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我們論的是“下水道”

前一陣有朋友來北京玩兒,點名要吃北京小吃。說起老北京小吃,種類豐富毋庸置疑。有宮廷菜的精緻小點,但吃起來總讓人感覺正襟危坐不接地氣兒。要論煙火氣還得是我們經常談論的老三樣兒:滷煮火燒、炒肝兒、爆肚兒這種老百姓的“重口味”小吃,而且它們之中有個共同的主角兒“下水”(內臟)。

在北京,我们论的是“下水道”

爆肚。| 拍攝:玉子桑

01 為什麼北京小吃流行吃“下水”?

“人間餓爸”陳曉卿用“美好”形容有關下水的菜品:“日本有花道、茶道,我們有’下水道’。豬下水,我們能把它做成特別多的美食,比方說紅燒大腸、夫妻肺片,比方說各種各樣的下水都能把它做得非常的、非常非常的美好。”

在北京,我们论的是“下水道”

Flickr.com | sy tan

現在人說吃下水也許是為了美味,或者是大魚大肉後的一些獵奇體驗。但就以前而論,其實與老北京百姓貧窮的生活方式有關。

在北京,我们论的是“下水道”

Flickr.com | keso s

自打清朝入關以後,北京城內城就全部成了八旗子弟的住所,而老百姓只能住在城外,也就是現在的二環以外。大批人口的遷入,導致了北京市人口暴漲。在順治時期,北京人口就已達到將近60萬人,其中八旗人口40萬,外城的漢人百姓15.6萬。到了乾隆時期,人口更是增長到了74萬。

雖然人多了,但是勞動力並沒有增加。畢竟那時候八旗子弟都是貴族,粗活累活是不可能幹的,吃喝玩樂是不可能少的,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北京城內物資極為匱乏。既然城裡沒法自給自足那就從其他城市補給吧,然而這條路也走得困難重重。當時北京輸送糧食主要依靠現在通州的運河。到了清代乾隆以後,運河因為年久未疏通,整個北段運河廢棄不用。這樣一來北京的糧食輸送都是走海運至天津,然後再用車運到北京。可想而知,以那個年代的保鮮技術而言,大部分食材都不怎麼新鮮了。

在北京,我们论的是“下水道”

清末時期的前門大街 圖《東城瑰寶》插圖

現在人說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但在過去貧窮卻放飛了老百姓的創造力。比如“豆汁兒”,其實就是用發酵變質了的豆子製成的。而老百姓吃不上正經八百的肉,就只好用一些邊角料也就是下水來代替,一樣做出來流傳至今的美味。

在北京,我们论的是“下水道”

bbs.pcauto.com.cn

02 滷煮火燒

比如滷煮火燒的前身就來源於清乾隆年間的一道御膳“蘇造肉”。根據溥傑的夫人嵯娥浩在《食在宮廷》記錄,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下榻陳元龍家,陳家的主廚深知皇帝口味,於是就被乾隆皇帝帶入宮中。後來這位御廚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按照不同節氣,用不同的數量配製,再用這些煮成肉湯,烹製出一道肉菜供膳。因這御廚是蘇州人,就稱“蘇造湯”,其肉就稱“蘇造肉”了。

在北京,我们论的是“下水道”

截自電視劇《延禧攻略》

乾隆大概算是那時候最有名的美食KOL了,不僅自己吃,還會帶著大臣們一起吃,這樣“蘇造肉”很快就風靡了京城。但蘇造肉的原料是五花肉,那時候的老百姓根本吃不起。於是就把配料變成了價格低廉的豬小腸、豬頭肉、炸豆泡、肺頭和火燒。這樣一來,蘇造肉就脫去黃袍,變身成為平凡人家的滷煮小腸。

在北京,我们论的是“下水道”

滷煮火燒 | Flickr.com keso s

用價格低廉的食材一樣熬製出了味道醇厚的滷湯,既有肉香,又有結實耐煮的火燒墊底,對於那時以幹體力活為主的老百姓來說,吃上一碗一天都不帶餓的!並且一碗好的滷煮火燒還要做到腸肥而不膩、肉爛而不糟、火燒透而不粘,正宗與否那些衚衕裡面的老饕一吃便知!

在北京,我们论的是“下水道”

Flickr.com | sweetpigor

03 炒肝兒

說起同樣以大腸為主角的北京小吃,就不得不提“炒肝兒”。雖然說名字叫“炒肝兒”,但基本上是在大腸堆裡找肝兒(雙押還行)。而且也沒有個炒的過程,完全是煮制而成。這裡的“炒”來自某滿語的音譯,實際意思就是煮,京城著名糕點鋪稻香村的“炒紅果”的炒也是同樣的意思。

在北京,我们论的是“下水道”

並不是炒出來的炒肝 | china.org.cn

“想要吃炒肝,鼓樓一拐彎兒”說的就是鼓樓邊上的“姚記炒肝”,但這裡並不是炒肝的發源地。過去一提炒肝,老北京人都知道最有名的當屬鮮魚口的天興居,但就史料看發源地應是天興居斜對面的會仙居。

在北京,我们论的是“下水道”

天興居炒肝店 |《東城瑰寶》插圖

會仙居的劉氏兄弟哥仨,起先經營白水雜碎,但時間一長買賣並不景氣;哥仨商量著如何改進白水雜碎的做法。恰好當時《北京新報》的主持人楊曼青常常光顧北京小吃店,與劉氏兄弟很熟,知道他們的想法後,便給他們出主意:你們把白水雜碎的心肺去掉,加上醬色後勾芡,名字可不能叫燴肥腸,就叫炒肝,這樣或許能吸引人。

在北京,我们论的是“下水道”

一碗炒肝 | gtxsp.com

哥仨一聽甚好,依言而行。將鮮肥的豬腸用鹼、鹽浸泡揉搓,然後用清水加醋洗淨,用文火燉;腸子爛熟之後切成小段,鮮豬肝則片成柳葉狀的條兒。接著準備作料,作料也十分講究。先將食熬熱,把大料炸透後放入生蒜,在蒜變黃時放入黃醬炒好,蒜醬便做好了。此外還要熬上好的口蘑湯備用。作料備好後,就可製作炒肝了。先將切好的熟腸段放入沸湯中,然後放入蒜醬、蔥花、薑末和口蘑湯,之後放入切好的生豬肝,馬上勾芡,最後撒上蒜泥,炒肝就做好了。湯汗晶瑩透亮,豬腸肥滑軟爛,肝嫩鮮香,清淡不膩,醇厚味美,炒肝不愧為京城小吃中的佼佼者。

在北京,我们论的是“下水道”

炒肝 | info.tujia.com

正宗的吃炒肝方法既不用勺子也不用筷子,沿著碗邊“忒兒嘍”一口,再搭配著包子一起吃,那味道直教人垂涎三尺。都說仙女只喝露水,從老北京人早上就開整這樣的橫貨就能看出,一天體力工作的繁重。現在人可能會覺得,內臟的膽固醇太高,吃這些不健康。可是在連油都是昂貴之物的時代,下水著實是好東西。

在北京,我们论的是“下水道”

姚記炒肝鼓樓店 | blog.sina.com.cn

美食小記

有人說這些美食正是過去老百姓食不果腹,為了活下來的屈辱見證。我倒覺得這些食物也體現了過去人們面對逆境的樂觀精神。即使是吃最廉價的食材,也要琢磨出不同的吃法,也要想著方兒把它們變成美味。這樣的“窮講究”不正是老北京人面對生活的“精氣神兒”麼!

(還想看爆肚兒的參見所裡之前的文章《吃爆肚的時候,你吃的都是什麼?》)

參考文獻:

[1]新浪看點.為什麼中國人有吃“下水”的歷史傳統[EB/OL],2018-01

[2]澎湃新聞.陳曉卿解密“舌尖上的中國”唯一密碼.答案你萬萬想不到[EB/OL],2017-06

[3]墨非編著.老北京風味小吃的歷史淵源.北京:華僑出版社,2015-09

.看起來平平無奇的下水真是拯救了吃貨的人生!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關 注 所 長

不 再 錯 過 好 文 章

在北京,我们论的是“下水道”在北京,我们论的是“下水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