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酒,窮講究與文化自卑感,之間的關係?

紅酒,窮講究與文化自卑感,之間的關係?

前段時間,看過一個講“有文化”與“沒文化”的段子,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句是:“有文化,小口品紅酒;沒文化,紅酒滿杯幹。”這不是玩笑,很多人確實在內心裡鄙視“紅酒滿杯幹”的行為。

見此真知灼見,我先是一笑,然後便自覺“錯號入座”,非常謙虛地把自己歸為“沒文化”的一類,儘管我並沒有對紅酒“一口悶”過。

懂得很多關於一種酒的細節、儀式,固然是一件很有文化的事情,但問題在於,對細節的講究,究竟是因為自己確實對那些形式感興趣呢,還是隻是為了展示給別人看、在別人面前顯示自己的品位有多高呢?

你有足夠的底氣承認自己純粹就是前一種嗎?外國怎樣我不懂,反正,在中國古代,禮儀、禮節之類的東西,在最初包含了深刻的政治意味,講究某些無聊的禮節,往往就是故意顯示出自己高人一等,並與那些“下等人”劃清界限。

喜歡紅酒文化固然是一種生活情趣,但如果因自己“懂得多”就去把不懂或不屑於那一套形式的人都定性為沒文化,這優越感不是來得太可笑了嗎?倘若對紅酒文化缺乏真興趣,卻還要去講究那麼多的細節,表面上是在媚雅,實則是在媚俗——迎合一種價值觀,讓自己顯得“高大上”。

當然,還有一些人,他們講究紅酒的喝法,既與興趣無關,也與裝逼無關,而只是“為了不被鄙視”,也就是說,是處於“政治上正確”的考慮,是在追求一種安全感。在一個裝逼的社會里,心理脆弱的人如何獲得安全感?就是,自己也跟著裝。

怎樣的人喜歡裝逼?記得俞敏洪經常說自己不知道服裝怎麼搭配,看來,成功了的人,都不需要裝。只有不成功的人、心理上不夠成功的人,才在哪兒窮講究。(不成功的人,更加希望出人頭地,如果做不到,就想辦法讓自己“看起來已經出人頭地了”。)

紅酒,窮講究與文化自卑感,之間的關係?

想起兩年前火爆的電視劇《雙城生活》,裡面的婆婆楊曼麗,打扮精緻,舉止優雅。從未去過英國的她,有板有眼地教兒媳婦享用標準的英式下午茶。她也會去老牌咖啡店喝一種叫清咖的咖啡:“儂曉得什麼叫清咖伐?不加糖不加奶的就是,我們只喝這個”。

她從來沒有去過英國,卻總是開口閉口“我們英國怎樣”。劇中被其他人背後稱清咖,得名於眾人對其喝清咖時的神韻的膜拜。當兒媳婦郝京妮知道婆婆竟然從來沒有去過英國時,忍不住大笑出聲:“沒去過英國,那她裝什麼裝啊?”這笑聲中,帶著幾絲輕蔑。

她為什麼要裝?為什麼很多中國人喝咖啡、紅酒、葡萄酒要比喝茶時更講究、更精緻?這是一種“文化自卑感”。

文化自卑感,這個詞語固然刻薄,卻沒有冤枉多少人。你看,一提起浪漫,大多數人頭腦中的符號首先就是玫瑰花、音樂會、電影院、西餐、葡萄酒、聖誕節等等吧?大部分人心目中的浪漫元素,都是西方的,但他們卻忽視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浪漫,重要的並不是道具和形式,而是創意。

說起文化自卑感,還想起,前幾年,很多用MSN的人認為自己比用QQ的高端。可笑不?可笑,我自己也差點被當時的氛圍洗腦了。

紅酒,窮講究與文化自卑感,之間的關係?

說起文化自卑感,我還想到,中國人在用英語的時候,特別講究語法,儘管我們在用漢語的時候都不怎麼講語法。更可笑的是,很多中國人,常常批評或嘲笑中國人英語發音不標準(但美國人卻不嘲笑),可他們卻不會嘲笑很多美國人、英國人的英語發音其實也不標準——他們對美國人、英國人說自己國家官方語言時帶著地方口音表示認可和接受,卻對中國人講一門外語時帶著口音很不認可。(類似的是,很多國人,不會說北京人普通話不標準,卻愛議論其他地方的人普通話不標準,北京人也很少說別人普通話不標準。)

這下,豁然開朗,明白“窮講究”的真正含義了:這裡的“窮”,既不是物質上的貧窮,也不是“窮途末路”,而是骨子裡的卑微感。因為自卑,所以敏感,因此,就更加在意那些無關痛癢的細節了。

紅酒,窮講究與文化自卑感,之間的關係?

歡迎大家關注Paradox紅酒星球,定期會分享葡萄酒美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