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起跑線》:一部當下家庭教育“實錄”

隨著社會經濟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人們對孩子的啟蒙教育也愈發重視,“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一觀點也進一步助推著社會對兒童教育的關注。

11月4日,由北京電視臺卡酷少兒頻道攝製的紀錄片《起跑線》正式開播,該紀錄片<strong>聚焦兒童教育議題,記錄了近30個“00後”兒童及其家庭的故事,力求呈現當下中國父母為孩子鋪就“起跑線”時的所思、所惑、所為,引發了諸多社會思考。

<strong>直面“典型”話題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該為孩子營造一個怎樣的教育環境,是父母最為關心的問題。《起跑線》通過《鼎新》《百花》《風向》《啟蒙》《角逐》《同行》《重洋》七集內容,以每集45分鐘的體量,將鏡頭觸手伸向當下熱點兒童教育議題,試圖描摹出一副<strong>當下中國兒童教育“畫像”。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全國參與藝考的人數已達到75萬以上,“藝考熱”仍在繼續。《起跑線》第一集內容《百花》,便直面了這一命題。


紀錄片《起跑線》:一部當下家庭教育“實錄”



生於藝術世家的戴鏡洋,父母都是大學鋼琴專業的教師,對比其他學藝的孩子,戴鏡洋有著先天優勢,也揹負著更高的期待。她的人生之路早被設定:父母希望她能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附中,最終考上中央音樂學院,成為一名職業鋼琴家。

隨著鏡頭的推進,我們難以界定戴鏡洋在彈奏《車爾尼849練習曲》時,過程中的哭聲和音符結束時的歡笑,哪一個是這個8歲女孩內心的聲音,但這個在父母期待與自我興趣中不斷探索的女孩,無疑是眾多藝術生求學之路的一個縮影。

《百花》分集導演馮陽提到,“藝術教育的投入和回報,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起跑線》)嘗試挖掘出學藝背後的故事,<strong>通過觀察這些典型案例,對當下兒童教育現狀進行描摹和梳理。”

這種對於“典型”問題的探討,一直貫穿於《起跑線》的各個分集之中。

比如,《風向》聚焦了當下“興趣班熱”的現狀;《角逐》呈現了3個不同性格的小孩素質教育的培養;《啟蒙》則探討了較為新潮的“遊學”現象……“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在七個不同主題的選擇中,我們(《起跑線》)努力集合時下最熱門的話題,試圖給予家長們更為鮮活的思考。”《起跑線》製片人趙伊嬌說。


紀錄片《起跑線》:一部當下家庭教育“實錄”



<strong>“平視孩子的成長”

“踏上人生旅程,他們會有怎麼樣的一條起跑線?”

為了回答這句迴響在《起跑線》每一集的開場白,《起跑線》製作團隊“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論——<strong>聚焦當下,真實記錄。

在拍攝對象的選擇上,導演組把目光聚焦作為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80後”。據介紹,這樣的抉擇是出於兩方面的考量:一方面,他們誕生於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和父輩相比,他們更願意顛覆傳統,嘗試與眾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另一方面,社會的快速發展、多樣性的選擇以及對子女期望值的攀升,也給他們帶來教育上的巨大壓力,更顯焦慮。

另一拍攝主體,是誕生在中國正邁入小康社會時期的“00後”,他們成長環境更為寬鬆、個性更為張揚,同時也承載著父母更高的期望。


紀錄片《起跑線》:一部當下家庭教育“實錄”



在趙伊嬌看來,這樣的選擇有著較強的當下性和公共意義。“我們記錄下這兩代人在‘起跑線’上的故事,實際上也講述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在教育理念、育兒觀念的躍遷。”

在選題立意、拍攝主體確立後,如何去操作,成為考驗團隊的下一步課題。

卡酷少兒頻道的口號是“我們一起成長。”趙伊嬌說,在《起跑線》的鏡頭下,這種陪伴感與頻道口號是一脈相承的,“具體體現在創作手法是真實記錄,創作姿態始終<strong>保持平視”。

“別晃,盯住,別折指!”在《起跑線》的第一個鏡頭中,戴鏡洋被母親戴彧不斷呵斥,面對記者問“是否喜歡鋼琴”時,戴鏡洋並沒有作出回答。當觀眾開始“質疑”起母親是否過於嚴厲時,紀錄片的鏡頭又把“話語權”交還到了母親手裡,“我不希望她(戴鏡洋)長大以後哭著對我說,媽媽,你當時怎麼沒有讓我堅持下去”,母親誠懇的一席話也令觀眾體會到為母的不易。

“《起跑線》的第一要義就是保持客觀中立。”據透露,經過長達近兩年的拍攝歷程,該片主創團隊中的一些成員甚至改變了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起跑線》通過深入內心的訪談,甚至是刻意平淡的講述,記錄下孩子們在不同人生起跑線上的故事,讓觀眾隨著情節的推進產生移情。


紀錄片《起跑線》:一部當下家庭教育“實錄”



<strong>“起跑線”外的思考

孩子的起點能否決定人生的終點?不同的教育者有著不同的答案。

在影視領域,這個議題也常被創作者當作探討的對象。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的紀錄片《孩子的未來》中,主人公大衛表示,良好的基礎教育對人生有著重要影響;印度電影《起跑線》,又以輕喜劇的方式,對父母過於追逐教育資源的行為進行了反思。

“教育本身難辨對錯。”《起跑線》則以更為冷靜的視角,通過對不同家庭、不同類型教育議題的關注與呈現,對這個問題進行正視和梳理。

不論是在父母期待和自我目標中徘徊的戴鏡洋,還是在T臺與課堂之間穿梭的梁好,抑或是猶豫要不要放棄三個月文化課學習國畫的黃璽等,他們都在各自的教育環境中面臨著不同的問題。


紀錄片《起跑線》:一部當下家庭教育“實錄”


通過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客觀呈現,《起跑線》也逐步延伸出更多的啟示:也許真正的“起跑線”並不單是物質上的生活條件,更多的是快樂之上的健康人格的建立。

“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正如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啟超在給長女梁思順的書信中這樣寫道:

“對於前程,一面不可驕盈自滿,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