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傳統道家學說為何會轉變為宗教?

從“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傳統道家學說為何會轉變為宗教?

先秦時期,經歷過最初的萌芽之後,中華文化迎來第一次的爆發的時期,諸子百家爭鳴,萬花齊放,儒、墨、道、法等家學說各顯魅力,為中國傳統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比於被稱之為“當世顯學”的儒墨兩家,主張清靜無為的道家學說,起初似乎並不顯眼,但是從歷史的縱軸上去看,道家卻是諸子百家之中,為數不多的,曾經被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當成是施政綱領來踐行的學派。

從“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傳統道家學說為何會轉變為宗教?

從這個意義上說,筆者認為,在中國傳統的文化啟蒙之中,道家,法家,和儒家可以並列為三個對我國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學派。可是在現代人的認知裡,一提到道家,大家首先想到的卻是道教,是代表著神仙方術的本土宗教體系。

那麼為什麼道家會從主張“無為而治”的政治學說,轉變為一個宗教呢?這種轉變,又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發生的呢?

從“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傳統道家學說為何會轉變為宗教?

兩漢之前,不管是從道家學派的萌芽,還是漢初對將“黃老之學”當成是國家施政綱領的史實來看,道家學說都是一種政治哲學,與宗教無關

道家誕生的源頭,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社會正是從奴隸制到封建制轉變的大時代,用清末學者的話說,就是“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變局之中,原有的社會結構被徹底打破,統治秩序被重新改寫。社會各階層出於自身的利益出發,提出各種各樣的學說,以求在即將到來的新世界裡,佔據更好更主動的地位。

從“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傳統道家學說為何會轉變為宗教?

道家也是在此基礎之上產生的,《道德經》中記載: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且不提這種執政觀念的時效性,但從一個學派的角度去講,通過這段話不難看出,道家從最初萌生的時候,跟宗教並無關係,實際上如同儒家,墨家等同時期的其他學派一樣,是一種政治哲學。

這種政治哲學如同儒家,法家一樣,還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過社會實踐,且取得了還算良好的效果。漢初,劉邦統一全國後,因為連連的戰亂和天災人禍,使得當時的華夏民族人口迅速下降,百業凋敝。在此基礎之上,從漢高祖劉邦到其後的文帝,景帝都推崇以“黃老之學”治國。

從“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傳統道家學說為何會轉變為宗教?

漢景帝

所謂的黃老之學,自然就是道家學派的“無為而治”了,當然“無為”不是“無所為”,而是“無亂為”。

在政權初步建立,全天下都渴望和平,不想有大動作的漢初,“黃老之學”給了國家和民族以休養生息的機會,使得漢朝逐漸擺脫了疲弱,走向漢武帝時期強盛的巔峰。

在漢初黃老之學的應用下,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即“文景之治”。

由此看來,從先秦時期萌芽發展,到漢代將其當成國家的施政綱領來施行,道家還沒有任何宗教的意象,只是一種廣為人知的政治哲學。至於其後從“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的轉變,則要等到東漢以後了。

從“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傳統道家學說為何會轉變為宗教?

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道家政治學派的屬性減弱,因為其本身追求“修身養性”的特質,開始與神仙方術結合,在外來佛教的刺激下逐漸演變為宗教

漢武帝時期,隨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的提出,以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作為國家政策綱領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也並非直接轉向了神仙方術。

筆者認為,道家學說從政治哲學轉向宗教體系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發展變化的過程,不僅跟儒學的壯大有關,也和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有著直接的關係,而兩漢以來開始盛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頂峰的隱士風氣,是道家學說宗教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從“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傳統道家學說為何會轉變為宗教?

公元前一百四十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登上帝位,希望建功立業的皇帝自然不能接受父祖輩“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轉而以法家和儒家作為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但經過幾十年的推行,道家的黃老思想已經深入很多士大夫的觀念之中,他們無法跟隨皇帝的轉變而轉變思想,變得不合時宜起來。

由此,很多不能被任用的知識分子,在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指導下,遁入深山,優遊山林,開啟了隱士之風。這些隱士們普遍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大都是道德高深,見識深遠之人。

一大群社會上的知識分子優遊山林,他們無法參與道國家大政中來,只能把精力放在自我修身養性上,從而產生了很多玄學上的概念,為道家學說宗教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傳統道家學說為何會轉變為宗教?

另一方面,中國古代的“方士”或者說“練氣士”傳統,一直不曾斷絕。出於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很多人試圖尋求長生之道。而兩漢以後專注於修身養性的道家學說,正好也有很多追求超脫與長生的觀念,兩者一拍即合,形成了最早的道家學說與神仙方術的合流。

道家著作《老子》中有這樣的記載: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是謂深根固柢,長視久生之道。”

所以說,道家對“修身養性”和“長生久視”的追求,與傳統的神仙方術結合,產生出許多神話傳奇故事,為道家學說宗教化提供了素材。

從“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傳統道家學說為何會轉變為宗教?

有了道家學說之中的玄學觀念作為基礎,有了道家與神仙方術合流形成的素材,道家學說宗教化,就只差一個契機了。而這個契機,也正是在漢朝出現的。

東漢時期,原產自印度的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為道家從政治哲學轉向宗教提供了契機。

簡單一點說,原本國內研究神仙,長生之類玄學概念的,本來就只有比較散漫的道家學說,可是佛教的出現,為世人提供了一個不同的選擇。這個時候,那些本來研究道家玄學的人,就出現了競爭者。為了能夠讓道家玄學的概念延續下去,只能仿照佛教的基礎之上,形成一個統一的宗教來與之對抗。

從“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傳統道家學說為何會轉變為宗教?

由此,基礎,素材,契機三者皆備,道家學說從政治哲學轉向宗教,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從“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傳統道家學說為何會轉變為宗教?

道家學說宗教化的過程,是其主動從廟堂之高下沉到江湖之遠的過程,不僅推廣了道家在民間的認知,還未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性,補上了重要的一筆

道教作為一個本土完整的宗教體系,在中國歷史上的正式成型,應該還要更晚一些,一直到了兩晉時期葛洪的《抱朴子》等道教典籍的出現,道教才算是徹底具備了宗教的屬性。其後隋唐兩代各種道教神仙傳說的豐富,則為道家在國內的普及,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從道家本身的角度來看,道家轉變為宗教,其實是道家思想在與儒家思想碰撞,爭奪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主流的道路上,不得不做的事情。

從“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傳統道家學說為何會轉變為宗教?

任何一種思想,從它產生開始,就有需要普及的訴求。而隨著漢武帝獨尊儒術,將儒家當成是國家的官學,其他學說在有政府支持的儒家面前,就失去了競爭力。

在此現實之上,道家為了讓自己的思想延續和普及開來,只能將觸角轉向民間。但學問和思想的傳播,是個很枯燥的過程,除了專門研究這些之外的知識分子,大多數的普通人不能,也沒工夫去理解什麼“清靜無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哲學概念,想要讓普通百姓接受某種思想,就必須用他們喜聞樂見,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表達。而宗教,就是一個很好的傳播渠道。

從“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傳統道家學說為何會轉變為宗教?

事實上在中國傳統的文化啟蒙之中,墨家,法家等都在大一統的王朝推行儒家學說的現實之上,要麼被收編,要麼被消亡。只有道家,因為其轉移戰線,以宗教的方式從民間入手,不但流傳發展了下來,而且還反過來影響到儒家,成為構成中國傳統文人最重要的兩個維度之一。

儒家,是傳統文人與外界聯繫的處事方法。

而道家,演變成了文人士大夫們與自己融洽相處的處世哲學。

從“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傳統道家學說為何會轉變為宗教?

東晉葛洪的《抱朴子》中說:

“夫玄道者,得之乎內,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得之者貴,不待黃鉞之威。體之者富,不須難得之貨。”

筆者認為,儒家就好比是陽剛,是鋼鐵,道家則好比是陰柔,是清水。如果說儒家文化給中國傳統文化以陽剛進取的話,那麼道家則給中國傳統文化以柔韌,以迂迴。這兩者,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根基。

從“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傳統道家學說為何會轉變為宗教?

結語

綜上,漢代以前,道家學說與儒家一樣,都是一種政治哲學,本身跟宗教沒有聯繫。但隨著漢武帝以後,儒家在文化之中逐漸佔據強勢的地位,再加上道家思想本身與神仙方術的親和,使其在兩漢以後,逐漸宗教化。

從這個角度上講,“無為而治”到“神仙方術”,是道家思想在面臨一家獨大的儒家思想的時候,為了延續和發展,主動下沉到民間,以宗教的方式存在和發展的應變手法。

這種轉變不管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還是對道家思想本身來說,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一方面它使的傳統文化在儒家的陽剛和進取之外,多了柔韌和迂迴的特性,另一方面又為國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個溫和的,本土的精神寄託,可謂是功莫大焉。

思想文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開闊人們的思想視野,道家宗教化的轉變,無疑是符合這一初衷的,也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魅力。

參考文獻:

《道德經》

《抱朴子》

《老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