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雞、二魚、三涼菜、四喜丸子跟上來——壽光頭牌菜虎頭雞

養雞縱雞食,

雞肥乃烹之。

主人計固佳,

不可使雞知。

一雞、二魚、三涼菜、四喜丸子跟上來——壽光頭牌菜虎頭雞

俗話說“無雞不成宴”,雞肉因其烹飪簡便,肉質細膩、味道鮮美,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受到了大江南北各類食客的喜愛。虎頭雞(松雞),或諧音"糊塗雞",是壽光的一道傳統特色菜,源於明清,在壽光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據傳是在明朝嘉靖年間,有一大將軍遠征到此,熱情好客的碼頭人民便宰雞待客,由於大將軍不吃清燉雞,而當地當時又無其他菜餚,有一村民便把雞和麵用油炸出放水燉出招待,將軍試吃含口即化,內質鬆軟,肉骨分離,美味無比,大加讚賞,問何菜,因其處形不規則極似虎頭,廚師便隨口說是虎頭雞,將軍便把這一獨特的吃法帶入濟南府,從此這一吃法便發揚光大,成為魯菜品系之一,主要流傳於壽光、泰安、萊蕪一帶。

一雞、二魚、三涼菜、四喜丸子跟上來——壽光頭牌菜虎頭雞

現在逢年過節招待賓朋仍拿虎頭雞為主菜待客。壽光人民有一個風俗,來了貴賓及喜慶宴席時,上菜都是按照“一雞、二魚、三涼菜、四喜丸子跟上來……諧音為:“一吉、二餘、三良材、四喜……”,這雞就是虎頭雞,由此看出“虎頭雞”這道菜在壽光筵席上的份量!

一雞、二魚、三涼菜、四喜丸子跟上來——壽光頭牌菜虎頭雞

壽光虎頭雞又名壽光王高虎頭雞,是壽光的傳統特色菜。它的製作最早起源於清朝,到現在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以前秋冬大批公雞宰後難以保存,便將雞斬塊、掛糊、油炸,入陶缸保存至來年味不變,因炸後雞塊狀如虎頭,故名虎頭雞。昔日王高鎮為膠萊進京必經之路,店鋪林立,酒旗搖曳。至清代,王高人制作的虎頭雞已名聲大躁。其特點是清燉骨酥肉嫩,湯清味香;回油後輔以椒鹽,外酥肉嫩,微辣鹹香。

一雞、二魚、三涼菜、四喜丸子跟上來——壽光頭牌菜虎頭雞

做虎頭雞需要先炸制後燜燉,材料都是用壽光大雞。先將雞洗淨,剁成大棗大小的塊狀,放在調好的作料中醃製,然後再均勻地裹上面粉,並用打好的雞蛋掛糊,最後放入油鍋煎炸,等雞塊炸至金黃色就可以了。

一雞、二魚、三涼菜、四喜丸子跟上來——壽光頭牌菜虎頭雞

在燜燉時,要先在燒開的熱水中放入蔥、姜、花椒等調料,然後將雞塊放入,慢火燉二三十分鐘,此外,也可以加入山藥、土豆等一些蔬菜一起燉。

一雞、二魚、三涼菜、四喜丸子跟上來——壽光頭牌菜虎頭雞

虎頭雞,文火輕煨為味期,香飄處,饞壞小沙彌。傳統虎頭雞最早源於何時何人不得而知,一直為私房菜式,烹飪也無標準,經過壽光人的不懈努力,2002年魯式松雞被山東省魯菜協會收錄為魯菜樣式,並以王高虎頭雞烹飪方法標準菜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