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丨「借」的智慧

三國的天下,離不開一個“借”字,那麼問題來了,借來的天下還不還?

憑本事借來的,為什麼要還?(純屬調侃)

三國時的“借兵”與“借地”之事不少有,當然,我們現在要說的都是那些“有借無還”的。

《三國演義》中曾經提到多次“借兵”或者“借地”,我們都知道的“劉備借荊州”,還有給人留下較深印象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借”,比如:劉備借趙雲(向公孫瓚)、孫策借兵袁術創霸業、劉璋借兵劉備、諸葛亮借兵東吳、借荊州於孫權,還有樂於借別人腦袋一用的曹操。這些都是對三國割據產生重大影響的“債”,劉備當初找公孫瓚借兵,順便還借了一個趙雲,這樣,劉備慢慢才有了立足之本,後來得以建立蜀漢政權。

當然,借東西都是需要藉口的。

當初劉備擔任平原令,黃巾餘黨攻打孔融的北海,孔融兵力不足,聽聞劉備仁義,就向劉備求救,但平原是小縣城,兵力很少,劉備就向公孫瓚借兵,順帶著把趙雲也借過來了。當時劉備的藉口是:“備已許人,不敢失信。”

結果就是公孫瓚借與馬步軍二千,以及猛將趙雲。這在當時來看只是小小的兩千兵馬和一個當時並不知名趙雲,但卻對劉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劉備第一次有了自己相對獨立的武裝力量,以之作為資本在諸侯間建立功名。

公孫瓚在割據初期,主要想立足自保,尤其是面對袁紹強大力量的威脅,非常需要有一些外援和同盟力量。劉備原是他的下屬,現在佔據平原,雖然力量尚弱,但仍是一支值得拉攏的力量。公孫瓚借兵,是為了鞏固這種同盟關係,牽制和抵禦袁紹。

其實公孫瓚和劉備是“同舍”兄弟,即為同班同學,劉備公孫瓚都曾師從盧植,關係非同一般,所以公孫瓚會放心的把趙雲借給他。而趙雲也願意為劉備出力。後來,公孫瓚被滅,趙雲就一直跟隨了劉備。雖然借出去的將並沒能收回來,但好歹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這次“借”也不算虧。

三國丨“借”的智慧

後來劉備佔據了益州,有了自己的地盤。為抵禦曹操,諸葛亮出使向東吳借兵及後來借荊州。不得不說,這兩人真不愧是親密無間心靈相通啊,連辦事的套路都是一樣的。

諸葛亮向孫權證明抵禦曹操,而不是投降,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利益,幫助劉備也便是幫助自己。並證明雙方聯盟是可以戰勝曹操的。結果,周瑜率東吳水陸六軍與劉備聯合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最後,劉備佔有了荊州,有了第一塊夠分量的勢力地盤,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當然,我們都知道,這個荊州還是“借”的。

這次借兵借地影響是深遠的。對於孫權,最關鍵的還是聯合劉備,所以有“借兵”。而所謂“借荊州”,實質上是劉備集團乘著赤壁之戰後的混亂局面搶先佔有了荊州,劉備因為力量弱,不得不在口頭上承認荊州是從東吳“借”的。孫權為了保存一支抗曹力量暫時沒有進攻荊州而已。“借”的意思只是留給劉備,暫不進攻。所以在荊州問題上,沒有所謂“背信、棄義”之說。

而劉備佔有荊州,也是很不自安的,因為憑力量還無以自保,不得不採取聯姻的方式鞏固與東吳的聯盟。所以後來孔明講:“今我主因是東吳女婿,故權且在此安身。”但是無論如何,劉備佔據著荊州對自己以及對當時的局勢都是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的,對於雙方來說是雙贏,雖然後來荊州還是回到了孫權的手中,但是畢竟,曾經擁有過。

然後是小霸王孫策,孫堅死後,小霸王孫策寄於袁術籬下。孫策在袁術帳下為他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惜屢屢不得袁術重用,還受了不少委屈。在部下程普等人的勸導下,孫策決定離開袁術,回江東去建功立業。但是由於兵力太弱,他只好向袁術說他想回江東為舅舅報仇而借兵,袁術起先不肯借,孫策只好拿出他老爸留下來的玉璽來給袁術作為保證。袁術大喜,才借給他五千兵馬回江東。就這樣孫策帶著用玉璽換來的兵馬回到了江東。

在孫策的努力下,終於打下了江東大片地盤,建立了東吳的早期基業,在周瑜的幫助下他親自出馬請來了當時東吳名士張昭和張弘,在他們的共同幫助下,孫策的地盤治理得很不錯,這為後來東吳的基業奠定了基礎。所以說孫權最應該感謝的是他的大哥孫策,可以說,沒有了孫策,就沒有了東吳的建立。

孫策尚年幼,袁術低估了孫策的野心和影響力,同時又高估了自己的威望和控制力。孫策平廬江顯示了其勇猛和能力,而袁術是一個狂妄自大有野心的人,非常渴望擴大勢力和地盤,想利用孫策擴張勢力,而孫策留下玉璽也在一定程度上麻痺了袁術。

這一借,有了盤踞江東的小霸王孫策,有了東吳。

劉備借兵借地建立了蜀漢,孫策借兵自立創立了東吳的基業,那麼曹操呢?當初曹操率軍攻打壽春久攻不下,糧食告急,無奈之下曹操只得借糧於孫策,孫策借給曹操十萬斛糧食,無奈曹操人多,還是不夠吃啊,然後曹操就找管糧官王垕來借,當然,這次借的是腦袋。這天,曹操把糧草官喊進帳內,說:我欲借汝一物,以壓眾心。糧草官問:何物?曹操答曰:欲借汝頭以示眾而。糧草官大驚:吾實無罪!操曰:吾亦知汝無罪,但不殺汝,軍心必變。於是無辜的糧草官就被殺了,不明真相的士兵一片歡呼,為主公叫好,軍心得穩。

然後一切都遂了曹操的願,軍中沒了怨言,解決了燃眉之急。

綜上所述,這幾次“借”對三國的局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借兵也像一次賭博,誰能更準確的估計形勢和雙方的實力、意圖,誰就能通過借兵實現自己的圖謀。前兩次主要是借兵的一方實現了預想的目標,而借予的一方基本沒撈到什麼好處。所以說,“借”是一種智慧,但絕不是背信棄義、有借無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