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那個年代”的年味

年味,即是年俗的味道,約定俗成。過年是傳統,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現在過年越來越無聊,年味越來越淡,但無論習俗和傳統怎樣變遷,年,依然是讓人最眷戀的味道。

今天讓我們回憶一下80後的年味。。。回憶一下兒時過年的味道!

回味“那個年代”的年味

一、準備年貨

備年貨、送年禮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福字、新衣服以及過年期間的食品,顯然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一般在小年之前,都會把家裡的年貨備好。依稀回憶起小時候跟著父母去鎮上值班年貨的情景,在鎮上的集市上,人擠人,那時候還是騎著自行車去趕集,買對聯、糖果、瓜子、蜜棗、鞭炮等等,最重要的是買新衣了,小時候一般一年就買一件衣服,都是跟著父母在大集市上買的,父母帶著我們挨個攤位轉,砍價(幾十塊、幾塊的往下砍),一般最後一套衣服加鞋子買下來不到100塊錢,已經很開心了。

回味“那個年代”的年味

二、過小年祭灶

臘月二十三祭灶。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王爺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在我們那裡,臘月二十三要做發麵火燒,我們那有句諺語叫“二十三,發麵火燒夾糖管”,後面半句記不到了。記得要在晚飯前把“火燒”做好,然後開始祭拜灶王爺,老媽燒香祭拜的同時,等她一聲令下“放鞭炮”,我們就開始忙活了,寓意著伴隨著鞭炮聲送灶王爺上天給天庭報人口、報團員、報平安等。

回味“那個年代”的年味

三、大掃除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子)的習俗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 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撣拂塵垢蛛網。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民間稱做“掃塵日”。

回味“那個年代”的年味

四、貼花花

二十八貼花花。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傳統民俗功能。臘月二十八的下午就開始忙活著貼對聯了,忙的不亦樂乎。小時候貼完對聯了,還要隔三差五出來巡視一下,就怕被那些比你還小的熊孩子把你家對聯撕掉了,不知道你有麼有幹過這種缺德事。

回味“那個年代”的年味

五、煮肉,蒸饅頭

煮肉,蒸饅頭我已記不清具體是哪一天了,可能諺語裡沒有固定的日子,我印象中也就二十八九吧。煮肉的時候,我們可勤快了,就蹲在灶房的灶臺前燒火,就為了等肉煮熟的時候啃骨頭,撕一大塊肉來過過癮,小時候基本上只要過年才吃肉,那肉吃著是真香啊;蒸饅頭,蒸包子,讓我想起剛出鍋的熱氣騰騰的饅頭和包子了,賊好吃,一次能吃三四個包子,蒸的棗花饅頭,你有沒有總是悄悄的把饅頭上面的棗給偷吃了呢?

回味“那個年代”的年味


回味“那個年代”的年味

六、熬夜(除夕守歲)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準備一些瓜子、糖果之類的,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小時候精神特別好,前半夜的春晚節目小孩子們都不太喜歡,都等著過了十二點看我們的偶像明星唱歌,但父母一般都會讓我們十二點前睡覺埋怨父母,說:“不是要守歲熬夜的嗎,為啥讓我們這麼早睡覺”,現在三十多了,除夕夜一般都十一點左右就乖乖的睡覺了,再也不用父母來督促我們了!

回味“那個年代”的年味

七、年味穿新衣

正月初一穿新衣,穿新衣,不僅寓意著新的開始,也蘊含著求吉避兇的美好心願,除夕睡覺時我們會把新衣服放在自己的床頭,初一早上六點左右就起來了,首先等著父母燒香拜神時的指令“放鞭炮”,我們就會在庭院前燃放已經準備好煙花爆竹,寓意是震懾山妖鬼怪。然後老爸會發一塊錢壓歲錢,開心的不得了。

回味“那個年代”的年味

八、收壓歲錢

壓歲錢,春節習俗之一,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早上忙活完之後,等著母親把煮好的餃子盛到碗裡,我們就會趕緊端著餃子去給爺爺奶奶拜年,會掙5塊錢壓歲錢,開心的不得了,然後等到吃了早飯就會跑到商店買一掛100響的鞭,拆成一個一個的放在口袋裡,一會放一個,也會去嚇唬小女孩,哈哈。也會花幾塊錢去買一把玩具槍。一年就能收到三四十塊的壓歲錢,基本上都要不情願的上交給父母。

回味“那個年代”的年味


回味“那個年代”的年味

觀點

一直以來,從臘月二十三開始,過年的大幕就被徐徐拉開,當日的掃塵和祭灶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此後,殺年豬、掃房子、臘月二十八“蒸饅頭貼花花”等,營造出濃濃的過年氛圍。而除夕之夜,團年飯、守歲等習俗,則將過年推向了高潮,門神、年畫、壓歲錢等,都是人們喜愛的傳統文化活動,並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回味“那個年代”的年味

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也是好戲連臺。正月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這就是拜歲。正月初二還是傳統的姑爺節,開始和爸媽一起走親戚,去外公外婆那裡拜年……走親戚徐徐拉開帷幕。親戚朋友拉拉家常,滿滿的都是年味,充滿了人情味。。。

可以說,春節是最為盛大的全民狂歡節,衍生出一系列系統的、優秀的傳統文化體系。然而,因為不少傳統文化傳承不夠,感覺從2005年往後,尤其是在年輕一代中,春節變為“吃貨節”,認為春節的精髓就是“吃”和“攀比”。而在生活日益富裕的情況下,平常都能吃到美味已經不稀奇了,現在開始流行過年“攀比”,比誰在外掙的錢多,比誰開的車好,比誰吸的煙貴,開始打麻將、鬥地主、鬥牛、三公,並且賭博時一個比一個裝闊,看誰賭的大,就為了自己的虛榮心、自尊心,在村裡炫耀幾天,也許一年打工的辛苦所得,就在春節這幾天揮霍精光,等過完年只能悄悄地黯然離開家鄉,繼續打工,所以春節的年味也就變淡了。因此,要想找回濃濃的年味,就必須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過一個“稀裡糊塗”的年,只有對春節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深入的瞭解和認識、認同,這個年才過得有意義。

回味“那個年代”的年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