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中國外交,沒人能做的比李鴻章更好

李鴻章(1823—1901),又名章銅,字子黻,又字漸甫,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一生簽訂外交條約很多,亦被國人罵為“誤國者”,“賣國賊”,這個註定譭譽參半的人物,卻為這個大廈將傾的國家,付出最後一口心血。

19世紀的中國外交,沒人能做的比李鴻章更好

似乎外國人都很喜歡與他談判,每當簽訂條約時,便都指名要他。光緒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鴻章被慈禧太后任命為全權大臣,趕赴日本議和。他知道自己此次前去,必將又增添一筆千古罵名之事。但他不得不去,因為別人去,他更不放心,所以他去了。儘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鴻章割地賠款的全權,但他仍期望“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與日方代表反覆辯論。在第三次談判後,李鴻章於會住處的路上遇刺,世界輿論譁然,日方因此在和談條件上稍有收斂。三月十六日,李鴻章傷稍愈,雙方第四次談判,日方對中國賠款2億5千萬兩白銀(原本是3億兩)。

19世紀的中國外交,沒人能做的比李鴻章更好

人們都說他:“一把骨頭一把淚為清政府省下1億白銀,為清政府的苟延殘喘做出了極大貢獻”,卻殊不知他為的也是當時受苦受難的百姓啊。

1900年6月,八國聯軍入侵,清朝國宣佈與各國進入戰爭狀態。朝廷的電報一封接一封地到達南方,慈禧的一紙任命是:“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

李鴻章乘輪船至滬後,以身體不適為由遷延觀望,部下及親屬也都勸其以馬關為前車之鑑,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為替罪羊,可是自己不去誰去收拾這個爛攤子?反正自己已是被人罵為“賣國賊”,又豈能在意這一次?

19世紀的中國外交,沒人能做的比李鴻章更好

慈禧在逃亡途中仍電催李鴻章北上。而此時清朝國都城淪陷,政府和朝廷逃亡。李鴻章到達北京。由於心理壓力巨大,李鴻章病倒了,他在拜會英、德公使後回賢良寺的路上受了風寒,一病不起,故作拖延。“漫天要價”的聯軍沉不住氣了,他們唯恐朝廷再也沒人來收拾這個爛攤子,一個耗盡“中國財力兵力”的“議和大綱”終於出籠。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在“議和大綱”上簽字。

李鴻章開始咳血了,他知道自己的時日不多了,可“議和大綱”簽字後,聯軍並沒有撤軍的跡象。各國的態度是:必須把賠款的數額定下來。此時的李鴻章已經沒有力氣與洋人爭來爭去了,他吐血已經吐到了“瀕危”的程度,在生命的最後時間裡,李鴻章已沒有精力面對面與洋人再論長短了。李鴻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揮著下級官員把損失降到最低點———從一開始提出的10億兩白銀降到4億5000萬兩,分39年還清,年息4釐;4億5000萬兩,是對4億5000萬中國人所定的數字,“人均一兩,以示侮辱”。

19世紀的中國外交,沒人能做的比李鴻章更好

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而後病逝北京。

在19世紀的中國,那個大廈將傾的年代,他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國家把賠款降到最低。他也痛恨這個落後的朝代,但他卻又無能為力。他害怕自己不去,換其別人,這個國家會更加步履維艱。

這個譭譽參半的人,一邊被世人唾罵著,一邊為國家操勞著。在弱國下的外交,我相信沒有人能比他做的更好。

19世紀的中國外交,沒人能做的比李鴻章更好

這個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的人;這個能與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的人,卻要為自己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背上一輩子的黑鍋,這個鍋即使用自己的鮮血,也染不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