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我們都在做的一件事就是走向死亡

莊子《齊物論》,生與死的關係和意義,視死如歸的人生態度

生與死是一個長久的話題,開天闢地那一天開始,人們就開始在探索生死,在我國古代帝王追求長生的例子屢見不鮮,不論是一統天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還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又或者是萬世明君唐太宗都難以逃過生與死的羈絆。

道家: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我們都在做的一件事就是走向死亡

莊子言生死:

莊子在《齊物論》中言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道家: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我們都在做的一件事就是走向死亡

莊子的這段話闡述了生與死之間的微妙關係: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和死本就是相互依存,帝王追求長生是畏懼死同時也忽略了死生之間的微妙關係。中國的文化傳統也是"樂言生,諱言死",因此在古代很少會看到一個人死了用"死"字去描述,包括在今天也是如此。但是,在每個人的心中,都非常清楚一個道理,人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做的一件不變的事情就是走向死亡,這是人活著所做的最永恆的一件事,不過,這絕對不是人活著的意義,莊子所說的"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也並非指的僅僅是這一層意思,對此,莎士比亞有一段話說的非常好。

道家: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我們都在做的一件事就是走向死亡

生與死的真正意義:

莎士比亞說:"懦夫在未死之前,就已經死過很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在我聽到的所有怪事當中,人們貪生怕死是最奇怪的事,因為死本來就是一個人無法避免的結局,它要來的時候誰也不能叫它不來。"莊子所說的"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的真正意義就在於一個人是勇士還是懦夫。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與死相互依存,重於泰山的勇士之死,雖死猶生,輕於鴻毛的懦夫之死,雖生猶死。

道家: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我們都在做的一件事就是走向死亡

視死如歸的人生態度:

有個成語形容生與死的關係也非常的恰當,這個成語就是"視死如歸",視死如歸就是一種看淡生死的態度,也是莊子《齊物論》那段話的真諦所在。在歷史上能夠做到視死如歸的人並不算多,他們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參禪悟道,於年歲修行當中於磨難滄桑當中於生死掙扎當中大徹大悟,勘破生死奧妙,從而做到了超脫生死;另一種就是心胸特別豁達的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特別的無私,志存高遠,有大志向大抱負,像革命先烈們,他們也能夠做到不畏死,視死如歸,因為有民族有國家有信仰,這些在他們心中已經超越了生和死存在的意義。

在當下的和平年代,視死如歸的人同樣也有不少,以長壽者而言,像趙樸初先生、孫犁先生他們對待生死的態度都非常的淡然樂觀,大度隨性,顯然已經勘破了生與死的奧妙;而那些堅守在國家一線的工作人員當中也不乏有殉職的英雄,他們就是將生死置之度外了,以期為國家民族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些視死如歸的人在當代詮釋了"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的內涵。

道家: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我們都在做的一件事就是走向死亡

人生幾十寒暑,生本就是為了到達死的那一天,這是人力所不能阻止的,所以,為此而沮喪沒有任何意義。生命之有限和無限就如同人類觀察宇宙,看到的總是有限,沒看到的就是無限,從我們生下來的時候就已經看到了有限的自己,但在有限當中如何創造精彩留下看不到的無限是一個人生命的重要意義,而最重要的就是精神的樂觀,積極的去面對人生的每一件事情,充滿活力應對人生的挑戰,充分發揮自己"生"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