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十不過”養生訣

春秋時期,老子 (道家始祖) 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

李約瑟說:“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道家思想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道家哲學)對中國科學史是有著頭等重要性的”。

道家“十不過”養生訣

可見道家的思想理論對中國人的影響是源遠流長的。

今天小編就特意整理出來道家養生“十不過”養生決,希望大家作為參考,保持身體康健。

1.衣不過暖

道家講究衣著簡樸、得體和舒適,根據不同時節、不同氣候和不同的修煉境界選擇最適宜的服飾。人體經脈氣血暢通,就不會有寒冷的感覺。

“衣不過暖”指的是不能過度依賴多穿衣來實現保暖作用,而是要提高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和生命活力。

對於“捂”和“凍”的問題,道家更多地是選擇“凍”。“穿到七分暖,神斂心也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食不過飽

道家修行絕非“飽食終日,無所事事”,而是要放下世間的喧囂與嘈雜,尋求恬淡虛無的精神境界。

“食不過飽”指的是不宜大吃大喝,要經常讓身體保持一定的飢餓感,多食不利於養生,正所謂“常有三分飢,百病不相襲”。

“辟穀”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道家養生方法,是指在一段時間內,甚至長期不食果蔬米麵和煙火熟食。

推薦少吃是對的,但“辟穀”要有專業指導,一般人切莫隨意、盲目去做。

道家“十不過”養生訣

每天默唸:“無量天尊”,可幫助積累功德

3.住不過奢

居住環境要簡單、接地氣。道家養生中的“九守”,就是要人們守住奢侈之風,與道沉浮,自可長生不衰。

九守即:守和———陰陽調和;守信———內守精神;守氣———內守血氣;守仁———遵仁義之道而行之;守簡———儉以養生而不貪;守易———不為外感而保全性命;守清———清虛而順應自然;守盈———知足常樂;守弱———和樂其氣而平夷其形。

其中守簡、守易、守清就是提倡要簡易清廉、返璞歸真、迴歸自然。

 4.行不過富

道家並非排斥財富,“行不過富”是說不能過度追逐金錢或為金錢所困。行

指出行、行為、行事、行動,意思是出行不能依靠豪華舟車、行為不能一擲千金、行事不能重財輕德、行動不能以金錢來開道。

道家認為“財能破氣”,過度追逐金錢就會影響修煉,甚至造成“精氣離散”。

5.勞不過累

道家養生十分注重形體修煉和體力勞動,但也強調“勞作有度,不使傷身”,“五勞七傷”為道家養生之大忌。

“五勞”指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傷”指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溼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形勞意損傷神、風雨寒暑傷形、恐懼不節傷志。

因此,善養生者要儘量避免五臟、氣血、經脈、筋骨因過度疲倦或七情太過而受損。

 6.逸不過安

俗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道家所提倡的飄逸灑脫、安貧樂道,並非讓人們內心空虛、安然守舊,而是要超越現實、超越自我,讓身心得到淨化,境界得到提升,智慧得到增長。

 7.喜不過歡

喜是七種情志之一,但對好事、喜事、高興和快樂事的興奮極致也應有所矜持和節制。“物極必反”,樂極生悲,喜極而泣。

“喜不過歡”是提醒人們喜與歡不宜太過,不可超出人們的心理閾值。

道家“十不過”養生訣

 8.怒不過暴

修心必先修德,養身須先制怒。歷史上“衝冠一怒為紅顏”、“雷霆之怒動九霄”,小則誤人誤事、害人害己,大則干戈四起、禍國殃民。老子說得好,“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與人相處時不分是非曲直,動輒發火,是沒有涵養的表現,也是道家養生大忌。火氣大的人應加強修養,注意制怒。世人的許多怒氣來自貪慾與私心,如果能用一顆淡泊的心對待世上的功名利祿,怒氣自然也就淡化和釋然了。

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很多令人氣憤的事,如果我們能把發怒的心態轉換為感激的心態,就能化怒氣為祥和。

 9.名不過求

功名有如過眼雲煙,有的人今天看似飛黃騰達,明天則有可能淪為階下之囚。因此,不必過於在意和強求虛名。

道家提倡“淡然”,凡事都要淡然處之,莫為鏡花水月而強求。真正做到“寵辱不驚,望天上雲捲雲舒;去留無意,看門前花開花落”。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心寬大度、忘懷得失,自然就能遠離是非、無憂無慮,度過一個逍遙自在的人生。

 10.利不過貪

俗話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大凡利益燻心、貪得無厭之徒,肯定是一個不懂養生之人。

道家養生提倡“十三虛無”:虛———遺形忘體,恬然若無;無———損心棄意,廢偽去欲;清———專精積神,不為物雜;靜———反神服氣,安而不動;微———深居閒處,功名不顯;寡———閒雲野鶴,獨得道遊;柔———呼吸中和,滑澤細微;弱———緩形從體,以奉百事;卑———憎惡尊榮,安貧樂辱;損———遁盈逃滿,衣食粗疏;時———靜作隨陽,應變卻邪;和———不喜不怒,不哀不樂;嗇———節視節聽,精神內守。

所有這些,都體現出“去利存性,悟道修真”的養生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