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的 “背鍋俠” 李鴻章

清王朝的 “背鍋俠” 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人稱“李中堂”。 他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重,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例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條約簽訂回國後,被世人所詬罵,可是又有多少人瞭解李鴻章呢?

梁啟超卻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1843年,李鴻章在廬州府學被選為優貢。

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國藩宅邸受曾補習教導;

1847年,二十四歲的李鴻章考中進士,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1850年,翰林院散館,獲留館任翰林院編修。

1858年,李鴻章辭官到曾國潘門下當幕僚。

1861年,李鴻章被曾國潘指派到上海鎮壓太平天國。

1862年,任江蘇巡撫一職。

1864年,41歲,李鴻章被賜封一等伯爵。

1866年,43歲,李鴻章剿捻有功,獲賞黃馬褂。

1868年,45歲,官升為太子太保銜、湖廣總督;封疆大吏。

1870年,47歲,李鴻章調補直隸總督;是大清9位封疆大臣之首。

1873年,50歲,李鴻章正式補授武英殿大學士,正式成為全大清漢官之首。

李鴻章曾說: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

李鴻章第一「變」,是變中國之體力,用武器強大中國。

1865年,他親自出馬,託人去美國購買機器,聘請高級技師和工匠。在上海,成立了全東亞最大的兵工廠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李鴻章第二「變」,變中國之腦力,為中國培養近代化人才。

他挑選各省聰明幼童,赴美留學。每年三十人,十五年後,依次回國,報效祖國。

這些留學生都成大氣,他們中有電報局長梁金榮,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校長唐國安 ,交通大學創始人梁如浩,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鐵路工程師詹天佑。

可以說這些人,都是李鴻章的學生。

李鴻章第三「變」,變中國之實業。

我們可以看到一張脈絡清晰的李鴻章實業清單:

1879年,中國第一條電報線;

1880年,中國第一個船塢——天津大沽船塢;

1881年,中國第一家近代化煤礦——開平礦局;

1882年,中國第一個海軍基地;

1885年,中國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天津武備學堂;

1888年,中國第一支純近代化艦隊——北洋艦隊;

而這些諸多的「中國第一個」,創辦者都是李鴻章!

至今,他創辦的輪船招商局依然影響著中國,現在招商銀行的前身就是晚清輪船招商局的子企業。然而,古老的中國穿越千年塵埃,已經接近它的終點。它疲憊、衰老、風光不再,在現代文明前,它窘迫難堪,風雨欲來,大廈將傾,單靠李鴻章這樣的權臣孤身支撐,又怎麼能夠支撐得住?

清王朝的 “背鍋俠” 李鴻章

中國挨多少次打,李鴻章就籤多少次約。

1895年3月20日午後2時半,73歲的李鴻章在隨行官員的攙扶下,拄著柺杖登上馬關議和之地春帆樓。還沒落座,李鴻章就先看到了日方在他座位邊安置了一隻痰盂。他拄的柺杖碰到地面「吭吭」有聲,面色嚴肅地坐下,開口就說:「首相大人,我還沒老!」談判進行了四天,唇槍舌劍,談判僵持不下。3月24日下午4點,第三輪談判結束,李鴻章走出春帆樓,乘轎車返回驛館。快到驛館時,混亂的人群中突然竄出個日本男子,朝他臉上就是一槍。李鴻章左頰中彈,血染官服,倒在血泊之中。隨從慌了神,哭成一片。可他醒來第一句話卻是:「慌什麼,都不要哭,我死不了! 此血可以報國矣!」,他不準醫生給他動手術,只讓醫生將傷口簡單縫合起來。三天後,李鴻章頭裹白紗布,又坐在談判桌前。世界輿論譁然,開始譴責日本。輿論壓力下,伊藤博文主動提出減少賠款一億兩白銀。談判最後一天,李鴻章已是疲憊不堪,在談判桌上,我們看不到那個一人在上,萬人在下的晚清權臣李鴻章,而是一個在菜市場買菜,討價還價的孤獨老人。他與伊藤博文討價還價:

「再減少5000萬,行不行?」,被伊藤博文言辭拒絕。李鴻章又還價:「5000萬兩不行,再減少2000萬總行吧?」,最後,無奈的李鴻章甚至說:「無論如何再減少點兒,就作為老夫回國的旅費吧!」等到的還是拒絕。國弱呀,國弱,李鴻章放下了全部的尊嚴,只是為中國省一點銀子。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73歲的李鴻章帶著一身疲憊和那顆恥辱的砂彈啟程回國,船離開日本土地那一刻。李鴻章對身邊人說 :「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國土!」這屈辱,他真的受夠了!他拄著柺杖,站在甲板上,低頭看著海水洶湧,良久,說不出一句話。海風吹著他紙片一般消瘦的身體,稍微使勁,就能一下子把他吹到歷史的塵埃裡。李鴻章回國,朝野上下,罵聲一片,官員同僚也開始孤立他。而自始至終,他又做錯了什麼呢?他不過只是一個無法改變大局的棋子,只是一個73歲的快要進黃土的老人。雖然他說:「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又何妨。流言止於智者,盡其在我,何懼人言!」

清王朝的 “背鍋俠” 李鴻章

李鴻章出使國外

一年之後,李鴻章結束環遊歐洲之旅,登上回國的航船。途經日本時,他乘坐的「華盛頓號」巨輪必須在橫濱換另外一艘船才能返回中國。而日本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知道李鴻章到來,希望能夠行使外交禮節,早早等在岸邊。隨從對李鴻章說:「中堂大人,我們要上岸換船。」李鴻章臉色瞬間暗沉下來,一言不發。從《馬關條約》簽訂,李鴻章誓死不再踏入日本國土一步,這屈辱他銘記於心。他絕不上岸!最後隨從只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起一塊木板,通過木板通往另一艘船。在高高的輪船之間,一塊狹窄的木板上,李鴻章,這個74歲的老人,白髮蒼蒼,面容清癯。他端正官帽,面容堅定,拄著柺杖、顫顫巍巍邁出步子,每一步都異常艱難。也許風一吹,他就會掉入腳下波濤洶湧的大海。上船之後,李鴻章並不停留一分鐘,也不拜見日本天皇,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立即啟程。李鴻章是可憐的,也是驕傲的!

清王朝的 “背鍋俠” 李鴻章

1901年,李鴻章生命的最後一年。這年,他78歲,話越來越少,常一個人坐在有假山的院落,更多時候,他像一條剛上岸的魚,大口大口喘著粗氣。初秋的一天,經歷過八國聯軍蹂躪的天津城,滿目瘡痍,一片殘垣斷壁。在已成廢墟的直隸總督府前,七旬老人李鴻章徘徊良久。突然像個小孩子一樣嚎啕大哭起來。老去一身如渡海,五官無處不風波。李鴻章油燈將枯,可是,又被派去和八國聯軍商討議和之事。弱國無外交,哪裡有商討一說,不過是簽字罷了。可是偌大的中國,不派李鴻章去,又能派誰呢?這一年,李鴻章和慶王愛新覺羅·奕劻出席《辛丑條約》簽字儀式,慶王作為當時中國的最高代表,按理說應該他來簽字。慶王正準備簽字,老人說了一句:

「天下最難寫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後的路還長,這賣國條約,還是讓老臣來籤吧。」那年,李鴻章78歲,慶王63歲。李鴻章接過慶王手中的筆,顫抖將「李鴻章」三個字籤成「肅」字的模樣,這三個字擠在一起,看上去既虛弱無力,又辛酸悲苦。簽完條約,李鴻章一陣劇烈咳嗽,吐血不止。

清王朝的 “背鍋俠” 李鴻章

兩個月後,李鴻章病情急轉直下。八國聯軍進京之後,慈禧和眾大臣逃離京城,全大清能夠主事的人也就只剩下一個病床上的李鴻章了。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的病床前,幾個俄國公使前來,逼迫他在俄佔中國東北的條約上簽字,此時的李鴻章已是油盡燈枯。但俄國人態度蠻橫,強迫他立即簽字。簽完字後,李鴻章大口大口吐血,一口氣沒喘上來。身邊人大哭:「

還有話要對中堂說,不能就這麼走了!」李鴻章瞪圓眼睛,身邊的人對他說:「俄國人說了,中堂走了以後,絕不與中國為難!」李鴻章兩目炯炯不瞑,張著口似乎想說什麼。身邊的人又說:「未了之事,我輩可了,請公放心!」聽到這句話,李鴻章閉上眼睛。他死後,大清上下,哭聲一片。

清王朝的 “背鍋俠” 李鴻章

李鴻章簽署《辛丑條約》

《華盛頓郵報》評價李鴻章說:他無數次將中國人從無知而導致的麻煩中拯救出來,卻每次都被謾罵、指責。李鴻章的一生,他自己曾這樣概括:「予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就仕途名位而言,李鴻章是幸運的。時危始識不世才,他抓住了時代提供給他的所有機會,青雲直上九重霄。然而,這時世的艱難困頓,既是他一切榮耀的來處,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源出。李鴻章扶大廈之將傾,耗盡心血為遲暮之帝國,小有中興卻難逃歷史洪流。時局惟艱,干戈未息。滔滔歷史,每個人不過是滄海一粟,所有的反抗總是無力,所有的尊嚴,也不過是對自己的嘲弄。如果第一次簽字的人不是他,也許他不會揹負那麼多的罵名。一生中,他顫顫巍巍簽下30多個不平等的條約。他自己深知,從簽字開始的那天,他就會揹負一世罵名。但歷史就是這樣,如果不是李鴻章,還會毫不留情地選擇另外的一個「背鍋俠」。這是他的不幸,這也是適逢其時的每一箇中國人的不幸。

雙腳踏翻塵世浪,一肩擔盡古今愁。李鴻章一生跨越了時代,卻還得回過頭,勉力扶著一個大國,艱難地走兩步,退一步,又要爭取多走兩步。滿腔都是血淚史,可嘆無處著悲歌。對於時代來說,李鴻章很小,但這個時代巨浪裡渺小的人物,最終,讓歷史吐出了重重的嘆息。

在歷史洪荒中,一個渺小的人負重奮力前行時,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