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漢陽最好吃的豆皮,這兩家二十多年的豆皮老店千萬不可錯過

尋找漢陽最好吃的豆皮,這兩家二十多年的豆皮老店千萬不可錯過

我想你來,但不想你夏天來。

在得知《三聯生活週刊》記者朋友又一次在夏天來到武漢,這是我與片片的第一反應。

去年夏天,山西姑娘吳麗緯、天津小夥蔡小川、外帶前往協和醫院採訪的害羞的徐菁菁姑娘一起來武漢。作為“專業地陪”,我們吃了多家武漢有名的夜宵店,中華路一碗還魂的腰子粉,這裡有位背上紋身、體胖如山的三胖李志偉;斜對面有家藍精靈餃子館,不務正業的這家小店熬得一碗翡翠碧玉般漂亮的綠豆粥,配幾盤銷魂滷菜,溫暖都市夜歸人。

最難忘的是在從來不開分店的精粉世家。那是一個雨夜,我打車從武昌去漢口馬場角,與他們一起吃麻辣牛肉拌麵,配的是綠豆沙。極富娛樂精神的蔡小川給這家麵館極高評價,他帶天津口音的原話是“吃完這碗麵,我可以回北京吹半年了!”徐菁菁可以證明,一年過後,她最想念的就是精粉世家。等我們和這次來漢採訪的丘濂第一次見面,我向她求證,丘濂說,“嗯,小川回去果然吹了半年”……

後來,我們又與湖南衛視《日出之食》馮添一起過早,六點鐘從老武鍋豆皮、阿斌豆皮,一路吃到曽記豆皮大王、元記豆皮,然後中午接著去中南二路言記湛江雞吃沙蟲絲瓜湯。怪不得他長成了一個小胖子,原來是有緣故的嘛!

閒話不說,與主筆丘濂見面後,我們約定第二天就開始豆皮巡禮,我推薦先去漢陽,有三家豆皮名店,他們無一例外仍在使用傳統的蚌殼為工具,而且保持老通城不翻鍋的習慣。

尋找漢陽最好吃的豆皮,這兩家二十多年的豆皮老店千萬不可錯過

第一站,曽記熱乾麵豆皮大王

早上八點鐘,我準時來到漢陽五里墩曽記豆皮大王。沒想到,丘濂與黃宇早已來到,他們在旁邊小攤買了歡喜坨、油條,估摸著想先填下肚子。

曽記豆皮大王創始人是曾志成,其師傅是豆皮大王高金安,與豆皮二王曽延齡、豆皮小王張祥照是同門,後來的豆皮咪咪王周才斌則是張祥照的徒弟。

我們要了一份三鮮豆皮、一份蛋光豆皮、兩碗糊米酒,付款後要領幾枚小圓牌,80年代的氣息。丘濂顧不上吃飯,忙著與曾志成兒子曾華平聊天,店主曾華平說一口濃重的武漢話,丘濂苦笑聽不懂,遲來的Testa武漢的歐陽給他們做“翻譯”。黃宇拍攝後品嚐豆皮,這位宜昌的小夥子對豆皮偏愛有加,連贊好吃。

尋找漢陽最好吃的豆皮,這兩家二十多年的豆皮老店千萬不可錯過

在灶上忙碌的老師傅看年紀已是六旬左右,做起豆皮來卻是手腳麻利。先放油,拿起祖傳蚌殼攤皮、打蛋、燜鍋、鋪糯米、加料、翻鍋,再放一次油,讓豆皮鮮亮有光澤,拿碟子砰砰砰切割,撒一把如天女散花的蔥花,最後裝盛豆皮,可謂一氣呵成,堪稱老當益壯。

曽記的三鮮豆皮,肉丁、筍丁、香菇丁,都是切大顆粒,沒有乾子、榨菜等混淆視聽,這是老通城的傳統做法。可惜的是,香氣上並不夠悠長,皮子也不夠脆。蛋光豆皮,是減去了糯米的,只有肉丁、筍丁與香菇丁,這種蛋光豆皮在武漢已經不多見。

當我們和曾華平聊起豆皮來,曾華平告訴我們,之前的三鮮並不是肉丁筍丁香菇丁,而是葷三鮮,有豬口條、豬肚、豬心,給的是豬油。後來,現代人開始注重養生,豬油比例減少,一般為豬油與色拉油的混合,約為6:4,而三鮮也變成了肉丁、筍丁與香菇丁。

尋找漢陽最好吃的豆皮,這兩家二十多年的豆皮老店千萬不可錯過

對於曾記的傳承,灶上的老師傅告訴我,曾志成原來是高金安的直傳弟子,與老通城開創人曾厚誠出自同村,雖同姓,卻與曾家並無直系親屬關係。曾家的輩分依次是厚、昭、憲。如今,曾厚誠的嫡系子孫們基本上不在武漢了,多半居住在北京。1958年,毛主席來武漢吃豆皮,一共有三個師傅料理豆皮,其中一位就是曾志成(當年毛主席來過兩次,至於是哪一次曾志成幫忙料理,老師傅已經記不清了)。其後,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董必武、李先念等不少領導人先後光顧老通城。

80年代末,隨著總經理張斌大刀闊斧的革新,老通城步入鼎盛,吉慶街店率先在武漢有了穿旗袍的迎賓小姐,四層樓全面營業,增設空中花園,一度有上千人同時就餐的盛景。老通城成為集小吃、鄂蘇粵菜等於一體的綜合性酒樓。同時,它在南昌、深圳、天門、鄂州,市內的堤角等地開設分店,呈現走到哪火到哪的“張斌現象”。

然而,90年代初,健康狀況持續糟糕的張斌因心血管病在深圳華強醫院去世,老通城遭遇重大打擊。據《大武漢》雜誌採訪江岸飲食行辦有關負責人的說法:自張斌去世後,從總店到幾個分店的管理,就出現了人才匱乏的問題,根本管不過來。同時,不少項目投資失敗,導致老通城債務纏身。其後,因時代變遷、人們口味變化、過江隧道修建等緣故,77年的老通城大樓停業謝客。哪怕數年後再次恢復營業,當年的金字招牌再難回到從前。

尋找漢陽最好吃的豆皮,這兩家二十多年的豆皮老店千萬不可錯過

在老通城發生變故前後,1989年,曾志成帶著兩個下崗的兒子一起開起了這家店,享譽武漢三鎮。幾年前,曾志成去世,豆皮水準開始下降。記得與馮添一起過早那次,我吃到了大塊的肥肉丁,沒有清雅之感,要人略有失望。倒是糊米酒不錯,粘稠有度,香甜迷人,喝了一碗,至今猶念。

臨走之時,老闆娘一腳踩著凳子,一腳支著地,用大刀快切筍丁,如《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果然是吉慶街來雙揚的那種女人,有股彪悍氣兒。

尋找漢陽最好吃的豆皮,這兩家二十多年的豆皮老店千萬不可錯過

第二站,元記豆皮

元記豆皮又搬遷了,這是他們開店以來的第七次搬遷,生命力真是頑強。新店人氣並不旺,仍在十升路上,此為我們編輯部牛牛最愛的豆皮老店。

記得16就開始做豆皮的年輕店主李聰說過,他家豆皮最出眾的是“味”,其滷水拌米法和外淋牛肉滷水為一絕,“色”和“香”也不錯。

尋找漢陽最好吃的豆皮,這兩家二十多年的豆皮老店千萬不可錯過

尋找漢陽最好吃的豆皮,這兩家二十多年的豆皮老店千萬不可錯過

我們點了蛋光豆皮、牛肉豆皮與三鮮豆皮三樣。

元記豆皮,用的是雲夢長粒糯米,口感飽滿有彈性,因為事先用滷水拌米,糯米入味,不粘牙,不油膩。在豆皮即將做好之時,再淋一遍滷水,讓整個豆皮更出味。牛肉是精選的牛腱子肉,香菇丁不像有些豆皮店的那樣又油又鹹,反而是微甜,這是他們的獨特之味。

元記的蛋光豆皮是我們最為推崇的,火候到位,表皮光潔,華美如晚霞,關鍵是給的糯米特別少,是豆皮小店重最接近傳統老通城蛋光豆皮做法的。記得湖南衛視馮添在一上午時間品嚐老武鍋豆皮、阿斌豆皮與曽記豆皮後,於元記獨自幹掉了一份蛋光豆皮一碗蛋酒,拍案叫絕。

可能因為成本的緣故,三鮮豆皮還是加了乾子,過夜容易發餿,此為不足。

尋找漢陽最好吃的豆皮,這兩家二十多年的豆皮老店千萬不可錯過

元記豆皮的創始人是魯清梅,在老通城做過多40年,師傅是豆皮二王曾延齡,手藝精湛,被同事們戲稱為“豆皮三王”。1958年4月3日,毛主席來老通城吃豆皮,由曾延齡主理,另6名副助理中就有魯清梅。90年代初,與曾志成一樣,退休的魯清梅也離開了奉獻半生的地方。

元記豆皮有一口魯清梅傳下來的保溫鍋,這口鍋陪了老奶奶許多年,成為元記的“鎮店之寶”。這口鍋內放得就是李聰製作出來的一份份豆皮,方便客人打包帶走。

元記也是武漢少有做外賣的豆皮店。這一方面大概與它多次搬遷有關,需要開拓網上生意,來彌補線下人流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說明元記對新事物的接受度上佳,這是屬於年輕人的時代,甚至連過早都不願出門的時代。豆皮,也要適應這種變化。

圖片:《三聯生活週刊》攝影記者黃宇;舒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