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中原地域遼闊,從東到西,從南到北,變化多樣的自然地理環境,讓生活在這裡的人,享受著截然不同的豐富美食。河南信陽,有著“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稱,由於地處豫南,豐富的水資源、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獨特的生態環境和氣候。

河南衛視大型紀錄片《老家的味道》,將鏡頭對準老少咸宜的美食文化,以小見大,講述豫人豫事,記錄時代發展新面貌,展現美食背後的百味人生。

信陽光山·司馬光家宴

一桌司馬光家宴,它如同一個紐帶,牽連著光山人,對生活,對家鄉,對食物的依戀和期待。

光山,更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司馬光的出生地,也是流傳至今的“司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發生地,其實司馬光還是一位美食家,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司馬光家宴的那些美食故事。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據說司馬光家宴共有24道菜餚,含四涼、十六熱、四個麵點。它們全部統一食材、統一工藝流程、統一製作標準,它們原汁原味、鮮香醇爽,具有濃郁的光山特色。司馬光家宴菜譜的精選和確定,體現了光山智慧之鄉集體智慧結晶。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光山本地食材豐富,餐桌上的菜餚常常是花樣百出。

甲魚下滷罐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甲魚下滷罐的傳統做法,是將甲魚斬塊,猛火爆炒,然後小火慢燉。生薑除腥、青蔥增鮮,辣椒提味、八角增香。這是楊雲勝從粵菜清蒸鱸魚中,獲取的靈感。也是他改良創新後最受食客歡迎的一道菜。將四種調料,按一定的配比,放入甲魚腹中,棉線固定。滷藥,是這道菜能否成功的關鍵,這也是楊雲勝秘而不宣的絕招。三十餘種香料,想要獲得最佳的口感,配比需要分毫不差。文火慢燉三個小時,直至香味滲入甲魚的每一個細胞。此時,甲魚的鮮美,香料的醇厚,就可以恰如其分地結合在一起。其味道之美,不可言喻。

鱔魚燉臘肉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鱔魚燉臘肉,臘肉切片,煸炒出豐富的油脂。旺火猛炒,使鱔魚表面迅速脫水,成熟之餘,也帶來焦香的風味和脆爽的口感。衝入高湯,大火燒開,小火慢燉,直至湯色由乳白變為金黃。

泥鰍拱大蒜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泥鰍拱大蒜,醇厚味濃,微辣不麻,鹹香滑爽。是光山人記憶中的老味道。煎,介於炸和炒之間的烹飪方法,在油脂迅速升溫中,能夠保持泥鰍鮮味和外形不受破壞,蒜頭,辣椒,八角,熱油爆香,加入高湯,煮沸燜燉,最後大火燒汁。裝盤上菜。

信陽商城·筒鮮魚

◆新鮮竹筒藏著魚,清香可口好美味,人們用勤勞和智慧改善著自己的生活。

陽曆三月初,山裡的油菜花雖已盛開,但寒冷還未完全退卻,這是製作筒鮮魚的最佳時節。每年12月到來年3月,商城人都會利用這段時間製作各種臘味,筒鮮魚是當地入冬後的必備傳統美食。竹筒可以更好地儲存容易腐敗變質的新鮮肉類。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竹子必須五年以上的,嫩竹子不行,味道不夠。前些年,村民們因生活需要大量砍伐毛竹。範開霞和丈夫嚴才洲要想找到四五年以上的毛竹,需要在山路上跋涉十多公里,深入原始森林。品質高的毛竹大都隱藏在大山深處的懸崖之上,即使對於熟練的村民,尋找毛竹也是一項危險的勞動。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今天的人們為了方便快捷,都改用陶罐醃製魚肉,傳統的竹筒醃製方式,慢慢被遺忘了。範開霞夫妻倆只能憑藉記憶,慢慢摸索製作的細節,醃製魚肉的容器,終於製作出來了。

把體型較大的花鰱魚去鱗除髒、洗淨切塊,撒鹽,加入蔥姜翻拌均勻,醃製10分鐘。隨著鹽分滲入魚肉中,蛋白質、脂肪被分解,此時的筒鮮魚口感尤為獨特。而鯽魚因體型較小,只需在兩側各劃幾刀,把鹽均勻地塗抹在魚肉上即可。

醃製好之後,把大小不同的兩種魚分別放入竹筒,室外晾曬,接受陽光和空氣的最後塑造。一週之後,迷人的鹹香之味,就會瀰漫整個村莊。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醃製好的魚肉,放久了會發酵變臭,味如臭豆腐。然而在高溫的作用下,肥肉中的脂肪融化成油,把蔥薑辣椒用油爆香,加入醃好的魚塊。輕微的臭味在油脂熱力的作用下,瞬間轉變成一種讓人慾罷不能的香味。

幾分鐘後,加水煮沸。文火慢燉20分鐘,等水蒸氣漸漸散開,廚房裡奇香撲鼻。輕輕剝開魚肉,呈一片一片的蒜瓣狀,一鍋正宗的筒鮮魚,等待人們的享用。

蒸制,是製作筒鮮魚的另一種方式,以木桶為最佳,竹子的清香再次浸潤到魚肉當中時,賦予了筒鮮魚更加特別的風味。時光造就的美味,融入進竹子的清香,挑動著人們的味蕾,對遠道而來的食客而言,這種竹筒醃製出來的老味道,才最為誘人。

信陽·鐵鋪豆腐

◆豆腐無限包容的個性,給擅長烹飪的人們,創造了極大的想象空間,濃濃的豆香味,挑逗著每個人的味蕾。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鐵鋪豆腐由來已久,流傳幾百年的老手藝傳承至今,如今在當地及周邊地區,鐵鋪豆腐的名號早已婦孺皆知。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王家銀師承五代,是鐵鋪鎮遠近聞名的豆腐郎,在這條泥濘不堪的小路上,每天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風雨無阻。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在王家銀的心裡,一塊優質豆腐的製成,不止依靠優質的黃豆原料,更依賴一方水土的特性。位於大別山區的鐵鋪鎮,是江淮水系的分水嶺,具有獨特的弱鹼性水源,富含天然礦物元素。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在傳統的小磨坊裡,王家銀和師傅正在為製作豆腐所需的食材做準備,想要做出口感最佳的豆腐,必須要從源頭把控好食材。主要選擇有機大豆,把這個壞的還有雜質都挑出來,然後保證豆腐的口感和色澤。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豆腐的製作過程極其繁瑣,每一個步驟都需要精細的操作,將挑選好的黃豆泡發14個小時,浸泡的過程有利於黃豆吸收水分而膨脹,以便於提取黃豆中的蛋白質。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然後將瀝盡水分的黃豆進行碾磨,加入山泉水,豆漿的流動意味著黃豆的成功蛻變。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經過層層過濾,豆渣與漿分離,使得豆漿的品質細膩澗滑,營養價值極高。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燒漿,是製作豆腐成與敗的重要步驟之一,需要對火候有著極其精準的把控。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石膏是把豆漿點化為豆腐的關鍵,王家銀對於石膏的運用,和他的師傅如出一轍。在煮沸的豆漿中,黃豆裡的蛋白質和石膏相遇後,迅速發生膠凝作用,讓一粒粒黃豆得到了昇華。這種變化如此巨大,以至於在瞬間就可以覺察到。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王家銀對豆腐的理解同時使人大吃一驚,或許可以說王家銀用豆腐,表達了自己柔軟變通的適應性,這些豆製品在他的手裡,或炒或燉,或煎或炸,巧妙地變成了美味,色澤白淨的豆腐,充滿著濃濃的豆香味,入口滑嫩,口感細膩,挑逗著每個人的味蕾。

信陽固始·固始茶

◆經典名茶,遇上地道美食,呈現出讓人留戀的的老家味道。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固始,仰天窪,位於北亞熱帶向溫帶過渡的季風溼潤區,這裡出產地道的毛尖。山頂終年雲霧繚繞,晝夜溫差大,茶園多在背陰坡,由於受漫射光照的影響,有利於茶葉氨基酸、葉綠素的形成與積累。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形成了天然的綠色寶藏,為茶葉的香濃味厚奠定了品質基礎。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王曉蘭和丈夫陶永是這片茶場的主人,看上去文文弱弱的王曉蘭,已經和茶葉打了幾十年的交道。一分鐘採集40片鮮葉,一斤鮮葉需要彎腰上千次,一個茶農一天辛苦的勞作,也只能採集 2斤鮮葉。

採摘回的新鮮茶葉,需要經過攤晾、殺青、理條、烘製、提香等多道加工工序,在整個製作過程中,王曉蘭都要求做到保鮮、保色、保毫。

製作茶葉的過程雖然辛苦,但對於王曉蘭和陶永來說,茶是工作,是愛好,更是一種需要傳承的工藝。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發展不忘本,傳承能創新。王曉蘭和丈夫陶永在固始縣城的繁華地段建了一座古式茶樓,供客人品茶聊天。為了最大限度地開發茶葉的價值,陶永每天流連於廚房,研究如何能讓茶葉變成客人津津樂道的美食。經過半年的試驗,陶永終於將茶葉完美地融入到了各大經典菜式之中。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品味老家信陽菜,回味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信陽人飲茶,吃米,燉鵝塊,喝鴨湯,烹河鮮……普普通通的食材在勤勞智慧的信陽人的手中變幻成各具特色的美食,這些美味也將伴隨著歲月變遷,成為人們的味覺基因,變成他們心中對故鄉的牽掛。

更多食材故事,歡迎您今晚(9月11日)21:15,鎖定河南衛視,收看《老家的味道》,品味老家信陽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