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稀≠腹瀉!出現這5種情況,馬上去醫院

應對寶寶腹瀉是帶娃的必經之路,寶寶拉稀好幾天,甚至到了補鹽液的地步,只能乾著急?

拉稀≠腹瀉!出現這5種情況,馬上去醫院

腹瀉最怕誤判

腹瀉一般由多種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但腹瀉不只是便便稀!

看性狀:便便突然變得又稀又軟。

看頻率:便便次數比平時多2~3倍。

只有①+②同時出現,才可以說寶寶腹瀉了!

寶寶便便稀軟,但次數未增多,不是腹瀉;次數增多,但便便性狀沒有稀軟,也不是腹瀉!

腹瀉在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中高發,一歲以內的寶寶多見。

原因不同,便便性狀、次數不同

拉稀≠腹瀉!出現這5種情況,馬上去醫院

1.稀糊狀、綠色稀便

每天大便次數不等,可含有較多不消化的奶塊或食物殘渣,一般無黏液,表示消化不良。

2.水樣便、蛋花湯樣大便

多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輪狀病毒),蛋花湯樣,每次量多,每天5~10次,甚至10次以上。

3.黏液或膿血便

多見於夏季,多由細菌感染引起,應及早就診,化驗大便。

4.大便味酸臭,泡沫狀便

飲食中澱粉或糖過多,多糖消化不良(乳糖不耐受等)所致。

5.油狀大便

大便淡黃色、量多、油光發亮,表示食物中脂肪過多。

6.大便有灰白色皂塊

表示有脂肪消化不良。

腹瀉次數多、量大,伴有精神萎靡、皮膚乾燥、眼窩凹陷、小便量少等脫水症狀,口服補液鹽後脫水症狀沒有改善。

伴有劇烈嘔吐,寶寶拒絕口服補液鹽。

小於3個月的寶寶大便次數多,或大便量大,容易很快就脫水。

大便呈黏液膿血便。

腹瀉後伴有高熱、抽搐、臉色蒼白、陣發性哭吵等症狀的寶寶。

拉稀≠腹瀉!出現這5種情況,馬上去醫院

① 從腹瀉開始,寶寶就需要口服足夠液體以預防脫水。

母乳餵養的嬰兒應繼續母乳餵養,並增加餵養的頻率及延長單次餵養時間。

混合餵養的嬰兒,可在母乳餵養的基礎上給予低滲口服補液鹽水或其他清潔飲用水。

人工餵養嬰兒,可選擇低滲補液鹽或食物基礎的液體,如湯汁、米湯或清潔飲用水。

② 建議在每次稀便後給予補充一定量的液體。

2歲以下寶寶給予50~100ml,2歲以上寶寶100~200ml,少量多次喂,直到腹瀉停止。

寶寶嘔吐後,暫停10分鐘後再喂,且喂得慢些。

③ 輕中度脫水,需要採用低滲補液鹽。

輕度脫水50ml/kg,中度脫水80~100ml/kg,需要在4~6小時內完成,並重新評估。

國內市場目前只有2款成人和嬰幼兒共用的口服補鹽液:口服補鹽液Ⅱ和口服補鹽液Ⅲ。

口服補鹽液Ⅲ可以按照說明指示使用,口服補鹽液Ⅱ給兒童使用時常規需要稀釋1.5倍。

鋅可以緩解5歲以下寶寶腹瀉並縮短病程。

腹瀉時,0~6個月寶寶每天10毫克鋅;6個月以上寶寶每天20毫克鋅,可以補充10~14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