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祕寶:道家「先性後命」內丹功詳解

修真秘寶:道家“先性後命”內丹功詳解



古人云:“性命之在人,如日月之在天”。所以日月二字即性命二字,日月功即性命雙修功,是道家修真養性的內丹功法。

陰 陽 消 息 說

消息者減增也。人自從父精母血(血黃,古時對卵子之稱謂)交合而成胚胎開始,生命也就萌發了,此是由無極變為太極。其時,人之任督二脈連接不斷,前降後升周流輪轉不停。心腎相通隨母呼吸。其心藏有母血,腎有父精,心腎脈連,精血互生,懷胎十月相生不止。精之數滿一兩,血之量過全身。瓜熟蒂落降生人間。此時身軟如綿,其象屬陰,在卦為坤。出生後哺於母乳,母乳本月潮,因氣託載上升,變紅為白。紅者為陰,白者為陽,乳含陰陽之精華,嬰兒食之陰消陽息(長),到了一歲左右精之數滿二兩。等到兩歲左右精滿三兩,其卦為復。至五歲零四月又生一陽變卦為臨。至八歲一陽又生,在卦為泰。十歲零八個月又生一陽,其卦大壯。十三歲四個月再生一陽卦為夬,十六歲生一陽成乾卦,奪天地正氣三百六十銖,合母親、父親之先天祖氣二十四銖共三百八十四銖,合八八六十四卦中三百八十四爻。此時身為純陽,精滿一斤(十六兩,古時一斤為一十六兩),如十五的月體混圓無缺,稱為上德。若得名師點化則基本自固,無需築基之功。

隨著人的不斷成長,認識不斷增多,隨之先天精因情動搖,變成有形有質的後天交感之精,此精乃先天之精的死物,滿則遺漏,故男體十六歲左右開始遺精。七情六慾同樣能耗費先天之精,比如貪心時分泌的口水(津液),悲傷時的眼淚,慚愧時所出的汗,都是先天之精所化,同遺精相比有深淺、厚薄、輕重之分。如此日久純陽之體因精血暗耗,開始消陽長陰。乾卦變為姤卦( 24 歲),變為遁卦( 32 歲),變為否卦( 40 歲),變為觀卦( 48 歲),變為剝卦( 56 歲),最後又回到坤卦( 64 歲),可謂蠟炬燃盡了。但為什麼有人八九十甚至百歲依然活著?這是應說明的一點。從一歲到六十四歲人體內的這十二消息卦,只能是一種理想型的尺度。由於各人的生活習慣不同,性格等諸多因素的不同,所以在這理想尺度上下波動,也就是在所難免的了。故有人十四左右便會遺精,並不一定要到十六歲,同理,有人愛惜精血,八十或九十歲才輪到坤卦,並不一定到六十四歲就變成純陰之體的坤卦。

一般的人遵循了由消陰長陽,到消陽長陰這一由生到死的規律,耗去自己的精(男)血(女),生兒育女,繁衍人類。古之聖人通過觀察天地日月、水文地理、魚蟲鳥獸諸多事物後,發現萬事萬物都遵循著這一規律,於是畫為八卦,把這一抽象的規律,變成具體符號。辯證唯物主義的萬物都經產生、發展到滅亡的理論與之頗同。古聖稱這一規律為 - 道 - 。

人們一旦發現規律,就會以主觀能動性去掌握規律、利用規律,於是數以萬計的養生之功便產生了。人們力圖以這些方法把握住人生那段純陽時期以圖長生久視,壽及千年。這些方法大多失敗了,但卻成了健身延年的一種手段。至於從黃帝時代即流傳的一種長生久視之道是否是欺人妄言,尚有待於有緣人進一步驗證。

借 陰 陽 機 奪 青 春 說

人到六十四歲,遍體純陰,但有餘陽,通過修煉築基之功採補百日,能長元炁生一陽,變坤卦為復卦,再百日又生一陽變復為臨,如此日久,每採補百日長一陽,遂變卦為乾覆成純陽之體。此雖數言,百般勤苦。古語道: “ 修者如牛 毛, 成者似麟角”,貴在一個勤字。築基之功把握陰陽、效法天地,故能奪天地造化之機,生元陽於無何有之鄉。

築 基 功

此功適應於十六歲以後己有遺漏者煉習。此時人的性功能已發育成熟,每隔一月左右則遺一次精。如同已破之碗,水已能從裂縫中溢滲出,古代養生家稱之為 “ 破體 ” 。他們認為衣破需補,而體破了,只有通過補法才能回到純陽如十六歲時的乾健之體。這一補法即築基功。

一 、 修 性

此段功夫稱為性功。何為性功?這得強調一下。性功之 “ 性 ” 非男女兩性之 “ 性 ” ,有人把它們混為一談是不對的。由於各人出生時稟氣不同,以及先天遺傳等原因,性格也就有所不同。有人喜歡名利,有人喜歡錢財,而有的喜歡酒色……所謂 “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 者如是謂也。眾生之所以不合道,就是因為他們出生後,感覺到了這個客觀世界中的萬事萬物,並且確信萬事萬物的存在(古時稱此為著),於是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慾望、追求,但往往 “ 事與願違 ” ,一旦所追求的事物得不到,失望懊惱以及許多煩事便會接踵而至,在這些心態下想煉習築基靜功,好比鬧市中尋幽靜。即使勉強打坐,也需經千難萬苦方能摸到入靜門竅,終究難以極深度地人靜。

二 、 易 性

凡煉築基靜功,需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利於人靜的習慣。古人云: “ 行則借足於坦途,住則凝神於太虛,坐則調丹田之息,臥則守臍下之珠。 ” 如果長期堅持則性情必然變得很溫和,心中便無煩燥之火。這些習慣在道家書籍中很多地方都出現過,它要求人們不爭、無慾、公正無私、無所愛僧,不貪生、不惡死、淡其心、恬其性(古時稱為 “ 道心 ” ),最終與水性相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容汙垢之物而不惡,性牝柔而居下,築堤阻之則不流,能方能曲,活潑圓陀,與大道相差無幾。要達此境界,需在日常為人處事當中磨鍊,這一鍛鍊過程就是性功修煉過程,古稱之為 “ 易性 ” 。此時,對任何事都漠然冷淡,煩惱從何而生?

但一般人很難做到這一點,此乃立志修煉高功之士必修之功。常人煉功只是為增強體質延長生命,故只需做到古人所云:住、行、坐、臥四點要求,即行走時眼視足前一米左右的路,專心致志走路,儘量不去思想任何事情,使大腦保持一片空白。站立住行時,如不做其他事,則應存想頭上那片蔚蘭無雲的碧空。閒坐時,則調整呼吸,使其深、長、勻、柔、緩和。臥床未寐時,意守臍下之睪丸,使其生精。如此常清靜,則上坐人靜易如反掌。

三 、 聚 性

跌趺坐:坐於床上(不宜過軟或過硬,以免長時間打坐引起臀部不適,影響練功),右腳腳背放於左大腿上,左小腿壓右小腿,置腳背於右大腿上,右手掌託左手背,兩拇指輕微牴觸於臍下。

單盤坐:右腳背置左大腿上,小腿壓左小腿。右手握左手四指,虎口相叉。置於腹前或腿上,手心向內。

散盤坐:左小腿壓右腳前掌內側,右小腿壓左腳後跟內側,手式可任選上兩式。最宜初學。

老君坐:右小腿橫平放體前,左腳屈膝豎直小腿於體前,腳掌平放床上,左手握左膝蓋,右手心朝天,置於小腹,舒適為度。

童子坐:兩腳心相對相合,二小腿橫平放體前,兩手四指各握拇指,分別放在同側大腿根上、或合十於胸前。此式適合未遺漏之童真乾體。

以上幾種坐法都要求腰桿正直,但不是強直,強直則不久耐,自然為度。兩肩放鬆下墜,兩肘稍微向前展出,頭似頂天,但意不可太過,應似頂非頂。呼吸自然、輕柔、深長。

坐定後從頭到腳趾,逐一放鬆。仔細體會松的感覺,再在此感覺上放鬆放鬆再放鬆,但不可用力或急躁,應以非常柔和的聲音默唸: “ 松……松…… ” 。 “ … ” 為顫音,仔細體會每個毛孔都在隨之而顫,隨之而松。想一下自己還是一個嬰兒,全身上下柔軟如綿。然後,靜靜地觀察眼前這寂靜的黑暗。

對於性功修煉較差的初學者,此時就會出現靜坐時的第一難關,即識神的無休止的打擾。何為識神?人在嬰兒時期,混混沌沌,對外界世界毫無認識,大腦幾乎完全處於無知狀態,其功能只是支配嬰兒的生命活動而已,此時的這一精神狀態稱之為 “ 元神 ” 。隨著嬰兒的不斷成長,大腦不斷分工,除支配生命活動外,有了記憶,思維、分析等功能,認識使大腦由無知變為有知。此時,那種無識無知的精神狀態被有知有識的精神狀態代替,這一精神狀態稱之力 “ 識神 ” 。 “ 元神 ” 逐漸退位, “ 識神 ” 勢力逐漸擴充,最後獨佔 “ 王室 ” (大腦之喻)。從此無為而治的 “ 國家 ” (人體之喻),變成有為而治之邦, “ 天下大亂 ” ,煩惱開始伴陪在人之左右。練功就是要廢除暴君 “ 識神 ” ,立仁君 “ 元神 ” 歸位執政。

識神的打擾表現在雜念紛紛。要掃除雜念需用一面 “ 鏡子 ” ,古人云 “ 心如明鏡臺 ” 即此意。此 “ 鏡 ” 即自己本心,要讓心象一面鏡子。雜念就好比一個物件,這一物體放在鏡子前面,鏡子就給它呈象,物件要離開,鏡於也不留它。具體地說,如你在靜坐時,大腦裡浮現出白天打藍球的場面,這時,你不要喜歡它,也不要因它是雜念而討厭它,應保持冷漠的旁觀態度,如同鏡子呈像一樣。鏡子對自己所呈的像是不會有感情的,不喜歡也不討厭。如打藍球的場面要離去,你也不要挽留,你功夫不到家,則會有另一場面代替它。到家了就是靜靜的一片感覺,應迅速把握這一感覺。如有另一場面代替,則應用同樣的冷漠態度旁觀之,日久自然無雜念產生,這就象有個蹩腳的小丑想逗你發笑,而你對他的笑話毫無興趣,笑不起來。這小丑雖然不斷地講一些新的笑話,但始終不能把你逗笑,最後只好沒趣地走開。 “ 識神 ” 就比做這小丑,不斷的雜念如同小丑的無聊的笑話,你冷漠地對待雜念,最終 “ 識神 ” 也就沒趣地走開。戰勝 “ 識神 ” ,也就闖過了靜功的第一關。從此便算入了 “ 靜 ” 之門。但此時若一味地溺於靜,則易陷入第二道難關 “ 昏睡”。應當觀光聚性。此法稍後再敘。

消除雜念的方法有許多,諸如數息、存想等等,但許多人雖然按照別人所介紹的方法練習,卻依然不能入靜。甚至雜念反而增多,其主要原因就是人們富於聯想所造成的。用前面介紹的方法來說,當你坐定後,雜念產生了,你就會想起所講的那方法,而那方法中有個鏡子的概念,於是,聯想可能就會產生。你可能會想到某天某時,你一不小心把衣櫥上的穿衣鏡打爛了,結果如何如何。想到 “ 小丑 ” 一詞,又會聯想到劇院裡的小丑、電影中的小丑,這樣雜念不但不減少,反而增多了,所以,古時練功一般都不說明入靜的方法,要做徒弟的自己去悟。悟出了便教下步功法,悟不出教也白搭。古語道: “ 性要自悟,命要師傳 ” ,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吾隨師初學之時也走了不少彎路,摸不到人靜之門。最後採用存想法,才算入了此門。平常走在街上,眼裡看著人群、車流,腦子裡卻想著一面強烈陽光照耀下的白色牆壁。如此堅持了數日,就形成了一種習慣。晚上靜坐時,眼前也有這牆,只是灰暗了許多。師父卻說這是一種 - 象 - 的弊病。於是,把這面有一定面積和形狀的 “ 牆 ” 擴大為漫無邊際的又無形狀的一片虛白,結果幾天後便入了門。這些也就是說,練功者自己本身要悟、要領會。哪種方法利於自己人靜,或者自己覺得怎樣對於自己入靜幫助大,便採取它,不要見異思遷。

初入靜,由於體內陰濁氣多,眼前是一片黑暗,應細心去觀察此片無盡的黑暗,你可能就會看到一些小星點在黑暗中時隱時現,這時應試著把這些小星點合在一塊,變為大星點(其實這些星點並不會隨意而合)。這樣做能集中精力,但合他們時,千萬不可用力、急躁。片刻自然有一些白的光在眼前波動。這是散性聚成的結果,稱為 - 性光 - ,接著波動變大,有的微光欲消失,此時應追回,不讓其走失。日久練習,此光由動變為不動,由微白變皓白。未破之童體者,此應把真念寓於此光中,最終達到 - 光即我也我即光 - 的忘我境界。已破之人,此時應將微意移於下丹田,轉入命功修煉。

命 功 次 第

一 、 煉 精 化 氣

① 採藥歸爐

隨著眼前之光由微白變為皓白,人之散性也變更而成定性,性功修練已到一定階段,開始將微意移於下丹田。方法是靜視眼前白光,(此視乃是由先前的闔目觀眼前之黑暗,逐漸因放鬆入靜眼瞼自然微開一線之狀態,非人為地留一線光練功。人為地睜開一線,會導致眼瞼抖動影響入靜。不如干脆閉了眼觀眼前黑暗中之性光,而不是留一線觀自然之光。一面隨吸氣引白光入下丹田(即氣海穴,與臍相對入臍一寸二分,直徑約四橫指的一個球狀虛空,乃眾水所歸之處。)呼則靜觀導入丹田之白光。如此夜夜行功自然有采精火候。靜坐時,在無思無慾的情況下,生殖器突然勃起,元精生矣。此時勿驚勿慌,心若無此事發生一般;勿愧勿懼,心凝神于丹田之太虛,又如輕輕一意而已。等其亢極欲縮時,輕緩一吸導入丹田,一呼降至會陰,如此數遍外物(生殖器)自然縮盡,下山猛虎,手到擒來。這是因為體內精氣日益充盈之故。此後,外物不僅在練功時會勃起,平時看書、走路亦會勃起,但終與靜極而勃有別,靜坐無慾而起,精源清澈,而平時勃起有清有濁(因色慾而起,為濁)。時用 - 吸、抵、撮、閉 - 口訣擒之。即在外物勃起時,急用鼻吸氣降至會陰,撮緊肛門,繼由脊樑上至百會,稍停閉緊口唇,防其由口而漏。再一呼降於丹田,如此數遍或數十遍,自然縮回。

② 煉精成氣

上段功夫採得精歸爐後,須煉之,不然,最終滿而遺漏。煉精用火,火分文武。

武火鍛鍊法:外物盡縮後,即吸一氣由鼻根入於口下降至丹田,呼氣時意守丹田,仔細體會其內之溫熱。如此一呼一吸為一息,六六三十六息,息息歸於丹田。

文火鍛鍊法:在武火之後,留心於眼前之靜光,仔細聽聞鼻息之聲(此聲乃想象之聲,因通過前面幾段功夫鍛鍊後,鼻息已細微到無聲之境界),二十四息後,文火煉畢。

遂移微意于丹田之中溫養生精,候元精生時外物復勃,仍用前法採之煉之。如此夜夜行功,數日後,丹田溫暖舒適,氤氳不散,繼續苦練則有開關之候。

二 、 氣 足 開 關

通過上面採了煉,煉了採,功夫日益長進。待到息定時,體內之精煉成之氣,已有其形,即腹部看得到的氣丘。息定就是呼吸中斷,不用鼻孔進行,而是皮膚和一些特殊部位。此是自然而然,非人故意所為。此時,氣丘上下波動一升一降,耳內風生,眼簾光閃,丹田發熱發燙,此時應靜觀之,氣動意隨之而到,不催促也不散離之,千萬勿昏睡,不然氣散。待熱極而動時,以一意領至尾閭穴,體內氣足者,只覺一股熱流直衝入頭頂,稍時化為甘露降入口內,應閉緊口唇防其出口而漏。只聽 - 隆隆 - 作響降於丹田之內。若氣不足則在衝頂時,會出現走走停停,走時意隨,停時意守,這樣分幾次才能到頭頂。

功夫至此小周天已通,此段功大後,氣在體內復生時,外物再舉,應以神領之運周天,候縮,則寂照之。 “ 寂照 ” 即忘記呼吸輪入杳冥中而入定。以後再生再運,古則稱之為 “ 還精補腦 ” 。

三 、 法 輪 常 轉

上法久行,在靜定中元氣生,丹田覺溫暖。此時,氣已不行陽關,外物不復勃舉。即不外馳,必上行中宮與神相交配合,氤氳不絕,如如不動,一股熱氣由丹田直入尾閭,上夾脊,過玉枕而達於泥九,復降入丹田,不由自主,自然而然,非人為也,復有氣生而如此。

勤苦修之,遂歸於大定,此時心情恬淡,眼前性光變為圓點,三花聚頂,五氣朝元,謂之 “ 玄關 ” 。此後在定靜中,一道白光亮如水銀運轉三百六十週,滿周天之數自然而停,此後復而如斯,謂之 “ 法轉自轉 ” 。

功夫煉到此步已發育成熟之性器官,日漸短縮如兒童的一般。此時,任督接連,八脈開通,遍體純乾,築基功畢。

練 功 注 意 事 項

1、起居方面須斷絕性生活,尤其是五十開外的老年人。

2、飲食方面須戒去腥臭之物,如蔥、韭、大小蒜、薤、牛羊肉、狗肉等。總之清淡少食。

3、日常生活中存 “ 三心 ” ,即善心、柔心、童心(此心戰勝美色有神效)。善心,心存友善、助人、崇敬、和平之謂。柔心,常想遍身柔軟如棉,溫柔恬靜。童心,見美色則心動者,應急思其為自己之姊妹,妄念自消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