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在中國只有兩種面,北方面和南方面。

南方面瞧不上北方面沒有澆頭,隨便炒個菜就敢配麵條。說好聽了管自己叫滷,說直白了就是一鍋大雜燴。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 大眾點評:飽飽

北方面瞧不上南方面面本人很難吃,又細又夾生的麵條,就像在空口嚼皮筋。整塊大肉往面上一放,美其名曰為澆頭,實際根本沒辦法像滷子一樣均勻地掛在面上。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如果說北方面是萬物皆可做滷,那南方面就是強行用下飯菜來下麵條。兩方爭執不下,猛戳對方痛處,只有在金山寺下的鎮江鍋蓋面笑看風雲。

澆頭?要什麼有什麼!

面本人?一點不吹,就算放在北方面條面前,也非常能打,一點不怯場。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所以鍋蓋面是什麼神仙食物?這就讓吃鍋蓋面長大的鎮江飽妹給你講講!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大多數鎮江人的一天,都是從鍋蓋面開始的。起床之後,去店裡點上一碗鍋蓋面,鍋蓋面混著蒜葉的香熱氣騰騰地上桌,每天的開始都是鮮香絕美的。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所以說鍋蓋面到底是什麼神奇物種?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最簡單地講,鍋蓋面是澆頭面,色重且料足,豐富的配料自己挑,一碗麵裡有一個世界。

總有人說,北方吃麵是吃麵本身,南方吃麵只是吃澆頭,可是鍋蓋面與眾不同,因為它有澆頭,但不是隻吃澆頭,面也是很重要的一趴,巧妙地融合了南北。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 Ins:minipatcha

這歸功於鍋蓋面用的面很特殊,耐嚼而且很清爽,絕對不粘牙不廢牙。

鍋蓋面其實也叫小刀面,用的是跳面。跳面上是帶孔的,這就方便了湯汁可以更好地進麵條裡。你吃到的每一口麵條,都是飽含湯汁的,所以味道特別。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鍋蓋面屬於湯清面軟的類型,麵條在湯里根根分明,絕對不會粘在一起,也不是硬到夾生的狀態。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先煮麵,再燙澆頭,碗底早已經放好了料,放上面和澆頭,然後一勺麵湯澆上去,油亮剔透的鍋蓋面就好了。看口味放上蒜葉和胡椒粉,簡簡單單,帶來早晨的一點菸火氣息。

每次去鍋蓋麵店,最喜歡的就是站在店裡的灶臺旁邊看店主煮麵,生面是放在竹篩裡的,分成一把一把,一把是一碗麵的量。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做了一輩子鍋蓋面的店主早就輕車熟路了,隨手一捻就能準確地分好面,然後瀟灑地放進鍋裡,透過面鍋的水汽看到店主的表情,總是輕鬆悠閒的。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 Ins:arielcat_dudu

一次只煮一把面,面放進鍋,店主就會拿起一個小鍋蓋放在面上。巨大的鍋巨大的灶,裡頭放進一個小小的鍋蓋,這就是鎮江三怪裡的“面鍋裡煮鍋蓋”了。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把小鍋蓋放進鍋裡一起煮,煮出來的鍋蓋面就特別好吃,不少人大呼:這種操作簡直是玄學啊!

至於這一操作從何得來,就不得不提一下乾隆下江南。

如今很多鍋蓋麵店裡,都還掛著乾隆和張嫂子夥麵店的故事,嗯對,又是乾隆。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乾隆又雙叒叕一次下江南,微服跑去了張嫂子的麵店吃麵。偏偏那天張嫂子睡過了頭,店裡都是嗷嗷待哺的食客,張嫂子就急了,又是燒水又是切面,忙得團團轉,把面扔進鍋裡後,就急急忙忙蓋上蓋子去弄調料。

這天的面出奇的好吃,乾隆直誇“味道好”,並走到後廚去看操作,然後發現,巨大的面鍋裡,漂著個小鍋蓋。直到乾隆發問,張嫂子才發現,她急急忙忙把湯罐的蓋子當成鍋蓋蓋面上了。

“莫不是這鍋蓋讓面更好吃了吧……”有了乾隆的誇獎加持,鍋蓋面的名聲就大燥了起來,“面鍋裡煮鍋蓋”也變流行了。

不過畢竟是故事,面鍋裡煮鍋蓋這一操作,還是鎮江飲食文化的一種創造。至於為什麼放了小鍋蓋面就特別好吃,其實原因眾說紛紜。

有說小鍋蓋是拿來添香的,當然現在不會把湯罐的蓋子往鍋裡扔啦,不過家家鍋蓋麵店,都一定會有一個特製的小鍋蓋。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這小鍋蓋很講究,通常是老杉木做的,這樣的鍋蓋才經得起常年的水蒸煙燻,和年頭長的陳年老鍋是絕配。當然現在很多地方也用銀杏木做,煮出來的面味道都不差。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 Ins:tammyfoto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老啊,老到包漿的那種(開玩笑)。

麵湯進了木香,在沸水裡蒸騰過後,每一把放進鍋裡的麵條都吸收了精華,每碗鍋蓋面從面本身開始就閃閃發光了。

也有說小鍋蓋是拿來撇沫的,還有說是拿來燜面的。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其實小鍋蓋的存在,一來可以把浮沫撇掉,二來讓麵條容易快速熟透,兩樣都佔。

撇掉麵條的浮沫,麵湯就會比較清澈,端出來賣相才好啊!

而讓面快速熟透,原理是止沸燜面,在面上放上小鍋蓋,面會熟得快,這樣的麵條不會夾生,也因為加快了面熟的速度,所以不至於把面煮爛,這就成就了鍋蓋面面條本身非常棒的口感。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 知乎:姚囈語

但不管是什麼原因,放了小鍋蓋的鍋蓋面就是好吃,就是特別特別好吃(土撥鼠尖叫!)

好吃的麵條太多了,光是麵條能打,還不至於讓鍋蓋面走上巔峰。

不過你以為,我們神奇的鍋蓋面只是贏在麵條好吃嗎?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碗裡放好調料,面用竹簍燙好,放進碗裡,然後燙菜,澆湯,這是一碗鍋蓋面誕生的正經操作。

一碗鍋蓋面,面不對不行,湯不對也不行,料不對那就更不行了。三項合一,才能完美,鍋蓋面就是這麼的獨特而絕美。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吃一碗優秀的鍋蓋面,你要懂得的可不只是吃。

| 選湯很重要

鎮江鍋蓋面的湯頭,其實有兩個流派,紅湯和白湯。

一開始的鍋蓋面走的是淮揚菜系的清淡路子,白湯是基礎,熬好的骨湯濃郁鮮香,一碗骨湯麵總是能喚醒疲憊的一天。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而另一種紅湯不是四川火鍋火辣的牛油湯,其實要我說,更傾向於叫它黑湯,因為是醬油調味的。

在煮麵的檔口,往碗裡放好調料,紅湯底的鍋蓋面,就是用熬過的醬油打底,放好面和菜之後澆上面湯,醬油湯清澈見底,油亮發光,襯得麵條根根分明,白嫩可愛,燙好的澆頭顏色也更突出。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 Ins:tracy890413

這還只是最基礎的湯底,一碗鍋蓋面的湯還有其他必要成分。

說實話,在江蘇這一片兒,豬油是我們吃飯做菜的重要組成部分,鍋蓋面也不例外,豬油是一定要有的。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 知乎:姚囈語

除了豬油,必備的料還有雞精、蒜末、香油、胡椒粉和青蒜葉,無論是紅湯還是白湯,這些料都是不能少的,與麵湯相得益彰。

| 澆頭全憑自己挑

有了好湯,還得有好澆頭。鍋蓋面裡一些講究新鮮的菜,全是煮麵的時候現燙的,還有類似牛肉蹄筋之類的,都是現炒或者老火精燉而成的,那叫一個酥爛。

所以每碗鍋蓋面都能吃到第一口鮮香味美。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 Ins:dexterhu

一碗鍋蓋面往糙了說是葷素不忌,但不能這麼說,我們鍋蓋面那是有葷有素,講究搭配,五光十色的。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其中有那麼老幾樣,香乾、豆芽是一定存在的,有的店還會放青椒。

剩下的就是重頭戲,面上的葷菜看你點什麼面。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 Ins:lagaboon

老傳統勢必要吃一碗肉絲麵,也有偏愛鱔魚和腰花的食客。牛肉和牛肚也能參與其中,舀上一勺肉醬,或者來上一塊醬大排,最後加個荷包蛋。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 Ins:leochou0729

燙菜是一門手藝活,做了一輩子鍋蓋面的店家,閉著眼睛也能把腰花和鱔魚燙得鮮嫩可口,對火候和時間的把握,沒有長時間的經驗積累,是做不到的。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 知乎:姚囈語

看起來是一碗簡單的面,其實裡面的門道可多了。

| 怎麼吃

每張桌上只有兩種調料,鎮江香醋和辣椒醬,食客根據口味自己加,勁道多汁的麵條從剔透的麵湯裡拎出來,吃兩口澆頭再嚼一口面,滿滿都是富足。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會吃的人勢必還是要點上一盤餚肉的,雖然現在很多店家會推出餚肉面,但通常大家會選擇直接吃。碼得整齊的餚肉,配上一疊薑絲和一疊醋,這頓飯就完美了。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 Ins:jujuwenloves

沒有經常吃鍋蓋面的人,不知道點啥,可以直接來一碗全家福,一碗麵可以吃出山珍海味所有的味道。

以前的鍋蓋麵館子小,巷子裡搭幾個涼棚,就足夠街頭巷尾的食客,來這裡吃上每天第一口食物。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桌子上也簡單,一罐辣椒醬,一壺香醋,一包紙巾,大家圍著桌子吃得熱火朝天,末了放下面錢,還能順便擦個鞋。

麵館門口催生了擦鞋服務,我爸每次第一個撂下筷子,一定會去門口擦皮鞋。那些揹著鞋箱的小男孩手腳利落,擦一雙皮鞋才一塊錢。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如果你問一個鎮江人,哪家鍋蓋面好吃,他一定會回答你,我家附近的好吃。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 知乎:姚囈語

原本鎮江鍋蓋面,就是街頭巷尾裡普通的吃食,走街串巷去吃鍋蓋面已經融進了鎮江人的日常生活,日復一日。

這裡有幾家不完全的鍋蓋面指南,吃了這麼多年鍋蓋面,還是要推薦一下的。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鍋蓋面真的是值得被respect的食物,帶著鎮江穿街過巷的煙火氣,是價廉物美的,也是豐富的,鎮江被一碗熱乎乎的鍋蓋面喚醒的早晨,總是樸實而充實的。

被我推薦吃過鍋蓋面的人,無一沒有被俘虜,那在小鍋蓋下溫柔沸騰的面,熱烈而不外放,簡單而又精緻富足。

鍋蓋面玄學研究報告

© Ins:caoxiaoyangtongxue

絕對配得上“江南的天下第一面”這個稱呼,就是絕美。

如果你真的很不喜歡帶硬芯的澆頭面,勸你趕緊去嘗一下鍋蓋面。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Instagram、大眾點評、知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