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三國戰爭:河北爭奪戰,袁紹“化險為夷”,公孫瓚就此謝幕

公元191年,冬,冀州界橋。

袁紹與公孫瓚開戰,河北爭奪戰自此拉開序幕。

大戰的導火索

自早年開始,公孫瓚一直在幽州、青州和冀州以北一帶活動,鎮守著東漢的北大門。

公元191年,袁紹取得了冀州的控制權,這下兩人成了鄰居,因為都有稱霸河北的野心,所以互相看不順眼,但是誰也沒有放第一槍。

191年冬,袁術表孫堅為豫州刺史駐兵在陽城,袁紹趁著孫堅討伐董卓之際,派兵襲取陽城,這下袁術不幹了。

你這個袁家的僕人,竟然敢到我的碗裡搶肉吃,非給你點顏色悄悄!

於是袁術派人前去搶奪陽城,派的誰呢?正是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結果公孫越在戰鬥中犧牲。

圖說三國戰爭:河北爭奪戰,袁紹“化險為夷”,公孫瓚就此謝幕

袁術手下有那麼多人可用,幹啥非要讓公孫越前去奪城呢?

這裡其實是袁術耍了一個小心機。他很清楚,派公孫越前去,一旦出現什麼意外,那麼公孫瓚就會把責任怪罪在袁紹身上。

這樣一來袁術就可以坐山觀虎鬥,藉著公孫瓚的手來消滅袁紹

當然此次袁術的目的達到了,正在青州圍剿黃巾的公孫瓚,聽聞公孫越犧牲的消息頓時怒髮衝冠。

好你個袁紹,是你殺我弟弟,看我不削你!

就這樣,在袁術的“巧妙安排”之下,公孫瓚和袁紹之間的窗戶紙被捅破,河北爭奪大戰一觸即發

雙方實力分析

公孫瓚一方:

公孫瓚常年在北方邊界一帶活動,經常和鮮卑、烏桓等遊牧民族“打交道”,所以他裡的王牌是騎兵,且士兵作戰經驗豐富。尤其是那支“白馬義從”輕騎部隊,更是王牌中的王牌。

191年,公孫瓚在渤海大敗三十萬青州黃巾,俘虜數萬人,獲得輜重糧草無數。這又使他的實力和士氣更上一層樓。

袁紹一方:

袁紹本是渤海郡太守,因討董聯盟的成立而被推舉為盟主,當時他手裡的兵馬不過是一郡之力。

191年,袁紹接替韓馥坐上了冀州老大的位置,手裡的兵馬也正是韓馥的舊部--冀州兵

冀州兵雖然多為步兵,但是同樣驍勇善戰。自打黃巾起義以來,冀州作為起義重災區,當地兵將大多都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

單看軍隊情況,河北決戰之前,公孫瓚的實力略勝一籌,但袁紹也沒有差太多。

再看將領方面,公孫瓚手下此時確無什麼可用之人,袁紹就不同了,本就有逢紀、許攸等優秀謀士,還有顏良、文丑等不二武將追隨,到了冀州後又得到了大將曲義的扶持。

綜合來看,戰前的雙方實力幾乎相差無幾。

袁紹賠了夫人又折兵

袁紹剛到冀州,自感立足未穩,眼看公孫瓚來勢洶洶,袁紹用了一招自認為的“上策”----向公孫瓚示好求和。

怎麼個示好法呢?

我誤殺了你弟弟,這次我封你堂弟做大官,這樣你就不好意思打我了吧。

《後漢書·公孫瓚列傳》:紹懼,乃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範,遣之郡,欲以相結。

袁紹希望通過加封公孫範來緩和他和公孫瓚之間的關係。

沒想到公孫範到了渤海郡第一件事就是立馬調轉槍頭和公孫瓚一起攻打袁紹。

圖說三國戰爭:河北爭奪戰,袁紹“化險為夷”,公孫瓚就此謝幕

這下袁紹算是傻眼了,賠了夫人又折兵,賠了渤海郡不說,還多了個敵人。

要說起來這件事怪不得公孫範,要怪就怪袁紹太大意,這個時候可以封公孫範做大官,但是你也該考慮考慮封到哪裡吧?

地圖上不難看出,渤海郡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重要了,北連公孫瓚老巢幽州,南接公孫瓚主力所在的樂陵國。

這樣一個地方給了公孫瓚,那就相當於給了他一個重要的連接點,讓他的勢力在冀州東北一帶徹底串聯起來了。

袁紹此舉實在不明智。

初戰袁紹告捷

既然你送來了渤海郡,那我只能笑納!

公孫瓚算是卯足了勁要一舉拿下袁紹,聯合了渤海郡的公孫範和幽州老家的駐軍,一路進駐到了離鄴城不遠的界橋。

袁紹硬著頭皮迎戰。

191年冬,雙方甩開了膀子在界橋南正式開戰。

圖說三國戰爭:河北爭奪戰,袁紹“化險為夷”,公孫瓚就此謝幕

戰術方面咱們就不多說了,圖上演示的很明確。公孫瓚以騎兵衝擊,結果被曲義的步兵埋伏,瞬間敗下陣來。

其實雙方實力相差無幾,公孫瓚太過輕敵。此一戰手裡最為得意的王牌軍團“白馬義從”損失殆盡。

公孫瓚退守界橋,曲義步步緊逼,最後公孫瓚引兵退到了渤海郡。

此戰袁紹以少勝多,大挫公孫瓚囂張氣焰的同時自己信心大增,從界橋撤兵並沒有直接返回鄴城,而是揮師東進,聯合兗州的曹操一舉攻破了公孫瓚在冀州以東所設的包圍圈。

《三國志·武帝紀》: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逼紹。太祖與紹會擊,皆破之。

圖說三國戰爭:河北爭奪戰,袁紹“化險為夷”,公孫瓚就此謝幕

雙方相持一年有餘

公元192年,稍作休整的公孫瓚自渤海郡南下出兵龍湊。

龍湊是黃河下游最為重要的渡口,連通冀州和青州,一旦拿下這裡,公孫瓚就可以把幽州、冀州和青州徹底串聯,形成對袁紹的包夾態勢。

有了前面一戰的勝利,袁紹此時對公孫瓚的恐懼感降到了最低,於是大膽出兵北上,到龍湊與公孫瓚再度決戰。

龍湊一戰公孫瓚再嘗敗果,渤海郡也呆不下去了,只好引兵回了薊。

而袁紹則藉著大戰之風,順手穩固了對冀州東北多地的控制。

圖說三國戰爭:河北爭奪戰,袁紹“化險為夷”,公孫瓚就此謝幕

袁紹一看公孫瓚不過是個紙老虎,那就繼續追吧!一路追到了幽州地界,入幽州的第一件事就是包圍固安城,一圍就是一個多月。

這裡袁紹犯了兩個錯誤:

  1. 公孫瓚又不在固安城,你圍它作甚?這不是白白浪費時間和物資嗎?
  2. 雖然固安城地處幽、冀兩州邊界,但畢竟還是在幽州境內,到別人的地盤打持久戰,這絕對不是明智之舉。

果不其然,圍困固安城未果,袁紹引兵南退,正在巨馬水渡河時,讓公孫瓚逮到了機會,派出重兵在巨馬水大敗袁紹。

圖說三國戰爭:河北爭奪戰,袁紹“化險為夷”,公孫瓚就此謝幕

自開戰以來,袁紹還是第一次嚐到失敗的滋味,不免有些著急,於是趕忙撤退,此時擺在他面前有兩條路:

  1. 南下退回老巢鄴城,重新組織力量對抗公孫瓚。
  2. 向東南直奔平原城,到那裡聯合曹操對抗公孫瓚。

相比之下,巨馬水到平原的距離更近,聯合曹操共同對抗公孫瓚的勝算也更大,於是袁紹選擇了第二條路,直奔平原。

公孫瓚初嘗勝果,一時信心大增,一路追著袁紹打到了平原。

到了平原之後袁紹求援於曹操,不成想此時曹操忙得不可開交,青州百萬黃巾軍正在入侵兗州!

曹操自顧不暇,哪有時間和兵力去幫助你呢?

無奈之下袁紹只得從鄴城徵調守城軍隊支援平原。雙方在平原相持,一打就是一年多。

圖說三國戰爭:河北爭奪戰,袁紹“化險為夷”,公孫瓚就此謝幕

雙方對抗期間,公孫瓚錯失了一個重要機會,那就是鄴城。

袁紹已經舉冀州之兵力到平原對戰,此時鄴城兵少將稀,公孫瓚如果大膽偷襲鄴城,一旦成功,那就把袁紹逼成了“喪家之犬”,這樣的話收服他也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但是怎奈公孫瓚沒有這樣的眼光。

爭奪戰轉折點

公元193年春,垂危的東漢朝廷不忍看著袁紹、公孫瓚這樣無休止的打下去,於是派太僕趙岐前去調停。

不知是趙岐的面子足夠大,還是雙方早有了停戰的想法,趙岐一勸,雙方立馬停戰,袁紹退兵回鄴城,公孫瓚也退回了幽州,河北爭奪戰暫時告一段落。


有戰爭就有消耗,公孫瓚舉重兵到平原作戰,後方的補給就是個大問題,戰爭期間只能不斷加重對幽州百姓的盤剝,這點引起了朝廷任命的幽州刺史劉虞的不滿。

一個是朝廷任命的幽州刺史,一個是手握兵權的大將軍閥,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幽州到底誰說了算總要做個了斷!

最後還是公孫瓚技高一籌,於193年十月殺了劉虞,徹底成為了幽州的老大。

此時的東漢朝廷已然是岌岌可危,憤怒劉虞被殺一事,但是實在沒有能力制裁公孫瓚。

朝廷不行我們就自己來!


於是河北爭奪戰的轉折點出現了:

公元195年,劉虞的兒子劉和、舊部漁陽太守鮮于輔,聯合鮮卑、烏桓、曲義舉兵十萬在鮑丘跟公孫瓚展開了復仇之戰。

此一戰公孫瓚大敗,率領殘部退守到易京。

圖說三國戰爭:河北爭奪戰,袁紹“化險為夷”,公孫瓚就此謝幕

到了易京之後公孫瓚幾乎喪失了稱霸河北的野心,也徹底失去了跟袁紹爭霸的能力,守著易京做起了土皇帝。

最終決戰

公元197年,曹操拿下豫州,奉迎漢獻帝到許都。袁紹意識到了來自曹操的威脅。

雖然此時袁紹同時佔據了幷州、冀州和青州,但是背後的幽州才是最大隱患。後院不平,一旦曹操北上,那就極有可能面臨被南北夾擊的情況。

一定要拿下幽州!

拿下幽州可不是嘴上一說,圖上一畫這麼簡單。

幽州最大問題就是公孫瓚,畢竟破船還有三千釘,公孫瓚雖然蝸居在易京,但他的實力依然不可小覷。

於是袁紹就做了個決定:拉攏公孫瓚。

圖說三國戰爭:河北爭奪戰,袁紹“化險為夷”,公孫瓚就此謝幕

只要公孫瓚入了夥,既可以輕鬆平定幽州,免除後院起火的風險,還能聯合他來一起對抗曹操,一舉兩得。

就憑你袁紹也想做我的老大?沒門!

公孫瓚沒有給袁紹任何回覆不說,反而開始加強易京的防禦。

這下袁紹也算明白了,公孫瓚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站在自己這一邊了,那就只能打了。

公元198年,袁紹親統數萬大軍自鄴城北上幽州。此時的公孫瓚已是強弩之末,自然敵不過勢頭正猛的袁紹,易京被圍困。

兩人幾年的恩怨也要在此做個了斷!

公孫瓚自知這樣僵持下去不是辦法,不能坐以待斃,於是派兒子公孫續南下找黑山軍求救。

黑山軍為何要幫公孫瓚呢?因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公元193年下半年,袁紹結束了跟公孫瓚的對峙後開始全力清剿黑山軍,黑山軍因此傷亡慘重.

這不正是報仇的機會嗎?

199年三月,黑山軍組織十萬之眾,兵分三路北上幽州:

  • 第一路沿太行山北上,繞西側包抄袁軍
  • 第二路繞過鄴城直線北上,斷袁紹的後路
  • 第三路順冀州東界北上,繞路後方突襲袁軍
圖說三國戰爭:河北爭奪戰,袁紹“化險為夷”,公孫瓚就此謝幕

眼看黑山援軍就要趕到,公孫瓚急於打敗袁紹,“急中生錯”,竟然寫信告訴他兒子:

起火為應,吾當自內出,奮揚威武,決命於斯。

這封信果然被袁紹截獲,結果黑山軍還沒到,袁紹按著信中的意思點火為號,誘騙公孫瓚率軍出城,一舉將其大敗。

公孫瓚這下老實了,龜縮到了城中不敢再出來。袁紹自知黑山軍快到,下令加緊進攻,不久城門大破,公孫瓚殞命易京。

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都成空。

一度威震塞外、屢破黃巾的公孫瓚,帶著遺憾和不甘就此謝幕。

遲到的黑山軍也被袁紹擊破,一鬨而散。

袁紹藉著破公孫瓚的東風,一路橫掃了幽州地區的其他武裝勢力。至此,河北爭奪戰落下帷幕,百姓的水火生活也暫告一段落。

從最一開始的膽怯,到後來的連勝,再到僵持、轉折,袁紹一路“化險為夷”,終於坐上了河北霸主的寶座,開始雄踞北方四州,南向以爭天下。


人生一世,英雄一秋。

歷盡春夏,耗時八載,河北大地終得一時安寧。

瓚之敗,紹之勝,實為民之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