人,可見袁紹當時雖然沒有復起做官,但已經具備了超卓的政治影響力,也是在這個時候,結交了曹操、許攸、張邈等人,形成了政治團體。

其次,袁紹與曹操的放浪形骸,與組建政治團體、營救黨人的形象完全相反,所以這應該是一種偽裝,偽裝成紈絝子弟,以隱瞞自己的政治野心,不被宦官集團注意。但是,中常侍趙忠仍然注意到了他,憤憤然地警告袁槐:“袁本初抬高身價,不應朝廷辟召,專養亡命徒,他到底想幹什麼!”是啊,一個士族階級的青年領袖,不去做官,卻結交黨人,豢養死士,他要做什麼?其實,當時年近三十歲的袁本初,已經看到了漢帝國的腐朽,他心裡也曾不止一次的吶喊:大漢當其鹿,我輩英雄當逐之!

通過“黨錮之禍”的喋血,袁紹深知兵權的重要,也明白了“槍桿子裡出政權”的梟雄至理。他不願意應召為文官,即便高居三公依然手無寸鐵。終於,朝廷於188年組建西園校尉,由靈帝劉宏擔任主將,宦官蹇碩統領,袁紹成為八校尉之首的中軍校尉。這裡有兩件事情極其隱晦。第一,靈帝設立西園,是依靠宦官集團分化大將軍何進的兵權,而袁紹成為實際上的二把手(靈帝只是掛名,一把手是蹇碩),自然是受靈帝、蹇碩信任,卻又時時與何進密謀,顯然已經成為了何進的金牌臥底。第二,189年,只是一年的時間,袁紹就能架空蹇碩,在何進被宦官刺殺後,接管本由蹇碩統領的軍隊,血洗整個宦官集團,殺盡兩千多宦官。大家請注意,當時袁紹已經是三十多歲的成熟男子,絕非一身熱血的愣頭青,頭腦發熱臨時起意;而宦官集團歷東漢百餘年,多少名士、三公、大將軍盡折其手,更執掌禁軍、衛尉等宮廷武裝,亦非庸才。袁紹一戰而滅外戚、宦官兩大勢力,足見其城府之隱忍,手段之高明,殺伐之決絕,恐怕連當時在其身邊的曹操也覺得可怕,忌憚之心當由此而發,哪如青梅煮酒論英雄時評價的:色厲而膽薄,好謀而無斷?梟雄陰鷙,可見一斑。

不臣之心:天下大亂,乘勢而起

從何進被刺後袁紹的迅速反應,可以看出袁紹在擁有政變實力的情況下隱瞞實力,建議何進召董卓進京,更可怕的是,何進竟然同意了。這裡有兩個問題值得深思:第一,袁紹是何進的金牌臥底,卻瞞著何進掌握了整個西園部隊,何進也沒有察覺(如果察覺,直接用西園血洗宦官即可);第二,袁紹有能力剿滅宦官集團,卻又慫恿何進召董卓進京。他到底想幹什麼?

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他在製造機會:天下大亂,英雄方能乘勢而起;漢祚已盡,帝位吾可取而代之。

袁紹的最佳計劃,莫過於他在隱藏實力的情況,讓何進和董卓血洗宦官集團,將整個帝國中樞砸爛,讓天下體系分崩離析,然後他西園的屠刀趁機殺掉何進和董卓,吞併董卓的西涼兵馬(是否有第二次黨錮之禍的影子?宦官詐稱竇氏叛亂,剛回師京城的護匈奴中郎將張奐帶兵誅殺竇氏)。袁紹原本選擇推薦董卓,是因為西涼兵馬驍勇,士兵單純,便於收買和蠱惑,董卓其人狂妄自大,弱於謀略,方便架空和暗殺。但是宦官集團的提前動手和何進的狂妄自大打破了袁紹的計劃,他提前暴露了實力,讓董卓所忌憚並提防,喪失了主動性。

袁紹:被低估的亂世締造者

即便如此,面對殘暴殺戮的董卓意欲行廢立之事,袁本初昂然反譏笑道:“天下健者豈惟董公?”,站起身來,橫握著刀,對著董卓一拱手,揚長而去!長安顯陽苑的袁紹慷慨激昂,不懼暴虐,不僅震懾住了嗜殺的太師,更令天下人為之一振:汝南袁本初,不懼董太師!當時,董太師權傾朝野,袁本初亡命天涯!放眼天下,誰有袁紹行事之勇武,臨決之果斷?恰逢董太師初掌權柄,需要士族的支持,更需要袁槐支持自己行廢立之事,只得籠絡袁紹,封其為渤海太守,袁紹龍歸大海,終於有了起家的地盤,遂以討董卓之名,傳檄天下,真正拉開了群雄並起的三國亂世!

梟雄本色:文武兼備,雄踞四州

袁紹:被低估的亂世締造者

很多人認為十八路諸侯聯盟是一出鬧劇,其人各懷鬼胎,最終草草收場。實際上這次會盟是地方勢力不再遵中央號令的一次聲明,袁紹導演了一場完美政治劇,為自己獲得了超卓的政治聲望。有一個邪惡的敵人,有一個高尚的理由,袁本初振臂一呼,從者如雲,更能以太守之位統領諸多刺史,風光無限;與之相比,他才不在乎皇帝、太師的死活,也不在乎聯盟的勝敗。袁紹繼滅了漢末外戚、宦官兩大勢力後,又通過會盟將所有地方軍閥綁上了割據的戰車,徹底釋放了軍閥這隻猛虎出牢,共逐大漢天下之鹿,由此,東漢王朝的天下體系終於分崩離析,袁紹也擁有了統領討逆的名分。袁紹憑藉著超卓的戰略眼光和政治聲望,開啟了文武兼備的軍閥鐵血之路。

191年,聯合麴義、公孫瓚,略施權謀嚇退韓馥,兵不血刃佔據冀州,獲得麴義、張郃、沮授、田豐等文武效忠,實力大增,並有沮授提不亞於《隆中對》的事業發展計劃書;

191年,界橋一戰,身陷重圍仍能指揮若定,在生死一線之間敗中求勝,手下名將麴義以八百先登軍(敢死隊)大破公孫瓚兩萬步兵,一萬騎兵(包含兩千白馬義從和未發跡的趙雲),將公孫瓚逐出冀州;

193年,冀州魏郡兵變,十幾支黑山軍佔據鄴城,袁紹並百官家室盡喪敵手。袁紹容貌自若,不改風度,指揮大軍連敗周邊的於毒、劉石、青牛角、黃龍等黑山軍和黃巾軍,更用投奔他的呂布大破黑山軍張燕的百萬之眾;乘勝派外甥高幹入主幷州,高幹有蕭何之才,放牧幷州功勳卓著,為袁紹提供了穩定的糧草和兵源;

195年,袁紹以長子袁潭守平原,為冀州屏障。袁潭以平原一地的微弱之勢,大敗公孫瓚部下田楷和青州刺史孔融,打下整個青州,大出袁紹意料。《九州春秋》記載:“譚始至青州……曜兵海隅,是時百姓無主,欣戴之矣”;

195年,袁紹集結兵力總攻易京,公孫瓚自焚而死,袁紹盡得幽州之地。

結合史料,可以看出袁紹和後來的唐高祖李淵有很多共通之處,文治武功,有超卓的政治智慧和勇武的軍事能力;士族領袖,有士族影響力和政治向心力;地方郡守,有起事的資本和兵源;後繼有人,有實力超群的兒子和外甥。從191年入主冀州,到198年打敗公孫瓚,袁紹不過7年時間,就成本漢末天下最大的軍閥,佔據最富庶勇武的北方四州,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居天下之首,漢末號稱群雄並起,誰人能列袁本初之左右?

袁紹:被低估的亂世締造者

歷史上結局最好的末代皇帝,沒有之一。優待獻帝是曹魏實行王朝時的最大善政,也得到了士族階級的廣泛擁戴

圖謀自立:進退猶疑,錯失獻帝

對於袁紹的詬病,除了官渡之敗,莫過於錯失“迎奉獻帝”,最終被曹操一步搶先,而後步步搶先。

最早提出挾天子之計的,是西涼謀士賈詡,向涼州軍後期首領李傕提出的“奉國家以徵天下”。第二個提出的是治中從事毛玠於192年向曹操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直到195年,獻帝流亡於河東之地,袁紹的謀士沮授立刻提出“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卻被袁紹最終否決了。

袁紹否決就代表他愚蠢嗎?希望大家不要陷入一個歷史誤區,總認為這樣做錯了,不這樣做就一定是對的;也不要用已存在的事實去套用之前的決定,其實很多時候,即便明知是這個結果,也要做出這個決定,這就是所謂的屁股決定腦袋——屁股越大,腦袋中要兼顧的東西越多,取捨的界限就越不明確。

袁紹:被低估的亂世締造者

幽州牧劉虞,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是他上書朝廷,將刺史改成州牧,趁機分化管轄體制,加強中央控制。主政幽州,多有德政,更明白袁紹擁立的用心,言辭拒絕。


首先,袁紹有自立之心。在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董卓廢少帝立獻帝時,袁紹也提出擁立宗室幽州牧劉虞為帝,被劉虞嚴詞拒絕後,又想讓劉虞自封“領尚書事”的頭銜,方便分封關東諸侯,實現自己另立中央的目的。廢立之事,一是為了獲得從龍定冊之功,董卓不是,袁紹顯然也不是,那就只能如霍光一般通過廢立帝王增加自己的政治權威性,以圖大事,或做權臣,或取而代之。

而當董卓為了絕袁紹等人的念想,將少帝直接毒殺,等於告訴諸人,靈帝骨血只剩劉協一個人了,帝位非他莫屬。而袁紹更絕,直接否認獻帝的血脈:“非靈帝子也”。想要帶領整個關東集團的諸侯,否認關西軍團擁立的皇帝。

而袁紹冀州起家,是時勢所趨,也是在仿照劉秀復國的路線。徵辟冀州士族子弟做掾屬,帶領他們建功立業,擴張權力,得到士族的鼎力支持,出錢、出糧、出兵、出子弟,兵甲鼎盛,糧草充足,後方穩定,再按部就班依次討伐諸侯,牢固掌握天下,開啟歷史上一個嶄新的儒家王朝和士族時代。

袁紹不同於曹操,他擁有更優秀的出身,更豐厚的本錢,能做遠遠大於曹操想象的大買賣。他完全認為可以在自己這一代實現改朝換代,再加上他作為士族領袖的自大,低估了獻帝在士族的影響力,所以他拒絕將一個傀儡皇帝放在身邊發號施令,讓自己束手束腳,並且存在政變、黨爭的危險。

項燕擁立懷王,懷王一個放羊娃都能趁項燕身死架空項氏兵權;現在一個實打實的皇帝,有禁軍,有輔臣,有外戚,有追隨他的超級士族,就問你怕不怕?曹操說:怕。

袁紹:被低估的亂世締造者

曹操

曹操挾天子,獲得了士族正統的擁護,也獲得了脅迫漢帝的罵名。迎奉之初,曹操面見皇帝,是御林軍拿著刀斧挾持曹操覲見,只要獻帝一聲令下,立刻身首異處;官渡之戰時,前方戰事之急,後方獻帝聯合外戚,搞出衣帶詔事件,自己派到徐州的劉備直接和自己翻臉,聯繫袁紹抵抗曹操,幾乎把曹操陷入絕地。

給你一個機會,成功了有一個億,失敗了將一無所有。如果你是一無所有的窮光蛋,你自然會選擇搏一把,但如果你是王校長,你會博嗎?你的基礎利益遠遠大過風險利益,會因為了追逐微不足道的風險利益而拿出巨大的基礎利益做賭注嗎?

無法面對迎奉獻帝的政治風險和變量,並且帶隊否認過獻帝正統性,作為士族領袖的自大低估了獻帝的影響力,意欲自立的不臣企圖,讓袁紹錯失了漢獻帝這杆大旗。

天不假年:官渡雖敗,本初未輸

袁紹:被低估的亂世締造者

曹操創業團隊——曹孟德,天命在身的野心家,或許不擇手段,才是在亂世生存的第一法則

歷史終於把指針指向了199年的官渡,昔日的玩伴成為今天戰場上的對手,他們將傾全身之力於這戰場,來決定整個天下的運勢。

割據河內的眭固是袁紹的盟友,被曹操吞併,袁紹起步兵十萬,騎兵一萬,長驅許都。

戰初,曹操比較忐忑,一是糧草、兵器、兵員等戰爭資料的匱乏,只能憑藉郭嘉的“十勝十敗”理論和荀彧的精神支持,據守官渡。當然,歷史記載,曹操心中預計與袁紹必有一戰,所以兩次趕赴官渡審查地勢,而曹操紮營的地方背後是一片沼澤,佔盡地利。

當然,袁紹為了這次決戰,也做了巨大準備。首先,冀州的士族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糧草和兵員,並且袁紹的兵器也比曹操更精良。袁紹充分發展遠交近攻之策,聯繫劉備反叛曹操,聯繫孫策、張繡、劉表從曹操背後捅刀子,孫策更猛,準備奇襲許都,直接端掉曹操的老巢。

袁紹:被低估的亂世締造者

賈詡,號稱毒士,入職最晚,卻最得丞相信任,其人隱忍,不謀則已,謀則定冊,且心思縝密,謀略狠毒,與臥龍、鳳雛、冢虎齊名

或許是王者不死,曹氏當興,曹操最忌憚的孫策,正好死於刺客之手;張繡更是第二次投降曹操,免了殺典韋、曹昂、曹安民之罪;劉表老矣,不負爭雄之心,對袁紹的聯繫虛與蛇委,曹操見背後的危險解除,,親提勁旅,迅速回師,短短几日就擊敗劉備,逼降關羽。汝南郡黃巾軍劉闢叛變,袁紹使劉備前往相助,又派韓荀鈔斷曹軍西道,皆被曹仁擊破。但是對峙日久,糧草已盡,後方不穩,曹操處於劣勢,隱隱有退兵之心。

袁紹始終相信,這場戰爭只是一個暴發戶和天下首富的對賭,自己只要輕輕梭哈,暴發戶就要清倉退場,於是命令士兵每人準備三尺麻繩,專綁曹操,時局也正是向著這個結果發展,歷史留給曹丞相的時間已經不多。

許攸,曹操和袁紹洛陽時的舊友,一個貪汙愛財的小人,身在前線,家人在冀州欺壓平民聚斂錢財引發民憤,袁紹因為大戰在即,隱忍未發。許攸當機立斷,立刻叛變,將袁紹的虛實盡數告訴曹操。但奇襲烏巢,並不是板上釘釘的必勝反殺,袁紹同樣知道烏巢的重要性,派了名將重兵把守。

最後一搏,丞相換上袁軍的旗號,奇襲烏巢。要完成奇襲烏巢的戰略目標,不僅要偷偷繞過袁紹軍營,更要在袁紹援軍到達前打破淳于瓊的重兵,回軍時既要繞過袁軍的堵截,更要避免被袁軍偷襲大營。沒有主角光環,沒有神靈相助,曹丞相怎能避重就輕,一擊即中?歷史上的烏巢大火,能夠燒掉袁紹爭霸天下雄心的,正是曹丞相的傾世豪賭。

袁紹:被低估的亂世締造者

值得一提的,曹操的騎兵運用是官渡之戰的一大亮點。丞相親提勁旅,在徐州、白馬、延津、烏巢等地縱橫穿插,靈活機動,迅速出擊,迅速制勝。這支勁旅,或許是虎豹騎,或許是虎豹騎的前身,作戰能力極強,綻放了無與倫比的絕殺實力,也是影響官渡之勝的一大原因。

很多人覺得官渡是決定袁紹命運的一戰,官渡失敗,袁紹國破身死。其實不然。袁紹敗於官渡,如曹操敗於赤壁,劉備敗於夷陵,孫權敗於合肥,只是一場戰役中的戰略失敗,袁紹依然據守河北,跨有四州,只是對曹操的絕對優勢,下降到了相對優勢,但總歸還有優勢。雖然冀州多出反叛,但袁紹迅速平定了叛亂,保證根據地的穩定,曹操也只是將袁紹的攻勢打退,自己也無力追擊。

真正打敗袁紹的,是上天給與他的壽命,兩年後,袁紹鬱鬱而終,歷史在沒有給他機會翻盤正名。

尾聲

公元207年,遼東太守公孫康獻上袁尚、袁熙的人頭,袁紹創造的割據勢力徹底消失在了三國的歷史舞臺裡,一代梟雄,締造亂世,趁勢而起,自己卻被曹魏史書極盡抹黑,後人也落得梟首下場,讓人唏噓不已。

官渡之戰,沮授被俘,拒不降曹,意欲逃奔袁紹,被曹操所殺;

袁紹死後,審配駐守鄴城,被曹操攻破,拒不降曹,臨刑時大聲對行刑者說:我主公在北面,我要面北受刑,人頭也要落向北方!

袁尚兵敗,投奔蹋頓,幽州、冀州官民十餘萬戶跟隨袁尚,希望有一天能助袁氏復國。

公孫康將二袁處斬並送回首級,曹操對軍隊中的冀州降兵下令:三軍敢有哭者斬之。

我堅信,一個死後仍得臣子擁護和盡忠的人,必有他過人的魅力和人格。袁紹士族出身,少聰慧,身負大志。他既是一個深謀遠慮的優秀政客,又是一個富有野心的亂世梟雄,但是他對人生未來的理想化,自以為能夠輕鬆控制已經打爛的天下格局,卻因為優柔寡斷錯失先機,處處受制而不知自我反省,小覷天下英雄,最終敗於自大之下。

歷史習慣以成敗論英雄,即便袁紹其人有君子之風,梟雄之節,將帥之器,卻因為一場離奇的戰爭失敗,被曹魏史官千古之筆,永遠的釘在敗軍之將的恥辱柱上,但相對於赤壁之戰折損十餘萬大軍的曹丞相而言,這公平嗎?

終究,從歷史的隻言片語中,我們能夠還原那名動一時的人物,終有一日,我們都會知道他來過,活過,奮鬥過,這就夠了。

袁本初,你在天之靈,當能安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