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汾酒」系列之六·釀酒篇:千錘百鍊的「均勻之道」

2014年五一前後,《舌尖上的中國2》大熱,其中一個畫面,使我久不能忘懷:

一間古老的油坊裡,精壯的榨油漢子喊著震耳欲聾的號子,將千鈞巨石撞擊到木楔子上,一下、兩下、三下……千錘百煉之後,黃澄透亮的油脂流了出來……

這種匠與藝、力與美的場景深深震撼了我。

沒有想到的是,三年後的初冬,我在山西杏花村,居然身臨其境目睹了一場類似的震撼。

“工匠汾酒”系列之六·釀酒篇:千錘百煉的“均勻之道”

這場震撼叫“潤糝”,中國清香白酒的一道重要工序。

“工匠汾酒”系列之六·釀酒篇:千錘百煉的“均勻之道”

與古法榨油相比,古法釀酒更具傳奇色彩。同樣是大地生長出來的糧食,前者,靠人力的壓榨瀰漫出香味;後者,卻要經過一套極為複雜的工序,才能釀出好酒。

這套複雜工序的基礎就是“潤糝”。

“工匠汾酒”系列之六·釀酒篇:千錘百煉的“均勻之道”

在汾酒釀造車間,地面上攤放著兩堆似“月牙山形狀”的糧食,這是粉碎後的高粱,藝名“紅糝”。“潤糝”就是將“紅糝”與水均勻地混合在一起。

大師傅說,“潤糝”的最高要求是“均勻”和“滲透”,不能有任何一點“幹糝”。

汾酒的工人將兩堆紅糝擺成了一座“火山池”,然後緩緩地往“池”中注入熱水。當水注入到一半時,一位工人先拿起鐵鏟,從“池”的最內側開始,用背面將紅糝往中間“頂”。然後,又加進來三人,主動站在池的四個等距切點上。他們雙腿微分,步調一致,整齊劃一,圍著“火山池”順時針而走動。鏟子在“酒工”的手中像魔術師的道具,起舞戲水,輕盈嫻熟。大約經過30分鐘水和糝的均勻攪拌,合和沐浴,滲透一體,“糝錐”完美地立在了地中央。

如此,水、糝和合歸一。

“工匠汾酒”系列之六·釀酒篇:千錘百煉的“均勻之道”

為了讓“潤糝”做得更均勻、更細膩、更符合“國家名酒”的工藝標準,這些“小糝錐”還必須經過下一道工序——“四二合一再倒一”。

工人們由外向裡、由下到上鋤糝,將“小雛錐”倒成“大糝錐”,再分成大小相同的四個“小糝錐”,然後“四堆”變“兩堆”,“兩堆”變“一堆”。一鏟一鏟、反反覆覆,一絲一毫,不敢怠慢,直至達到極致。

孟子曾說“道之所在,雖萬千人逆之,吾往矣”,眼前的場景卻是“極致所在,雖千萬遍重複,吾往矣”!我不禁心生感嘆,並向大師傅表達了我的感想。

不料,大師傅卻說,潤糝是很重要,但並不代表汾酒人追求均勻的全部,因為均勻始終貫穿於整個流程之中。

此時,我才發現,汾酒人對均勻的執著已是深入骨髓。

“工匠汾酒”系列之六·釀酒篇:千錘百煉的“均勻之道”

據大師傅介紹,追求均勻有兩個層面,一個體現為去除疙瘩,另一個則體現為裝甑技術。疙瘩會影響出酒率和酒質,裝甑技術決定摘酒的質量。

我剛剛看到的潤糝,正是去除疙瘩的重要環節。事實上,早在原糧粉碎階段,汾酒人就已經在為此做準備了。在不同的季節或使用要求下,對高粱、大麥與豌豆進行均勻的粉碎,使其能夠與操作環境的接觸面積平均一致。這就為潤糝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酒醅入缸前要均勻拌曲,消滅疙瘩,以保證發酵均勻;出缸後要根據乾溼程度適當地添加輔料並充分攪拌,使輔料與酒醅混合均勻,沒有疙瘩,減少裝甑難度,以保證上汽面積和速度均勻。

裝甑技術的均勻主要是指酒醅撒得均勻,達到“輕、松、勻、薄、準、平”,使蒸汽均勻上升,杜絕雜質隨之上升。摘酒時則要掐掉暴辣味大的“酒頭”、去掉邪雜味大的“酒尾”,保留酒質均勻的中間部分……

這些都如潤糝一般,都是需要“千萬遍重複”。

一番話聽下來,我感慨萬分。以前僅僅是聽說汾酒釀造工藝位列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親眼得見“潤糝”的震撼、親耳聽聞大師傅的講解,才真實地體會到了“國家非遺”的力量,領悟到了“大國工匠”體現出的智慧與妙和境界。

《壽司之神》認為,一個人所以能封“神”,是因為他秉持著不斷地重複每個環節以達到新巔峰的工匠精神。如此說來,汾酒人皆能封“神”。

已封“神”的小野二郎說,“我會繼續向上,努力達到巔峰,但是沒人知道巔峰在哪裡。”同樣,已生生不息傳承了六千年的汾酒,仍然向技藝的大山攀爬,但沒人知道巔峰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