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與老子思想相似"無為而治"的政治觀

莊子,名周,字子休,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哲學思想,主張"天人合一"、"無為而治"的政治觀,留下了許多啟迪後人智慧的著作,例如《齊物論》《大宗師》《逍遙遊》等。

莊子一生堅持自我,率性而為,用藝術審美的眼光審視著這個世界,他的哲學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與老子思想相似

莊子"黃帝索玄珠"的寓言

《莊子》中有一篇叫"黃帝索玄珠"的寓言:黃帝遊赤水,爬上崑崙山往南看的時候不小心遺失了自己的玄珠。他分別派有智慧的"知",眼力好的"離朱"和擅長辯論的"吃詬"去尋找,結果這三個人均沒找到。最後他只好派無心做任何事情的"象罔"去找,沒想到卻找到了。

為什麼有智慧、有才能的人找不到,無心做任何事情的人卻最終找到了?黃帝對此感到非常不解。其實這個故事正體現了莊子"無為而無不為"的率性世界觀。

玄珠是"道"的象徵,黃帝君臨天下,治理國家,希望教化民眾,有所作為。但這種"有為"卻與莊子"無為而治"的"道"相背。由此,莊子認為黃帝失了道。而對尋找道的過程的描述更體現出了莊子的個性的率真。黃帝讓有智慧、眼力好、擅長辯論的三個人分別去尋找,這三個人卻都沒有找到。後來讓無心、無慾、無求的"象罔"去找,卻找到了。

莊子認為自然無為是宇宙萬物的存在形式,提倡遵循自然規律,無為不作。並且他相信一切禮樂、教化之於人們都如枷鎖,痛苦而且無益。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認為只有遵循自然規律,人類才會像天地間一切生物一樣,具有本真的美,而一切違背自然本性的東西最終都會導致天下失道。

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與老子思想相似

莊子與老子的政治觀點

莊子提倡的"無為而治"與老子的政治觀點非常相似。後世將老子和莊子並稱為"老莊",可見他們的關係有多密切。很多人覺得他們都主張"無為",所以他們的"道"應該是一樣的。

事實上,莊子的"無為"與老子的"無為"有著很大的區別。相對於積極入世的政治家老子,莊子更像一個天馬行空的詩人。

伯樂相馬的故事

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與老子思想相似

很多人都知道伯樂相馬的故事,並且都覺得伯樂讓千里馬從普通馬群中脫穎而出,是對千里馬的恩惠。但莊子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伯樂相馬其實是害馬,他的行為給千里馬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對於一匹馬來說,餓了吃草,渴了喝水,高興地撒開蹄子奔跑,不高興了尥蹶子,這都是它的天性。而自從有了擅長管馬的伯樂之後,馬卻不能再依據它們的天性生活了。

伯樂的管馬方法其實不過就是剪毛、用火燒、削馬蹄、在馬身上烙印……他的養馬、馴馬過程簡直就像最殘酷的刑罰,充滿了血腥。經過這些"摧殘",馬的確成了對人類有才能、有用的馬,這麼做的後果對於馬的主人來說當然是好的,但是對於馬本身來說卻是一場災難。為了對於自身毫無意義的所謂才能,馬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莊子認為治國也和馴馬相似,而那些治理國家的人也經常犯與馴馬人相似的錯誤。人的自然狀態就像沒有被馴服的野馬,很多君主認為自己是擅長治國的人,而他們治國的方法卻不過是對人本性的改變。

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與老子思想相似

莊子遁世的原因

本來人們耕田織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這時的人們沒有慾望,只有本性中最淳樸、最原始的部分。後來君主和聖人出現了,他們提出一堆要人們遵守的規矩和道德,提倡各種行為準則,希望將自己的意念推及到天下蒼生身上,用自己的好惡、自己的是非觀給人們一個評判是非對錯的標準。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拋棄原有的本性,漸漸對世間的一切對錯、好壞產生疑惑並開始思考,之後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擅長費盡心機地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自己謀利益。

莊子厭惡這種違揹人本性的治國方法,在他的政治觀中是沒有"治"的,他主張依據自然規律,順從人的本性。所以無論是馴馬還是治國,都與他率性的世界觀相違背。而改造人和改造世界是所有統治者和聖人們最熱衷的事情,所以他的觀點不被採納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在莊子看來,統治者和聖人都是抱著善良的目的,希望把這個世界改造得更加美好。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以及由這種作為所引發的結果卻是惡的。莊子遁世的原因也許就是因為無法忍受也無力改變這種現實。

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與老子思想相似

​總結

老子心中有一個理想的"烏托邦",並且為這個理想中的"烏托邦"畫好了藍圖。所以他雖然處處失意,卻依然心懷天下,隨時準備為了救世而大幹一場。但莊子的率性決定了他無法融入當時的社會,也無力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當時的社會。

所以他只好縮回自己的世界裡,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再關注天下,而開始只注重自身內在的修養和自己的本性,開始追求一種遊心天地的自在。他的隱退和不爭其實並不是因為對現實不在乎和不關心,而更多的是一種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力拯救一切的絕望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