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死民族英雄于謙的四個奸臣是誰?他們最後的下場又是什麼?

十點書屋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朝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謙就此隕落。害死於謙的四個奸臣也是擁立英宗的四個人分別是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貞、司設監太監曹吉祥、左都御史楊善。

先說石亨,本來是正統朝名將,多次擊敗瓦剌,土木堡之變後,也先大舉進攻大同,石亨和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等大戰於陽和口,宋、朱二人陣亡,他單騎一人跑回,降官募兵,立功贖罪。回朝之後,經于謙舉薦掌管五軍大營,晉升為右都督,北京保衛戰時,把守最為重要的德勝門,與也先軍激戰。他先埋伏兵卒,誘其深入,殺之甚多。瓦剌攻不下,又猛攻西直門,圍住守將孫鏜,石享奉命解救、激戰五日後,也先敗逃,石亨因功而封侯。後參加英宗奪門之變,成功之後,居功自傲,驕橫跋扈,英宗朱祁鎮不能忍受,罷其職,得罪瘐死獄中,盡誅其黨羽。後又以家屬不軌,下詔獄,坐謀叛律斬,沒其家資。

徐有貞,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侍講,土木堡之變爆發後曾建議南遷,遭到朝野內外的一致譴責。景泰年間擔任僉都御史,到山東治理黃河水患,因功升任副都御史。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病重,徐有貞與石亨、曹吉祥等人策劃發動奪門之變,擁戴明英宗復辟,被拜為華蓋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封武功伯。他讒殺于謙、王文,又與石亨、曹吉祥爭權,結果被構陷罪名,貶為廣東參政,後又流徙雲南金齒衛。石亨敗亡後被放歸。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徐有貞鬱鬱而終,時年六十六歲。

曹吉祥,隸屬於王振門下,參與出征兀良哈。1452年,參與分管京營,累官至司設監太監。後來又與大將石亨等密謀,率兵迎明英宗復辟。天順初年,奉命總督三大營。1461年,曹吉祥的嗣子曹欽舉兵叛亂,曹吉祥被英宗設計逮捕,事後被磔刑處死。

楊善,因參預謀劃英宗復位,封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封興濟伯,賜世券,掌左軍都督府事,兼禮部尚書,尋改守正文臣。天順二年(1458年)卒,終年七十五,贈興濟侯,諡號忠敏。


楓葉0829


如果說王振是“明代”最大的罪人,那麼這四人的“罪惡”絕不下於王振。

史上最沒有意義的政變——奪門

《明史》對“奪門之變”是這樣評論的:明代皇位之爭,而甚無意義者,奪門是也。

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六,文官徐有貞、武將石亨和宦官曹吉祥合謀發動政變,迎出被囚禁於南宮的太上皇朱祁鎮。

第二日,朱祁鎮再次登基成為皇帝,徐有貞等人因立下“從龍之功”(即幫助某人成為天子的功勞)而得到極高的封賞。

封賞之後還有對前任帝王及朝臣的清算。

復位當天,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等官員被捕。後於謙被以謀逆的罪名處以“斬絕”;王文等官員也都被論罪抄家。

二月初一,廢重病臥床的景泰帝朱祁鈺仍為郕王(在監國前就是郕王),二月十九日,朱祁鈺暴薨。

在這次政變中,即使是重新奪取皇位的朱祁鎮都不算最大受益人,獲利最大的還是一手製造“奪門之變”的四個主謀。

(一)、“雖才不端”的徐有貞

永樂年間,“成祖”(朱棣)曾問百官於解縉(時任內閣首輔),當時解縉對禮部郎中李至剛給出的評語就是“誕而附勢、雖才不端”。意思就是說他這個人趨炎附勢,雖有才華但人品不好。這個評語我認為同樣適用於徐有貞,徐有貞是有才幹的,但其品行確實差強人意。

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兵敗被俘,明軍二十萬精銳全軍覆沒。而大軍的覆滅意味著北方防務的空虛,蒙古鐵騎可以在大明的北疆肆意馳騁,甚至直插大明心臟——北京!北京城危在旦夕。

兵敗的消息傳至京城後,朝野震動!關於如何應對接下來可能面臨的危機,朝中大臣分為了三派:

  1. 主戰派:主戰派的意見很明確,那就是不惜一切也要和瓦剌戰鬥到底。其中主要人物以于謙為代表。
  2. 主和派:
    主和派的意見就是既然“上皇(明英宗)被虜”,明軍精銳力量“三大營”也都葬送在土木堡,不如遣使向瓦剌求和,先穩住瓦剌,使皇帝平安歸來後再求對策。
  3. 主“南遷”派:主“南遷”派也就是主“逃”派,這幫人的看法就是不如遷回南京(南京曾是明朝首都),避免北宋“靖康之恥”(靖康之變發生後,山河淪陷,宋徽、欽二宗及大多皇室被金人俘虜,受盡屈辱)的發生。其中主要人物以徐珵為代表。

這時的徐珵還沒有改名徐有貞。宣德八年,徐珵考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入翰林院學習。徐珵是一位全才,對天文、地理、水利,甚至陰陽術數之道都有些研究。

“土木之變”發生前,徐珵就準確推算出這次出征必敗;所以在“土木之變”後,徐珵再次夜觀天象,得出南遷的結論。經過前一次推算的成功,徐珵此時可謂意得志滿,他在朝會上大聲的提出自己的意見:“如不南遷,必將國破家亡(

驗之星象,稽之歷數,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

就在這時,兵部侍郎于謙突然發聲打斷了他:“言南遷者,可斬也!”

于謙的主戰思想得到了禮部尚書胡濙、戶部尚書陳循等重臣贊同。在孫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鈺被群臣擁立為皇帝,于謙升任兵部尚書,擔當保衛北京的總指揮。主戰的路線就這樣定了下來,而曾提議南遷的徐珵也就成為貪生怕死的笑柄。

徐珵這個人熱衷於功名利祿,但現在什麼都沒了,因曾提議南遷,他受到百官譏諷,皇帝也始終都不肯批准他的升職報告。徐珵將這一切都歸罪給於謙,認為是于謙導致他落入今天的地步。在陳循的建議下,他改名徐有貞,默默等待復出和報仇的機會。

復出的機會來的很快。當時黃河沙灣河段決口已達七年之久,朝廷前後派去多位官員都無法完全平息水患。前文中提過,徐珵這個人是個全才,對治水之道也頗為精通,且他已經改名徐有貞,皇帝(景泰帝)不知他便是當日的徐珵,於是在群臣的推薦下,徐有貞前往黃河治理水患。平息水患後,景泰帝親自召見他,並封為左副都御史。

(二)、“有勇無德,利慾薰心”的石亨

石亨確實是正統時期的傑出將領,他長期鎮守邊疆,多次擊敗瓦剌軍隊,還向朝廷上書,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見:比如屯田解決邊糧、如何選取優秀軍伍人才等。

“保衛北京”時,經于謙推薦,石亨奉命掌管五軍大營,並與于謙攜手奮戰,打退了也先(瓦剌太師)軍隊,成功保衛了京師安寧。北京保衛戰結束後,石亨得到重用。

石亨其實與于謙沒有仇怨,兩人還是在“京師一戰”中共同鎮守德勝門的戰友,但石亨這個人貪財好利,德行不端。北京一役後,石亨因功而封侯,世襲罔替”。于謙雖然得到皇帝極高的信任和賞賜,官居“少保”,但卻沒有實際的爵位(明代只有軍功才能封爵)。

石亨對此心中有愧,他並不認為自己的功勞高過於謙,為了籠絡于謙,石亨特意向皇帝奏請封于謙的兒子于冕為官,結果被于謙義正言辭拒絕。

(謙言:“國家多事,臣子義不得顧私恩。且亨位大將,不聞舉一幽隱,拔一行伍微賤,以裨軍國,而獨薦臣子,於公議得乎?臣于軍功,力杜僥倖,決不敢以子濫功。”)

石亨一片好心被當做驢肝肺,于謙反而指責石亨。從此,石亨便恨上了于謙。

(三)、“無德無能”的曹吉祥

曹吉祥是王振的門下,和王振屬於一丘之貉。

曹吉祥這個人斂財無度,而且供養門客、暗藏兵甲,早有不臣之心。他曾經甚至問門客馮益:“有沒有宦官子弟做皇帝的例子”。而馮益竟然不知廉恥的說:“你的本家。魏武帝就是”。試問曹吉祥如何能與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相提並論。

曹吉祥和于謙的仇怨也很可笑,完全就是因為于謙為人正直,所以曹吉祥嫉恨他。

(四)、“墮落父兄威名”的張軏

張軏的家族可了不得,張軏出自靖難功勳張家,其父為靖難首功——河間王張玉,其兄為一代名將——英國公張輔。

既然出自這樣的家庭,張軏的才能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張軏曾隨宣宗征討作亂的漢王朱高煦;隨成國公朱勇出塞至氈帽山;還以副帥身份討伐麓川土司思任發。最後累功升任右都督,掌管京營。

張軏是有功勞的,但與其父兄相比還是不值一提。其父張玉自不用說,靖難元勳,拼死保護朱棣而亡;其兄張輔亦是,征戰沙場數十年,打下整個安南(越南),其威名使安南人敬之如鬼神。

到了張軏這一代,憑藉父兄的威名,才得到朝廷的重用。但他實在是“德不配位”,後被于謙彈劾,因此嫉恨于謙。

奪門之變的過程

介紹完這四個無德之人後,我再簡述一下“奪門之變”的過程。

景泰八年(1457)正月,明景帝朱祁鈺病重,他召開信任的功臣石亨,命他代替自己行祭祀儀式。石亨見朱祁鈺重病纏身,似乎命不久矣的樣子後便動了別的心思。

關於這裡,我還要插一件事情:“當時京中已有流言,說大學士王文在力勸朱祁鈺立襄王朱瞻墡的長子為皇儲。”如果王文勸說成功,那他必然是定鼎之臣,從龍首功。而這份功勞是如何都輪不到石亨這種武將的身上的。

於是石亨決心將太上皇朱祁鎮請出來復位。他心知憑一己之力是無法完成這件大事,於是他找到了曹吉祥、徐有貞、張軏等人商議對策。

這是一個很獨特的組合,這個組合幾乎包含了當時所有能說得上話的勢力,其中有代表內庭的宦官、有代表外廷的文官,還有武人集團和勳戚勢力,雖然他們四個不足以代表這四大勢力,但這個組合確實夠獨特。

正月十六日晚,徐有貞、張軏、石亨等藉口加強守衛而帶兵入宮,他們與早就等候在宮中的曹吉祥會合,一夥人趕到南宮,釋放出軟禁在南宮七年的朱祁鎮。

第二日,在群臣驚愕的目光下,徐有貞宣佈:“太上皇復辟了”!

之後發生的事情正如上文所說,朱祁鎮對參與奪門的功臣進行了大力的封賞,對前任皇帝和大臣也進行了清算,不過在如何處理于謙的問題上,朱祁鎮倒也有過猶豫。

徐有貞等人以“更立東宮,謀迎立襄王子”等罪名將兵部尚書于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並向朱祁鎮請示以謀反的罪名將二人處以極刑。

但朱祁鎮也不算太昏庸,他認為于謙是有功之臣,所以不忍將其殺害。但徐有貞等人清楚,于謙若不死,他們幾人將來也不會好過,於是徐有貞又進言:“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

此話一句頓時令朱祁鎮下定決心。正月二十三日,于謙、王文等大臣被押解至刑場,處以斬刑。

結語

朱祁鎮復辟後,這四人都獲得了想要的權勢。他們四人曾互不相識,因為一個共同的目的——權力,和一個共同的仇人——于謙而走到了一起。趁明景帝病重之機,鑽了皇位更迭的空子,硬生生製造出一場奪門政變。

為什麼說明代最沒有意義的政變就是“奪門”?

當時明景帝已然重病在身,好像命不久矣的樣子,再加上明景帝沒有子嗣,這個皇位在很大幾率上都會回到朱祁鎮這一脈,即使不是由朱祁鎮復位,也會由他的兒子朱見深繼位。

再說即使按照朱祁鈺即位當年與孫太后的約定——由朱祁鈺登基為帝,但得立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雖然朱祁鈺後來因為貪戀權勢,違背了當初的誓言,立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但畢竟朱見濟早亡,朱祁鈺也沒有了子嗣。

所以我認為朱祁鎮是被八年的幽禁生涯(瓦剌一年、南宮七年)關怕了,所以才會聽任徐有貞等人擺佈。

據說在奪門前一日,于謙、王文等大臣已擬好摺子,準備奏請朱祁鈺復立朱見深為太子。可惜摺子晚呈上一日,否則也不會發生後來的清洗事件。

為什麼我說“奪門四功臣”之罪不下於王振?

雖然“土木之變”給明朝造成極大的損失,但在於謙等有為之臣的努力下,在明景帝的英明領導下,國家正在穩步向上發展。但後來發生的“奪門之變”卻又給了大明沉痛一擊,以于謙為首的有為大臣因為一些政客的私心而遭受無端罪名致死。土木之變時朝廷本就損失了一批朝廷大臣,在奪門之變後又損失了一批有為大臣。而徐有貞等人在掌權後的肆意斂財、大力安插親信等行為也使得吏治更加黑暗。這使剛剛有些轉機的明朝廷再度陷入低谷。

當然,這四個奸臣的下場也沒好到哪裡去。

天順二年(1458),負責處斬于謙等大臣的張軏突然去世,時六十六歲;

天順二年,徐有貞與石亨、曹吉祥發生內訌,在石、曹二人的構陷下,被關進詔獄,貶為庶民。徐有貞因陷害於謙而遭百官仇視,始終無法得到起用,最後於成化八年鬱鬱而終,時六十六歲;

天順四年,在擊敗徐有貞後,石亨大肆培植黨羽,干預朝政。最後被以謀反的罪名處以極刑;

天順五年,曹吉祥與嗣子曹欽舉兵叛亂,最後兵敗被處以極刑。

這四人最後還是得到了該有的懲罰。但最可惜的還是于謙,這位曾經力挽狂瀾,保大明再續江山社稷,最後卻因小人作亂而慘死。

最後附上於少保詩一首,讓我們一同緬懷這位扶大廈於將傾的民族英雄: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焚劍煮酒


害死大忠臣、大功臣于謙的奸臣,罪魁是左副都御史兼學士、加兵部尚書徐有貞、忠國公石亨、司禮太監曹吉祥及太平侯張軏等人。

1449年七月,瓦剌(明代對西部蒙古諸部的總稱)入犯,明英宗御駕親征,結果遭遇“土木之變”。瓦剌大軍破明軍、擒明英宗並進逼京城,京師岌岌可危。朝廷聞到噩耗,上下皆六神無主,亂了方寸。受皇太后懿旨監國的郕王朱祁鈺(即後來的明代宗,英宗第)也急得團團轉,完全沒了主意。關鍵時刻,兵部侍郎于謙挺身而出,成了朝廷的主心骨。于謙力排南遷之議,並有條不紊地安排政務,立新君,退瓦剌,穩定了危殆的局勢。郕王即位,尊陷於瓦剌的英宗為太上皇,進于謙為兵部尚書。于謙力挽狂瀾,扶危定傾,拯救了大明王朝,可謂是再造大明的大功臣、大忠臣。可惜功臣、忠臣卻不見容於小人、奸臣,最終冤死於奸人之手,成為千古冤臣。

1450年八月,太上皇被瓦剌開恩放回京師,代宗安排其居住於南宮,軟禁起來。1457年正月十六日夜(一說為十七日),鎮朔大將軍武清侯石亨、右都督張軏、大宦官曹吉祥利用明代宗重病臥床不起之機,矯稱皇太后制,夥同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助明太上皇復辟。太上皇朱祁鎮重新登臨闊別八年的金鑾殿,再次君臨天下,又成英宗了。

幾個政變功臣加官晉爵、志得意滿後,皆將仇恨的目光投向眼中釘于謙,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於是唆使言官彈劾之。英宗認為于謙有功於國,猶豫躊躇而未忍心下狠手,徐有貞蠱惑道:“不殺于謙,此舉(指南宮復辟)為無名。”英宗“意遂決”。二十二日,少保、兵部尚書于謙遇害。

忠臣冤死,那麼陷害忠臣的那幾個奸臣命運又如何呢?

【徐有貞】徐有貞原名徐珵,進士出身,任侍講(官名,侍從皇帝、皇太子講授經義)。“土木之變”時英宗被瓦剌俘獲,朝中聞訊一片混亂,郕王朱祁鈺召集廷臣商議戰守之策。平素喜研究天文星象徐珵大言道:“驗之星象,稽之歷數,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力主遷都避禍,即放棄京師南逃。兵部侍郎于謙當場斥責道:“言南遷者,可斬也。”否決了南遷,給徐珵來個下不來臺。徐珵大為沮喪,不敢再吭聲,還被人轟下朝堂。仇恨的種子,徐珵從此算是種下了。

朱祁鈺即位,十分信賴倚重於謙,任用官員多由於謙決定。徐珵囑託于謙門客遊說,請求任國子祭酒(國子監長官)。于謙還真為徐珵向代宗求官了。然代宗還記恨他提議南遷的事,故而拒絕授其官。徐珵不知于謙已經向聖上舉薦了他,見未能如願,便誤以為是于謙從中作梗,阻擋了自己的官路,故對於謙恨之入骨。因自己徐珵的名字太臭,影響自己的仕途,故更名徐有貞。

徐有貞因奪門之變功著,當即便被英宗命以原官兼學士,入內閣參與機務,加兵部尚書。然好景不長,六月,徐有貞遭石亨排擠下獄,旋釋放;七月再次下獄,旋被罷官流放於金齒。二年後,石亨因罪下獄死,徐有貞得釋,歸還鄉里。但徐有貞為政之心不死,仍希望聖上重新召回朝廷重用,再列朝班。然希望終落空,徐有貞遂死了東山再起的心思,放浪山水間十餘年。1472年死去,年六十六歲。徐有貞雖得牢獄之災,罷官流放,但畢竟老死於家,鬧個善終。徐有貞善繪山水,有《武功集》。

【石亨】石亨因功進封忠國公。說起來,于謙本是石亨的貴人、伯樂,是于謙薦舉石亨入京掌五軍大營,進右都督,封武清伯。瓦剌兵臨京城時,石亨積極協助於謙退敵,立有大功,進封武清侯,並與于謙結下了戰鬥友誼。然石亨恃功驕縱,“輒為謙所裁抑”,石虎由此甚是怨恨剛正無私的于謙,故而蓄意加害之。

南宮復辟大功臣石亨自此恃功驕橫,數興大獄,盡攬大權,預朝政,大有權傾朝野之勢。久之,連英宗都有些忍受不了了。1459年,石亨侄子定遠侯石彪密謀鎮守大同,以與石亨表裡握兵權,內外為援。英宗覺其詐而起疑,遂將石彪下獄,將石亨罷官閒居。次年春,石亨又因侄孫石後等不軌,被下詔獄,坐謀叛律斬,籍沒其家資。一個月後,石亨瘐死(囚犯在監獄中因受刑或飢寒而致病或致死),其下場挺慘。

【曹吉祥】曹吉祥因政變之功遷司禮太監,總督三大營;嗣子(過繼的侄子)曹欽擢都督同知,封昭武伯。曹吉祥得勢後,多養門客,廣結朝臣,權勢與石亨相埒(等同),時稱“曹、石”。石亨出事被治罪,曹吉祥內心極不自安,漸生反心,家藏兵甲,日犒達官,多結死黨,準備謀逆。1461年七月,曹吉祥與嗣子曹欽於京城內謀反,發動兵變,事敗被擒。曹家滅族,曹吉祥被磔(古代分裂肢體的酷刑,即車裂)於市,在鬧市上被五馬分屍了,落得個比石亨更慘的下場。

【張軏】張軏因政變復辟之功進爵太平侯。張軏出身顯赫,其父張玉是明成祖朱棣心腹愛將,“靖難之役”的大功臣。東昌之戰(1400年臘月)時,張玉為救陷於陣中東燕王朱棣而突入敵陣力戰,格殺數十人,身受重傷而歿於陣。朱棣稱帝,追贈張玉榮國公,諡“忠顯”;明仁宗時加封河間王。大哥張輔亦是了得,是位能征慣戰的統帥,率軍征服安南(今越南),因功封英國公,進太師,是朝廷頂級重臣,不幸的是,隨英宗徵瓦剌,於土木之變中遇難,追封定興王。之所以介紹張軏的家世,是說明這位功臣兼烈士之子、弟肯定不會有事,即便有事,也會大事化小的。

張軏為張玉第三子。他恨于謙,是因身為都督的他曾率軍征伐南方起事的苗人失律,為剛正的于謙所彈劾,故而與內侍曹吉祥等皆素恨于謙,“于謙、王文、範廣之死,軏有力焉。”張軏因功進爵後,納賄亂政,其驕橫跋扈程度僅次於石亨,然卻平安無事。1458年,張軏故去,贈裕國公,諡“勇襄”,善終且死後哀榮。

于謙德才兼備,志向高遠,懷報國之志,負經世之才,勇於用事,敢於擔當,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社稷,厥功至偉。雖遭群小陷害而蒙冤屈死,然其忠心義烈,可與日月爭輝,天地共存。誠所謂,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