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食“五子”

端午節,食“五子”

——端午節,食“五子”

——文/朱鍾洋

——農曆五月初五,是傳統的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在湘南老家的農村至今還保留著“端午節,食‘五子’”的習俗。“五子”就是粽子、蒜子、雞子、口子、包子。端午節的時候,節氣已經進入了“小滿”,春忙也過去了,農人們可以直起腰,舒一口氣了。就是趁著舒一口氣的機會,農人們做起了“五子”,來個大快朵頤了。

——粽子一般是四角錐形,餡料的主料是糯米,依據佐料的不同,粽子可分成臘肉粽、花生粽、黑豆粽、板栗粽等。在湘南老家,鬱鬱蔥蔥的大山裡有漫山遍野的粽葉林。粽葉是包粽子的上好材料,用粽葉包出來的粽子有一股天然的粽葉香。要是,吃粽子的時候,在粽子表面沾上蜂蜜或白糖,粽子就又甜又滑又香了。

端午節,食“五子”

——蒜子就是大蒜子,吃法也簡單,一般是剝去蒜衣後,一個一個嚼著吃。味道辛辣。當然,也有人把蒜子放在生抽裡泡一會再吃;還有人把蒜子放在一個小碗裡,加入很多鹽,等蒜子入了鹽味再吃。

——雞子指的是雞蛋。雞蛋的吃法很多,可紅燒、清炒、清蒸、水煮等。但端午節的雞子,是特指水煮的圓蛋。原滋原味,吃起來滿口生香。

——口子是藠頭別稱。藠頭本是一種野菜,生長在荒坡上,是農人們把它種在菜園子裡之後,才擺上千家萬戶的餐桌的。藠頭很容易種植,依據個人的喜好,可做成糖醋味、鹹味、甜味、酸辣味等口味。在湘南,藠頭還是一種香味獨特的配菜。

端午節,食“五子”

——包子是湘南老家的傳統麵食,一般是用麵粉發酵做成的。常用的餡心為豬肉、羊肉、豆沙、韭菜、蛋黃等。近幾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用蟹黃、椰奶、羊奶做餡心做成了更美味的蟹黃包、椰奶包和羊奶包。值得一提的是,在偏遠的山區農村,因為嫌做麵食太麻煩,便用“拍黃瓜”或“涼拌黃瓜”來代替“五子”中的包子了。

——記得七八歲那年的端午節,我家被突如其來的洪水沖毀了半邊。母親和繼父忙著修房子,顧不上做“五子”了。我找到了同村的玩伴大牛,纏著他回家拿“五子”給我吃。大牛便和我賭“撇撇遊”,要是我贏了他就給。“撇撇遊”是一種貓著腰向河面上擲鵝卵石的遊戲,能擲出一連串的漣漪來。當然,那次打賭是我贏了,因為我偷偷把鵝卵石換成了薄薄的瓦片,一口氣擲出了8個漣漪,而大牛才擲出5個。雖然我勝之不武,但因為吃到了香噴噴的“五子”,我感到高興極了。

端午節,食“五子”

——08年的端午節,我在深圳,偶然碰到了大牛。大牛告訴我,他現在是一家公司的業務經理,而且五年都沒有回老家了。提起那年的“撇撇遊”,他笑了,其實他是知道我把鵝卵石換成瓦片的,只是看著我那副嘴饞的樣子,才沒有當場揭發我。我說:“要不我們再賭一次‘撇撇遊’,誰輸了就去買‘五子’。”大牛自然同意。這回,我輸了。我跑了好幾條街,終於買齊了“五子”。這個端午節,身在深圳的兩個遊子,吃著並不地道的“五子”,思念著故鄉,淚流滿面。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