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除了骨密度檢查,爲什麼還要做X光和血液檢查?

李冞嶸


骨質疏鬆症在我國第一界骨質疏鬆診斷標準研討會上明確定義為: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是以骨量減少,骨小梁變細、斷裂、數量減少,骨皮質多孔,變薄為特徵,以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險性增加的一種全身性疾病。


由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關於骨質疏鬆症的診斷需要3個方面的評估和檢查來診斷。

右上角關注“骨科姚大夫” 與醫生交朋友,成為自己的保健醫生!

檢查項目:

第一個方面,骨量減少,其實就是以骨密度的檢查來判斷的。骨密度是診斷和預測骨質疏鬆症病人的骨折風險性,評估藥物治療效果的最佳定量指標。

第二個方面,骨小梁變細、斷裂、數量減少,骨皮質多孔,變薄其實是需要x光檢查作為判斷依據的。通過x線檢查,可以觀察骨皮質的厚薄及骨小梁的形態改變,進而完成對骨質疏鬆病人的診斷與評估,但x線檢查不能像骨密度檢查那樣定量的判斷骨質疏鬆情況。可以說x線檢查是一種簡單易行的定性檢查方法。


第三個方面,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險性增加是通過對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素的瞭解和評估來判斷骨質疏鬆症的。

順便提一下,骨折疏鬆症的血液檢查主要有血尿常規、肝功、腎功、鈣、磷、鹼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甲狀旁腺激素等。血液檢查有助於骨丟失速率及老年婦女骨折風險的評價病情進展和治療措施的選擇與評估。

總結:

由此可見,骨質疏鬆症的診斷依靠詳細的病史,體格檢查和生化檢查及影像檢查等多方面的檢查才能確立診斷的,而不是隻憑某一點就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這就是骨質疏鬆除了骨密度檢查,還要做x光和血液檢查的原因。


骨科姚大夫


骨密度(BMD)

它是反映骨質量的一個重要標誌,反映骨質疏鬆的嚴重程度,預測骨折危險性的重要依據。他的骨質與同性別同種族健康年青人骨峰值比較,不低於1個標準差時,我們認為他的骨密度正常,這時T值≥-1.0;當T值在-1~-2.5個標準差之間時為骨量減少;當T值≤-2.5個標準差時,就可以診斷骨質疏鬆;當T值≤-2.5個標準差並且伴有一處或多處脆性骨折時,就診斷為嚴重骨質疏鬆。可見骨密度可以反映患者的骨質強度。

但是骨質的強度不單純是骨質的密度,還有骨的質量,就是指骨內的膠原情況,這就如同我們說得幹樹枝和溼樹枝的道理一樣,同樣的重量,但是幹樹枝就容易折斷,而溼樹枝就不易折斷;如何評價這一部分內容呢,醫生根據患者的年齡、骨密度及相關的因素有一套預測的公式,最終能夠預測出您摔倒後骨折發生的幾率;

X線檢查

X線檢查可以很好的顯示由於骨質疏鬆原因導致的骨折,它雖然不能顯示早期的骨質疏鬆,但是當骨量丟失超過30%時,X線就可以很好的顯示骨質流失情況,換句話說,如果X線顯示骨質流失嚴重時,患者骨質疏鬆情況就已經很嚴重了。

各種血液檢查

各種血液檢查是骨密度的輔助檢查手段,評測血漿或尿中反映骨代謝水平的標誌物,如血骨鈣素、骨鹼性磷酸酶,尿羥脯氨酸/肌酐、尿吡啶酚,此外還有反映鈣水平的1,25(OH)2 D3活性及血清鈣和遊離鈣等指標。


醫數


骨質疏鬆是骨骼系統衰退的一種病理變現,它的形成有多種原因。

如果是因為女性絕經後身體失去性激素作用而產生的骨質疏鬆,是絕經後骨質疏鬆。

如果是隨著年齡增加,骨骼漸漸衰老,新骨細胞的修復生成趕不上衰老骨細胞的凋亡損耗,形成的骨質疏鬆就是老年性骨質疏鬆。

這兩種都屬於原發性骨質疏鬆的範疇,也就是沒其他啥特別的病,就是老了,骨頭鬆了。對於這兩種骨質疏鬆的病人,補鈣,曬太陽,適量運動,吃抗骨質疏鬆的藥物,就可以起到一定的預防或治療作用。

但是還有一部分人不是上面這兩種原因。他們發生骨質疏鬆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先得了其他的病,比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比如慢性腎病,比如骨癌,比如骨礦化不全症,等等等等。這些因為其他疾病影響了骨科代謝狀態而產生的骨質疏鬆叫做繼發性骨質疏鬆。這個時候單純去補鈣等治療是沒用的,因為這並沒有去除他們的病根。而很多得這些病的病人最開始來醫院看就是因為腰背痛等骨質疏鬆的症狀,醫生通過給他們查骨密度發現,哦,你有骨質疏鬆啊。但是你這個骨質疏鬆到底是原發性的還是繼發性的?骨密度只能告訴我們你有沒有骨松,不能告訴我們你骨松的原因。這個時候就要去通過查血,主要是查骨代謝標誌物那幾項來查找下骨質疏鬆的病因,以防漏掉其他疾病。

至於查X線片,我想如果是拍的胸腰椎的片子,應該是為了看看有沒有骨質疏鬆性的椎體壓縮骨折。 除此之外,以拍片子來診斷骨質疏鬆意義不大。

要知道再早十年,絕大多數骨科醫生根本不知道有這些骨代謝標誌物,也很難根據骨質疏鬆的病人查血來排查其他疾病。 那個時候只要骨密度檢查陽性就按照骨質疏鬆治,有多少繼發性骨質疏鬆的病人就這樣錯過了確診和及早治療的良機。

現代骨科隨著骨內科學的發展,越來越重視骨代謝的檢查和普及,很多地級市的骨科醫生也有了這方面的意識,這是患者之福。

我自己有個病例在這分享下

在我剛工作初期,有個老爺子在一年內在我們醫療組上住了三次院,都是因為腰背痛,走不了站不了,一次比一次重。看片子和核磁共振,胸腰椎椎體變形的一塌糊塗,骨質疏鬆極其嚴重。我們就按照重度骨質疏鬆給他治療,補鈣,補維生素D,用抗骨質疏鬆的藥物等等。但是一次,兩次,三次,不但沒好轉,還不斷加重。

第三次來住院的時候我想前兩次應該肯定是診斷出了問題,不然不會治療上去了不輕反重。

於是查了大量資料,重新研究三次住院的各項檢查單,又給新開了骨代謝的血液檢查,並且把老爺子平時吃的藥物的說明書逐個仔細閱讀。

最後發現是因為老爺子常年吃一種治療乙肝的藥物,阿德韋福酯片導致了骨礦化不全。停藥,換藥,補磷後,三個月老爺子重新恢復自理,半年後專程自己無拐走來醫院找我道謝。

而前兩次的失察就是因為單純只檢查骨密度,沒有骨代謝骨內科相關的診療意識造成的。

所以,現在在臨床上,雖然不是每個病人都常規把骨密度和骨代謝指標都查,但是如果是重度的骨質疏鬆或者在不該有骨質疏鬆的年齡出現骨松,查血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骨科醫生王楊雨凡


不是很懂,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儘量聽醫生的吧。不放心找個口碑好的醫生,你問,醫生通常會告訴你緣由的。血液應該是看你缺啥不?找出骨質疏鬆的原因。x光應該是看出現了什麼情況,是否要補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