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沒有學習動力?父母是不是有這些家庭教育?

隨著孩子厭學的比例年年攀升,但越來越多的黑鍋卻背在了教師身上,“當今的老師不會教”很多家長如此抱怨。

在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陳默看來,問題的根源在於錯位的家庭教育中。

一、別把學習作為家庭文化唯一的中心

有關於青少年的厭學問題,從我這兩年的臨床上經驗來看,厭學有一種低齡化的趨勢。原先厭學是到高三厭學,或者是中考前,初二的時候蠻普遍的;現在已經到了小學二年級,越來越低齡化。

實際上背後還是家庭的原因。

從大的文化原因上來談,以上海來看,很多家長在育兒文化上已經走向了畸形。

到了什麼程度?

小學一年級的家長,他們如果要在一個QQ群或微信群裡面討論一些問題,討論來討論去一定都是討論孩子的學習,這些家長已經焦慮得不得了。

孩子的學習絕對是一個家庭的中心問題,然後就是逼著孩子學習,整個家庭營造一種孩子學習是中心的家庭文化。只要孩子學習,什麼都可以不幹。

從哲學上來說,任何事情走到極致一定是物極必反。

幼兒園星期六從早到晚排滿各種學習任務,星期天也是,這個就叫極致。

一個小學一年級學生家庭裡面,只要上學,爸爸媽媽張口說什麼話都可以繞到學習,就算是講其他跟學習沒有關的事,最後還是繞到學習。


孩子沒有學習動力?父母是不是有這些家庭教育?

二、家長的價值觀直接影響育兒觀

很多父母對學習採取的態度,教育觀念背後就是家長價值觀。我們現在的價值觀有什麼樣的問題呢?就是育兒都很糊塗。

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你不是老師,你是家長,你的目標一定是孩子這一生過得好。

什麼樣的一生是過得好的,這就是家長的價值觀。

拿一個問題問家長:如果你覺得孩子將來能成為一個社會精英,你願意不願意把他培養成一個社會精英?家長肯定說願意。

假如再問,社會精英等不等於幸福呢?家長就會說等於不對,不等於又不對。

這時候跳出來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生是好的?

一問家長,都回答不出來。好像是這樣,好像又不是那樣,就講不清。

這個東西就是家庭教育要做的東西,夯實了這個基礎,家長的教育理念正確了。

所以我一直說在家庭教育裡,有幾個因素一定要考慮,這些因素在學校很難落實,但是它對於一個人過得好不好很重要,家長要是有這些意識的。

孩子的身心健康

比如說一個人身體是健康的,要是一個孩子是慢性病,私人生活怎麼會過得好,心理健康上最低也要是可以適應環境的,總之身心是要健康的。

家長有這種價值觀,才會在育兒過程中給到孩子,沒有是不可能給到的。

孩子的收入和幸福程度

比如一個家長的理念是,一個人收入不能低於社會平均水平,如果低於社會平均水平,這個人一定是不幸福的,因為太窮了,日子是不可能好過的。

但是如果一個孩子將來的收入達到了社會平均水平,也幹了自己非常願意幹的事情,這個人就一定可以得到內心的快樂嗎?很多家長很難回答這問題。

比如我問一位家長:隔壁的鄰居的女兒是外資企業的,你的女兒是小學老師,你的女兒非常願意做小學老師,那個外資企業的比你家女兒多了雙倍工資,你是不是認為他的媽媽是成功的?

如果這個家長真的回答是:他媽媽比我成功。那麼這位家長一定會貫徹在她的教育過程當中,女兒就是有錢也不會快樂。這就是家長他自己的一種價值觀。

孩子對美的感知和鑑賞

還有你培育出來的人,他將來是什麼樣?是不是那種能為自然美、藝術美而感動的人?現在的家庭教育很忽視。

要知道自然美景是為人塑造的,因為動物是不會享受的,作為人類能夠在自然美景裡面流連忘返,這才是享受到作為一個人應該享受的東西,但這方面一般家庭不會去想到培養。

其實今天很多孩子厭學,我覺得概括起來就是因為很多父母沒有告訴孩子:為什麼去學習,你該學什麼。

這兩方面可能是現在孩子厭學的一個重要原因。

家長首先要通過學習去端正,明白自己的教育方向是什麼。家庭文化背後實際上就是一個價值取向的問題,值得家長去思考。


孩子沒有學習動力?父母是不是有這些家庭教育?

三、家庭文化的營造和建設

不可操之過急,家長的心態最重要

在具體處理孩子厭學的操作上,首先家長一定要克服焦慮,因為很多媽媽經常是不停在說考試。

比如月考考完了,接下來就說期中考試,期中考試考完又說下個月考、說期末考試……張口閉口不停在說考試,這實際上就是製造一種焦慮的氣氛,這是很感染孩子的,不應該這樣做。

家長就是個大老虎,孩子是一個小白兔,就是她在做一個監工:

她就這樣看著孩子做功課,然後不停地在旁邊指手畫腳,小孩子好不容易寫出一個字,她說難看要擦掉。

過一會兒小孩子東摸摸西摸摸,媽媽就說,快點做做好了再玩,做數學更慘了,這道題錯了重做;小孩子擦掉,又錯了,來媽媽給你講……這個小孩肯定不要聽了,再做出來又是錯的,這下子媽媽火上去了,“你上課到底有沒有聽?!”

或者媽媽在那裡打遊戲機,孩子想你怎麼在這玩,心裡不平衡;爸爸就跳起來,罵孩子。孩子在這種狀態下學習,整個一個被騷擾的對象。

有的孩子變成了競爭專業戶,他那個競爭量比他作業量還要大,有的時候上一些音樂課、美術課就是到教室裡去競爭,這個孩子每天在搞前面的那些東西,後面叫他怎麼學?所以很快就會厭學。


孩子沒有學習動力?父母是不是有這些家庭教育?

四、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學習

初中以後孩子厭學,是因為孩子開始有思考,他想知道自己做這些是為什麼,我為什麼要學習,但這個問題通常家長給他的解答都是孩子們不接受的。

所以這個階段的厭學就變成根源性的厭學。

我們在這方面的教育有很大的缺失,我們給孩子的解答基本都是錯的。

一次有個學校把我叫去,一個教室裡都是初一的孩子,還有一個教室是他們的家長。

我先進學生的教室問初一的孩子:同學們,問你們個問題,你們為什麼要學習?

有學生回答,為我老媽。我說:那不為老媽還為什麼?

又有學生回答,因為九年義務教育不完成教育局要找他。

我來到隔壁家長的教室,說:我剛從你們孩子的教室裡出來。在座的家長,我剛才的問題你們怎麼回答他?

我讓一個學生的爸爸說,學生的爸爸回答:我會跟他說你要好好學習,因為現在社會競爭很激烈,你要參與競爭就一定要努力好好學習。因為好好學習才能有好的文憑,有好文憑才會有好工作,才會有好日子過。

我說如果你的孩子問你,什麼叫好日子?如果這個爸爸說好日子就是有房有車,那孩子會說我現在都有了。我說為房子和車子讀書是你們這一代,不是他們這一代。

所以我們對中學生的教育,實際上涉及到這幾個問題:

第一個是為什麼要學習

我一般是跟孩子們說這樣說沒有意義。地球上生活著動物和人,動物過的日子是原始的,動物過一千年還是動物,人呢?人過的日子是創造性的。因為人會學習,學習是人的生活內容。

第二個是學了有什麼用

課堂學習的用處不能直接看出來,但學習會不停訓練你的思維,你的思維水平被訓練地越來越高。

第三個是學習太苦了,學不好

我會和孩子說,苦不苦其實是一種感覺,是情感體驗,苦不苦這東西,情感體驗是隨個體而不同的。

人活著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有收穫,而沒有地方比課堂學習更能體現收穫。從1+1=2,每一步都是你自己走的,現在回頭一看,誰都不能替代你,這就是精彩,這就是快樂。

有的孩子會說,我鄰居我親戚,還有報紙上誰誰誰,只有小學文化程度,人家現在是億萬富翁。

但是孩子,誰告訴你讀書多等於賺錢多?讀書等於什麼呢?人生有兩部分享受,一部分是物質享受,這部分享受其實動物也可以有的。

還有一部分享受,是人特有而動物沒有的,就是精神的享受。這部分享受是看不見的,是更深更大更廣的內心愉悅的來源。

而這種享受和教育和文化相關,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和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在精神享受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孩子好好學習有什麼用,就是享受我們作為一個人的快樂。

一直以來,我們只是敦促孩子要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但很多孩子卻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學習,也體驗不到學習的樂趣,自然也就很難喜歡上學習,其實說到底,這主要是因為我們沒有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動機。

瞭解孩子目前的學習成就動機水平如何,更有利於我們幫助孩子建立學習動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