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洮辛店石子饃的故事

臨洮辛店石子饃的故事

在臨洮縣辛店鄉,有種譽滿全縣的小吃——辛店石子饃,味香酥軟、可口,很受群眾歡迎。

它是怎樣形成的呢?該鄉有一座名叫駝峰山的大山,山裡有一條漆家溝。在這條溝裡,有很多顆粒勻稱的砂子。群眾要做這種饃,就從這裡來取砂子,經過清水的濯洗,就可用來做饃。首先,把砂子放在鐵鍋裡灼燒。達到定溫度時,調上一些食油,再將擀好的麵餅放在鍋裡,麵餅上下都用砂子覆蓋,不一會,麵餅就被烙成了金黃閃亮的石子饃。

很早很早以前,漆家溝裡住著一戶人家,主人名叫常毛雨。常毛雨小時候死了父親,只有一個雙目失明的老母和他相依為伴。為了生計,他給一戶人家放羊。但是,這戶人家很貪財,又吝嗇,對待放羊娃很苛剝,給的飯食,質差量少,乾的活兒常嫌太輕不好。但是,常毛雨為了養活老母親,還是堅持放羊,常常將饃帶回家,留給老母親吃,自己只吃稀飯。天長日久,常毛雨餓成了一一個瘦猴娃。

初夏的一天,他趕著羊,又在駝峰山上放牧。滿山的野草都郁郁青青,滿坡的野花朵朵盛開,蜂來蝶往,香氣撲鼻。他在一棵柳樹濃蔭下,舒舒服服的睡著了。朦朧中,他

好象聽見有人輕輕呼喊:“常毛雨,常毛雨……“他猛地睜開眼睛,原來是一位白髮蒼蒼 、長鬍如銀的老人,拄著一根柺杖站在他面前。

臨洮辛店石子饃的故事

常毛雨一骨碌翻起身,還以為羊跑失了,老人來喚他去攔羊呢,於是轉身就走,只聽老人笑呵呵地說:“常毛雨,你別走!”常毛雨站住了,驚愕的雙目緊緊盯著這位素不相識的老者。老漢走上前去,輕輕地拍了拍他的肩頭,親暱和藹地說:“小常毛雨,不要驚怕,你省吃儉用,這樣孝敬眼睛失明的老母親,不怕吃苦,不怕艱辛,這心腸太好了,太感動人了!今天,我特地給你送來了一把麥粒,請把它帶回家去。”說著,他從口袋裡掏出一把麥粒,裝進常毛雨的口袋裡。

常毛雨看到這位老爺爺的這番舉動,心想,一把麥粒還能養活人?但是又一想, 他從生下來長到現在這麼大,還沒有遇到過這樣好心腸的人。於是,心裡也有幾分敬意,對著老爺爺作了一個長揖,說:“謝謝老爺爺!”

老漢揮揮手:“不用謝,小常毛雨,這把麥粒,準會給你家帶來幸福。

話音剛落,老人不見了。常毛雨非常驚異,趕快放開喉嚨,拼命喊叫:“老爺爺,老爺……四處無人回應,只有高聳人云的山崖,傳來一句句迴音:“老爺爺,老爺爺……”聲音飄蕩在山谷中。

這天,常毛雨懷著疑惑不解的心情回到家裡,將發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講給了老母親。常毛雨把那把麥粒小心地放進了一條袋子裡。

晚上月光透過破窗屋裡清幽的一片光亮。 母子二人睡在炕上,兩顆心總是撲撲跳個不停。老母親頓顫地說:“毛雨啊,看來天底下也真有好人哩咱窮人也真沒有走上絕路。” 毛雨接上說:“那老爺爺到底是誰呢?”

臨洮辛店石子饃的故事

二人說著、想著,不覺到了半夜,他們才睡去,一覺醒來。天亮了,常毛雨卻意外的發現屋子裡的糧袋子滿滿地立在那兒,他解開口袋系,只見麥粒金燦燦,別嶄嶄。常毛雨興奮又驚奇,嘴裡不住地喃喃道:“一把麥粒,真給人帶來了幸福。”於是,他取了 半袋磨成面,侍候老人吃飽吃好,但是奇怪!袋子裡取少了,過了一夜,卻又添滿了,就這樣,常毛雨侍候失明的老母親半年,直到她去世了。

誰知,這件事情被那貪財吝嗇人知道了,貪財的人藉口說,常毛雨的這些麥子,準是常毛雨偷他家的,非要叫他交出來。常毛雨怎麼也不交。有天,貪財的人帶上幾個人來搶,那袋麥子終被他們搶走了。常毛雨又氣又恨追上前去,連拉帶扯,剛走到漆家溝,口袋系被扯斷了,只見圓飽飽的麥粒撒了出來。

貪財人慌了,連喊:“快繫住袋口,快繫住袋口!”但是,袋口怎麼系也系不住,用手捏也捏不住,貪財的人又喊:“快往家跑!”還沒有跑到家,只見麥粒嘩嘩啦啦地撒了溝。但是,這個貪財的人不甘心,他又拿掃帚來掃,誰知掃帚一落地,地上的麥粒剎時全變成了大小一樣、像麥粒的紅砂子,貪財的人只好快怏而歸。

從此,漆家溝人就用這種砂子來做饃。後來這一帶周邊的人都學習漆家溝人做饃的方法。於是,辛店的石子饃就遠近聞名了。


1、文章部分文字與圖片來源網絡。

2、因編輯需要文字和圖片之間亦無必然聯繫,僅供讀者參考。

3、我們所轉載的所有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繫,如原作者或編輯認為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通知我們,以迅速採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4、本網頁如無意中侵犯了媒體、公司或個人的知識產權,請告之,我們將立即予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