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可不是拉肚子這麼簡單!可千萬不能忽視……

腹泻可不是拉肚子这么简单!可千万不能忽视……

生活中,有些人可能會碰到這樣一種尷尬:他們平時的腸胃都還好好的,可一遇到煩心事或緊張焦慮的時候,肚子馬上就收到信號,也跟著“瞎折騰”起來了---腹痛,腹瀉,並且常常是越緊張、越焦慮,這些症狀就越來“湊熱鬧”。

這到底是哪出了問題?該如何治療?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慢性腹瀉。

上線大醫生:陳採益

福建中醫藥大學 國醫堂

腹泻可不是拉肚子这么简单!可千万不能忽视……

什麼是慢性腹瀉?

腹瀉,中醫稱為洩瀉,是指以排便次數增多,糞質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症的病證。

古有將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稱為洩,大便清稀如水而勢急者稱為瀉,現臨床一般統稱為洩瀉。

腹泻可不是拉肚子这么简单!可千万不能忽视……

現代醫學將洩瀉分為急性和慢性。慢性腹瀉是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的腹瀉或間歇期在2-4周內複發性腹瀉,病因較為複雜,病程遷延。

腹瀉病因是什麼?

西醫學中因消化器官功能和器質性病變,如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腸炎、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徵、功能性腹瀉、急性腸炎、炎症性腸病、吸收不良綜合徵,內分泌及代謝障礙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系統性紅斑狼瘡、尿毒症、腫瘤及藥物相關性腸炎等而發生腹瀉。

腹泻可不是拉肚子这么简单!可千万不能忽视……

在西醫學上,疾病可分為功能性和器質性兩種。

器質性,是通過檢查發現組織或器官存在著真實的病變;比如比較常見慢性腹瀉症狀的炎症性腸病,這種腸炎不是我們常說的拉肚子或者吃了不乾淨的食物引起的,而是

特指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是組織或器官“自己”出了問題。

而功能性,則是各種檢測都沒有發現異常,但症狀真實存在。最常見的就是腸易激綜合徵。如本文開頭這種“一緊張焦慮就拉肚子”的情況,多由腸易激綜合徵所致。

中醫對腹瀉的認識

中醫認為,腸為腹瀉(中醫稱洩瀉)的病位之所在,脾為其主病之髒,與肝、腎密切相關。

脾主運化功能失常,則生溼生滯,脾為溼困,不得升清,腸道功能失司,而致洩瀉。肝氣鬱滯日久,肝疏洩功能失常,肝木橫逆,克犯脾土,脾失健運而致洩瀉。若稟賦不足,或後天失調,飢飽失常,勞倦過度及久病正虛等,脾失健運,而致洩瀉。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二者互促互助,共司水液代謝之平衡。腎陽即命門之火,腎陽不升,脾失溫煦, 水溼下注而致洩瀉。脾陽不足,寒從中生,腎失溫養,脾腎陽虛而致洩瀉。

腹泻可不是拉肚子这么简单!可千万不能忽视……

洩瀉常以脾虛溼盛作為基本病理變化,導致腸道功能失司而成。脾虛失健則運化失常, 溼邪內生,脾為溼困,中氣下陷,故當健脾化溼。急性腹瀉多以溼盛為主,重在化溼,佐以分利,其次根據寒熱不同運用清化溼熱和溫化寒溼治法,兼表邪者,可疏解;兼傷食者, 可消導。

慢性腹瀉的常見辨證分型有:脾胃虛弱證、腎陽虛衰證和肝氣乘脾證。慢性腹瀉以脾虛為主,必當健脾,肝氣乘脾而致痛瀉時宜抑肝扶脾,腎陽虛衰時宜溫腎健脾。然當病情複雜,虛實夾雜者,應隨證而論。

腹泻可不是拉肚子这么简单!可千万不能忽视……

故慢性腹瀉的針灸治則為健脾、溫腎、疏肝,取穴以任脈、足陽明經、足太陰脾經及背部俞穴為主。

主穴選:天樞、神闕、上巨虛、三陰交。

脾胃虛弱證配脾俞、足三里。腎陽虛衰證配腎俞、命門。肝氣乘脾證配期門、太沖。

慢性腹瀉自我調理

1.穴位按摩:天樞、足三里、上巨虛、三陰交、太沖等穴;用拇指指腹來回按壓,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每穴按摩1—2分鐘。

腹部按摩:用單手手掌推摩下腹部,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各10圈,至感覺溼熱為宜。

腹泻可不是拉肚子这么简单!可千万不能忽视……

2.艾灸:神闕(肚臍),艾條灸30分鐘,每日一次;

3.藥物穴位貼敷:五倍子適量研成粉末,食醋調成膏狀貼敷肚臍,2-3日更換一次,用於慢性腹瀉。

4.耳穴療法,可用王不留行籽耳穴貼,取:小腸、大腸、胃、脾、肝、交感、神門。每次酌取3-5穴,每日早、中、晚各按壓60餘次。夏季可貼2-3天,冬季可貼3-5天后取下,若貼膠布處癢或耳朵脹痛難忍,隨時取下。

腹泻可不是拉肚子这么简单!可千万不能忽视……腹泻可不是拉肚子这么简单!可千万不能忽视……

5.為避免長期受慢性腹瀉的折磨,瞭解以下幾點日常保健也很重要:

①注意飲食衛生,不吃變質食物,不暴飲暴食,不貪食辛辣、生冷食品,少食多餐;

②少油、少渣、低纖維、高蛋白、高維生素、容易消化的食物;

③生活規律,避免疲勞、受涼,尤其注意腹部保暖;

④適當開展活動鍛鍊,增強自身體質,經常進行一些腹部的保健按摩;

⑤勞逸結合,心情舒暢,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

⑥選擇一些健脾止瀉的食物,如山藥、苡仁、大棗、扁豆、大蒜、食醋等;

⑦少吃容易引起腹瀉的食物,如:蜂蜜、香蕉、芝麻、麻油、花生仁等。

吃什麼,聽胃腸的

在醫院,幾乎每個功能性胃腸病患者都會問醫生,平時什麼東西該吃,什麼東西少吃。這個答案其實是因人而異的。

最簡單的辦法:“你們應該問自己,哪些東西吃了感覺肚子不舒服就少吃,一切聽胃腸的。

改變生活方式,儘量少暴飲暴食,抽出時間運動,讓生活變得從容一些,這是所有專家都會反覆提倡的比藥物更重要的“治療”,也是唯一可能終結胃腸“鬧騰”的方法。

今日大醫生

腹泻可不是拉肚子这么简单!可千万不能忽视……

陳採益

陳採益,副教授。福建省針灸學會科普分會委員,2017“福建省高校傑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計劃”人選,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各1項,教育廳課題2項,曾獲2014年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二等獎,校優秀青年教師等獎勵。

擅長運用針灸治療: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腸病、便秘、腸易激綜合徵等胃腸病及面癱、失眠、耳鳴、鼻炎、痛經等慢性病症,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膝骨關節炎、三叉神經痛、偏頭痛等疼痛性病症,針灸/埋線減肥等。

福建中醫藥大學國醫堂坐診時間:週一下午、週三下午、週六下午。

更多熱文

--------------------

·1036動新聞·

新聞一手掌握 大勢瞭然於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