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吉饃(今彬州市北極鎮)簡介

白吉饃(今彬州市北極鎮)簡介

陝西有個白吉鎮(今咸陽市彬縣的北極鎮),這個地方的餅很好吃,很有特色,所以把這種饃叫白吉饃。白吉饃據稱源自咸陽。是用上好麵粉揉制後做成餅形,置鐵鐺板上略烤成型,放入爐膛側立,上下隔著鐵鐺板的炭火烘烤,稍頃翻面,雙面焦黃即可。我一直以為烹製食物,外焦裡嫩是難得的境界。上品白吉饃揉制充分,火候恰到好處.制好的白吉饃形似"鐵圈虎背菊花心",皮薄鬆脆,內心軟綿。可單獨食用,配臘汁肉同食味道更佳。

白吉饃淵源典故

北極自古是陝甘通衢要道,設有驛站。因驛馬全是白色因而得名白驥驛。金設白驥鎮 明清時候,群眾將“白驥”轉音為“白吉”,也有人說是因為驥字難寫,就成了“白吉”,現在當地群眾仍是這個叫法。清中葉之前,這裡原是回漢雜居,地名是“白吉里”,當地群眾都能製作白吉饃,並作為日常主食。1863年8月,北極老戶回民響應關中回民起義,就把這種白吉饃的製作技術帶到了全國各地,而且成為至今仍然深受歡迎的名吃。因這種發源於“白吉”,因此也就把這種起麵餅子叫白吉饃。

白吉饃夾肉製作方法

帶皮豬肉250克,紹酒5克,鹽3.5克,冰糖1.7克,生薑大蒜各5克,醬油1克,八角3粒,花椒3粒,桂皮0.2克,丁香1粒,草果、玉果各半個,砂仁1個半,良姜半個,畢撥半個,臘汁原湯250克。

1:先將豬肋肉改刀成3.5釐米厚的長條片,用清水浸泡一下,刮洗乾淨,瀝乾水分。

2:將臘汁原湯倒入鍋內,放入250克——375克清水燒開撇去浮沫,將洗淨的肉放入鍋內,加入紹酒,醬油,鹽,姜蔥,八角,花椒,桂皮,丁香,草果,玉果,砂仁,良姜,畢撥等調料,再在肉上壓一小鐵弊,以便使肉充分浸入湯中。

3:用大火燒開後,轉入小火燉煮,煮約2小時,肉酥爛時撈出放入砂鍋中備用。

4:制饃時先留出50克麵粉,將450克麵粉按50%的含水量加酵面調製成麵糰,置30度室溫下醒發2小時,加入鹼面,加入剩餘乾粉,將麵糰揉透後再醒10分鐘。

5:將麵糰分成10個面劑,每個劑重約75克,做成直徑為10釐米的圓餅,放入燒熱的鍋上烙成淡黃色時,再放入爐內烤3分鐘,止兩面鼓起時即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