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者言 去一家咖啡館最在意的事情|凡仕

一家小小的咖啡館,什麼才是它的靈魂?

愛好者言 去一家咖啡館最在意的事情|凡仕

我經常會騰出時間去下下館子。

能做到出品、服務以及環境都非常到位的咖啡館那是不存在的吧。

輕鬆、自在,讓我產生交流的慾望,這就是我的需求,能滿足這些的咖啡館,就會多去幾趟。

對於愛喝咖啡的人而言,常常是被其中某一個點打動到,就成了這家店的常客。

凡仕幫大家打聽了一下,他們是怎麼被一家咖啡館俘獲的,開一家咖啡館最需要具備的事物是什麼?

//

需要情懷,更需要專業

@Ada

記憶深刻的咖啡館,一家叫做Lavita,一家叫做陌岸;Lavita是裝修很文藝復古的瑞士風格,牆上掛著油墨壁畫,還有一排書架,裡面放滿了各種風格的書,最重要的是溫馨的小店裡有幾張向陽的桌子,冬天每次去我都要坐在這幾張向陽的桌子邊,曬著太陽暖暖的,再配上一杯咖啡,一本書。顧客如果有要求,還可以自行DIY咖啡; 喜歡陌岸呢,主要是他們家的精品手衝咖啡太出色了,風味保存的非常好,咖啡師還會教給顧客一些手衝的技巧。

總結:1.有精品咖啡,並且能保留著完善的風味;2.裝修大方簡單或者溫馨美觀;3.一定要有一排放慢書的書架,這樣可以讓一些單獨來的顧客,有更完美的咖啡時光;4.要有幾個向陽的窗戶和座位; 5.可以學到一些咖啡技巧並且能買點店裡自用的精品豆和器具。

@沁魚

現在到陌生的城市,首先是圈內朋友推薦,或者公眾號推薦;如果沒有,比較偏向北歐風、工業風;但是裝修不是我的重點,因為偏愛手衝,所以會先看看設備,如果一家店在設備上很齊全,就會是我走進去的一大理由;做回頭客,首先是咖啡至少要我覺得好喝才行,其次老闆或店員耐心。

其他的因素或多或少會成為亮點或槽點,但只要咖啡好喝其他的都不是什麼問題。 而且我很不喜歡咖啡變成附屬品,可能是覺得作為附屬品的咖啡品質很可能就下降了,所以這樣的場所我不會選擇的。

愛好者言 去一家咖啡館最在意的事情|凡仕

@jessica~西索

大多數情況下開個咖啡館開的不是情懷,目的還是盈利。所以咖啡館主不應該處於自嗨中,而更應該充分考慮顧客的需求。我從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故事說起。今年夏天曾經慕名前往一家人氣頗高的創意咖啡館,當天陰雨,自己胃也不是很舒服,想讓老闆推薦一款拿手的手衝。結果老闆很嗨地一個勁給我推薦他的夏日主打冷泡茶,我說了胃不舒服想喝熱飲,還是不肯放棄他的推薦。無奈之下我點了一杯,很好喝,真的,可是我胃裡一片冰涼,很難受。大家說我下次還去嗎?心裡會不會對這家店留下陰影?

不過說到底作為咖啡館,主打基本款咖啡品質還是要過硬,要能贏得消費者的口碑,至少不會太難喝,下次在街頭看見還會重複消費,而不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曾經慕名前往一家自稱只做精品的小眾連鎖,點了一杯美式,熱不熱涼不涼溫吞吞,簡直不能再難喝,金拱門的出品都比這強。當我回想起他們鋪天蓋地的宣傳廣告,只會覺得誇誇其談,荒唐可笑,然後瀟灑地轉身走進奶茶店。

//

咖啡是個慢行業

@陳潔

我家旁邊的24小時咖啡吧,咖啡很好喝說不上,但是因為位於市中心,將免費借閱書架與咖啡吧結合在一起,在晚歸的時候,週末的時候,可以用一杯咖啡一本書一塊小點心安安靜靜坐在那裡沒有人打擾,可以思考,寫作,畫畫,品嚐咖啡,也可以參加裡間的讀書活動。個人以為,咖啡吧茶吧這類地方應該是一個可以讓人離開手機的地方,認真地看本書喝杯咖啡是件很幸福的事。我不管去哪個咖啡吧,必須是雙份濃縮一杯。品嚐豐富的油脂苦味,然後慢慢綻放出巧克力的香濃,整個人都很舒暢。

@Mercury

我喜歡乾淨利落的咖啡館,我是一個有點偏向極簡主義的人,門口大大的落地玻璃,陽光懶洋洋的散落下來,門口像個小庭院種些花花草草,賣些小甜食小點心,旁邊放個小書櫃,店裡不提供WIFI,說真的一句,一個人去咖啡館玩手機也無可厚非,但是三兩人群,坐對面玩手機打遊戲開黑還真的不太喜歡。再來個開放性吧檯,可以跟客人多點交流也是極好的。

吧檯前放一排椅子,再養幾隻慵懶的貓主子,想不出來的愜意與寧靜。

愛好者言 去一家咖啡館最在意的事情|凡仕

//

與客人聊天的藝術

@Ocean

最重要的一點是制定出品的標準,強調出品的穩定性。想讓顧客對這家店留下好印象,要同時選擇合適的地址,裝潢,音樂等等,設定合適的價格,好的出品和口感。另外還有一個比較關鍵的因素:

舒適得體的外場服務。所有的服務人員要嚴格培訓上崗,對店內出品瞭如執掌,對店內的所有咖啡豆產地、特性、風味等了如執掌,善於與顧客溝通,瞭解他們的喜好,從而推薦顧客喜歡的口感的咖啡。

@米疙瘩

一家好的咖啡館需要專業且具有敏銳觀察力和耐心的咖啡師,他需要對自己服務的顧客有一定的觀察和了解,比如一個顧客是剛接觸精品咖啡不久,渴望更深一步瞭解的話,可以耐心地和他多普及一些基礎的知識,而不是隻是單純的秀自己的技術;如果遇到一個顧客只是想聊聊家常,話個理短,也不必拒人千里之外,在做好自己本分工作的同時也是需要多多和客戶溝通和互動的,再比如遇到一個胃不舒服還想喝咖啡的顧客,那就貼心的端上一杯紅糖水說:咖啡可能對胃不好,還是喝杯紅糖水吧,天涼了,請保重身體,親!!

總之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比書房熱鬧,但又比菜場安靜的,可以交流的地方!東西是為人服務的,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才是最重要的!

愛好者言 去一家咖啡館最在意的事情|凡仕

@will

其實在這行摸爬滾打的這段時間裡,遇到了很多真正的咖啡人,包括一名烘豆師他從埃塞回來後為了幫助當地的孩子,呼籲大家獻愛心以90元一公斤的水洗埃塞熟豆的價格往外出售,然後捐出去。但在這行遇到最多的卻是對咖啡不瞭解的小白,在一些精品館裡面高冷的咖啡師比熱情的咖啡師多的多,他們或許更專業,但這也會給人一種距離感,自己本身也是一名館主,所以留意的東西在這方面會更多一點,在我的記憶裡經常會在一些文章裡看到高冷的咖啡師,這並不是一件好事。我希望各位獨立經營者們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客戶體驗上而不是放在辣媽或者ek身上,

我希望我們可以把精品咖啡文化傳播到每個人,花更多的時間去解釋客人的問題,引導他們,這對自己的店也是有好處的。我不希望精品咖啡只是存在於行內人的自嗨之中。

//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情

@白向芸

如果我想開一家咖啡館,那麼它一定是古耳的模樣。位於北京市東城區錢糧衚衕的古耳咖啡,去過一次便深深迷戀上。閣樓的小天窗總有淡淡的陽光灑進,而一樓的燈光,總帶著柔柔的溫暖。店裡除了供應世界各地的單品咖啡豆,也有店主夫婦親手製作的暖心小甜點。書架上擺滿了店主老胡的藏書,可以點杯咖啡舒服地窩一下午。而店名取自於店主夫婦的姓,“胡”加“邢”,一起組成最浪漫的詩。

愛好者言 去一家咖啡館最在意的事情|凡仕

@觀集寄閒

每次從杭州閒逛到魔都,在兩地都喜歡去找一些犄角旮旯的獨立小咖啡館,甚至也有一些網紅店。印象比較深刻的非常多,其中在靜安區南陽路上,一家叫做Manner coffee 的非常小店,隱藏在衣品店和居民通道之間小小的幾個平米,很多人在排隊,基本只可以外帶,即便來一杯滿大街的熱拿鐵也做的非常認真,價格更是良心、地道。另外一個在杭州古墩路靠東,一個十層商住樓上的樓中店,非常難找。而且是個只有3張桌子的夫妻店——南風咖啡,甚至裝修也是很家常的味道;老闆擅長咖啡,老闆娘則擅長烘焙甜點,所有的都是現場透明的玻璃或者開放給你看。除了常規咖啡,肯尼亞AA、危地馬拉、黃金曼特寧、耶加雪菲各種話題的單品可以喝的到,豆乳、慕斯更是老闆娘的招牌;我想類似這樣一個夫妻店,應該是很多人所向往的應有的狀態。類似這種,往往是一個城市溫暖所在。

愛好者言 去一家咖啡館最在意的事情|凡仕

@嚕嚕

理想中的咖啡館經營者是一對中年夫妻,牆邊橡木書架和地上堆著很多小眾圖書,是一家溫情有範兒的咖啡館。兩人臉上平和詳靜的表情,屋頂上方淡淡的輕音樂,治療系的小坐去處。

咖啡館裡有臺用了很久但是看得出一直備受悉心呵護的烘焙機,安靜的站在角落發出醇樸的咖啡香氣。櫃檯的玻璃櫥窗裡鵝黃的的柔光點亮著為數不多的南瓜蛋糕和薑餅,據說是老闆娘一早烘焙的。櫃檯上的V60和chemax還冒著熱氣,冰滴咖啡晶瑩剔透的水滴記錄著時光的流逝。衛生間的檯面水龍頭什麼的擦得賊亮,垃圾桶裡永遠是剛換的袋子,反正細節給人感覺很好。他們烘焙的咖啡都45天沒喝完就倒到花盆裡了,可以說是非常良心啦。老闆娘說每家咖啡館的豆子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像極了我們每個人的味道,這種味道對我們而言是種簡單安全的存在。後來老夫妻移民英國了。

愛好者言 去一家咖啡館最在意的事情|凡仕

愛好者言 去一家咖啡館最在意的事情|凡仕

//

找到自己店鋪的DNA

@Leona

作為經營者要讓自己的店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讓我印象很深的某一家咖啡館,店鋪不大,是老舊的臨街住宅改造而成的。地面全部是淡黃色的底色加上蝴蝶標本。店內的一角被老闆做成玻璃房,養了金剛鸚鵡和其他綠植,像一個小型的熱帶雨林。咖啡館的牆上是老闆自己淘來的舊藥箱做成的隔斷,上面放著咖啡聞香瓶。店內的所有的細節都感覺店主在向你介紹他自己。其次關鍵還是在於咖啡豆和咖啡師的技藝。第一保證咖啡豆要在最佳飲用期間,烘焙度掌握好;第二在於咖啡師對咖啡豆的瞭解以及沖泡方式了。如果某個咖啡師做出來的咖啡口感是我特別喜歡的,我也願意上前多去請教他一些關於咖啡的知識,也願意一直去他所在的門店。

@郝小平

理想中的咖啡館不外乎是夠老。誇張點,最好老掉牙。想想看,一個顫顫巍巍的小腳老太太端了一杯咖啡給你,滿臉的滄桑,從容和慈祥。放下咖啡,回頭看銀鬚鶴髮的先生在吧檯忙碌,時不時的微笑。這樣的咖啡館,不來都難。不夠老,中年也可以,但絕對不能油膩。窮可以,但領口和袖口一定白如雪。矮可以,但抬頭挺胸,正氣一身。挫也不是不行,但要目光如炬,浩然明朗。這樣的咖啡館,不來,也不行。年輕一點也不是不可以,星巴克年輕人就多,不單品,喝花式,是這個年齡段該乾的事兒。獨立咖啡館,格要高。格高不是牡丹的富貴氣,庸俗華麗氣。獨立咖啡館,買賣的是咖啡,胸懷的是天下。有寬容,有自由,有智慧,有見地,才敢叫獨立咖啡館。說到底,咖啡是表象,實質是人。

@糖糖

心中的咖啡城堡,有個小巷幽幽的院子,四季開滿鮮花的外牆,中庭玻璃房的設計,筒歐式傢俱,懶洋洋的肥貓,還有和藹的店員,天天更換的鮮花和美麗的桌布。還有咖啡,蛋糕和音樂。今天剛在佛山三水看了棟三層民房,如果能順利拿到,就打造成古樸純真的花園供友人聚會。希望緣到,能得一地。

來館的人,自已喝的咖啡自已衝,可以設計成個人咖啡博物館,有一面大大的成長記錄牆。

@古藍

我以為我喜歡的咖啡館,可以安靜於街角一隅。清晨隨風徐來,懷揣著周遭包裹而來的花草幽香,如輕柔的她的纖纖玉手劃過臉盤,有陽光可以直射進來,鋪陳於柔軟闊大的沙發之上,書架上的每本書,都在安靜的等待你將它們打開,從上次停頓的地方繼續徜徉,也可以以任何一種,你感覺良好的姿勢翹腳遠望,只是遠望,哪怕你的眼神迷離得忘卻了犀利和凝視,只迎著你自己內心的那道光芒。午後的時光裡更是慵懶得像極了一盤散沙,拋卻喧囂煩心之事,整個意識形態和感知裡,都被咖香瀰漫。闌珊時,旖旎溫暖的霓虹,佐以治癒靈魂的旋律和樂章,娓娓道來,回味綿長。

一個技藝精湛又博學多才,通曉各種跨界的咖啡師,暖男也罷御姐也罷,總能讓你覺得很親近的模樣,或者你是常客,熟絡的成了朋友,他忙,你就看著,偶爾搭一句。不忙了或者還會聊的多些,關於咖啡,關於人生,關於這世界的模樣。你來,咖啡館是你的座艙;不來,你是咖啡館的念想。

咖啡館是有靈魂的,是可以吸附跟它靈魂顏色相同的那一撥人的。

愛好者言 去一家咖啡館最在意的事情|凡仕

愛好者言 去一家咖啡館最在意的事情|凡仕

帶你發現更多咖啡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