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講的究竟是什麼?

一直以來,《道德經》被無數讀書人奉為圭臬,捧上神壇,他們不斷研究的這篇文章,但是能讀懂《道德經》的人屈指可數。

道德經裡提到了一個詞“無為”,而教科書裡把漢初“文景之治”稱之為“無為而治”,認為他們是不過多地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讓事物自己按照自然規律自我發展。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因為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百度百科的解釋)

“無為而治”講的究竟是什麼?


而理解的“道”是自然規律,於是“無為而治”就是不妄為,這樣就跟“道”的解釋不謀而合,

其實這都是錯的,“無為而治”講的並不是這個東西。

要讀懂《道德經》,首先要知道,他是寫給統治者看的,寫給君主(帝王)看的,裡面的聖人,指的就是君主,而非後世理解的聖人,

這本書實際上是教君主如何做好一個君主的教科書,也稱之為“帝王之術”,老子的職業就是“帝師”,也稱為“天師”。

單純的看《道德經》很難讀懂,因為是先秦文學,距離太遙遠了,所以晦澀難懂。

但是,有句話叫道法同源,道家和法家的思維是一致的,這點從韓非子的《解老》《喻老》兩篇可以看出來。

從道德經可能很難理解“無為”,但是,從韓非子就很好理解無為了。

“無為而治”講的究竟是什麼?


韓非子裡也有很大的篇幅講“無為”、“道”,比如《韓非子主道》。

韓非子裡“無為”的意思是,天子應該高高在上,隱藏好自己,不讓人看穿自己,少說話,少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少表露自己的表情、情緒、喜好,讓別人不知道他的存在,

“明君無為於上,君臣竦懼乎下。”

明君不表露情緒、喜好,臣子就戰戰兢兢,不敢忽悠他,

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君;虛靜無事,以暗見疵。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君主原則在於不能被臣下看透,君主作用在於不能被臣下了解;君主虛靜無為,在暗中觀察臣下的過失。看見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故曰:君無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臣自將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表異。故曰: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所以說:君主不要顯露他的慾望,君主顯露他的慾望,臣下將自我粉飾;君主不要顯露他的意圖,君主顯露他的意圖,臣下將自我偽裝。所以說:除去愛好,除去厭惡,臣下就表現實情;除去成見,除去智慧,臣下就戒飭自己。

“無為而治”講的究竟是什麼?


知道這些東西,再看《道德經》就好理解多了。

“太上,不知有之”,最優秀的君主,天下人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親而譽之”,次一點的君主,別人喜歡他,讚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一點的君主,別人怕他

“其次,辱之”,最差的君主,天下人罵他。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子沒有個人喜好,對老百姓一視同仁,不偏不倚。

“無為而治”講的究竟是什麼?


由此看,《道德經》裡的無為而治,指的是君主要隱藏自己(道在不可見),不表露自己的情緒、喜好、個人能力智慧,讓臣子看不懂自己,從而不敢欺騙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