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孩的“自卑感”都是媽媽的錯

今天看到一副漫畫,叫《一個女孩的“自卑感”都是媽媽的錯》。

小時候,女孩很希望能有一件自己的新衣服,因為一直以來穿的都是堂姐們不要了的舊衣服。

她看見同伴穿了一件帶泡泡袖的公主裙,特別羨慕,有天經過一家店,女孩看到一條一樣的裙子,於是想進去試一下,但是媽媽卻說:“這店一看就很貴,不是咱們能逛得起的”,女孩又哭又鬧,最後媽媽拗不過還是跟了進去。

但是店員看著衣著簡樸的母女,充滿了不屑的眼神,“這條裙子298,不買就不要試”,媽媽生拉硬拽地把女孩拽了出來。


一個女孩的“自卑感”都是媽媽的錯

有一次,女孩放學回家,看見桌子上放著一個嶄新的洋娃娃和一瓶酒,女孩本以為是因為自己考試進步媽媽特意為自己準備的,正當女孩要去抱起洋娃娃,媽媽卻急吼道:“趕快放下,別弄髒了”,原來最近有求於王叔叔一家,這娃娃是給王叔叔女兒準備的。

女孩縮回了那雙膽怯的手,眼睛裡的光芒也逐漸暗沉下來。女孩想:自己是不配擁有公主裙和洋娃娃的。


一個女孩的“自卑感”都是媽媽的錯

長大後的女孩,有了較好的容貌,有了高薪的工作,成為了別人羨慕的對象,但是總有一種“自卑感”如影隨形著女孩。

儘管現在那些高檔商店的東西女孩已經可以買起了,但是進入高檔商店的時候女孩還是有一種壓迫感,害怕店員上下打量的眼神;儘管有很多優秀的男孩子追求,女孩總是覺得這麼優秀的人怎麼可能喜歡自己,肯定是玩玩罷了。


一個女孩的“自卑感”都是媽媽的錯


或許小時候的印記太深,媽媽責怪、無奈的語氣和眼神始終在提醒著女孩:我不配擁有那麼好的東西。

看了這個故事,我心裡很受震動,一我小時候的家境也和女孩差不多,二我也是一個自卑的女孩。

小時候,我跟隨父母在外地上學,父母靠賣早點養家餬口,每天早出晚歸,那時候讀學前班,每次都是等到最後一個被父母接回家。

上小學時,我有個同學,她父母雖然也是在外地打工,但是都是上班族,家庭條件比我好很多,那時候她父母會帶她去海邊游泳,去天安門玩,還會給她拍藝術照,那時候我非常的羨慕。

或許自己知道這些自己家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這些從來沒有對父母講過。羨慕同學的拼圖就自己把舊書上的圖片剪成一塊一塊的,然後當拼圖玩,羨慕別人的玩具就玩舊輪胎,很多願望都是後來長大後才得到,所以好像很小的時候,自己就學會了延遲滿足。

我很自卑,似乎從自己知道了這個詞之後,這個詞就牢牢地套住了我,除了家庭經濟上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我是早產兒,小時候身體就不好,頭髮發黃稀少,身板小而瘦弱,反應遲鈍,性格膽小敏感,一群人並排走,我一定會逐漸被隊伍擠出來。

到今天,我仍然沒有像故事裡的女孩那樣變得優秀和光彩照人,依然是最不起眼的那個,小心翼翼地維護著自己那一點一點小小的自尊。

看到故事下的評論,很多女孩都有這種經歷,而且幾乎都是從小家境不好的孩子。

後來自己走向社會,接觸了一些城市的女孩,她們大多數會打扮、見識較廣泛、敢於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想法,而接觸的農村女孩,大都也有一種深深的自卑情結,有的是因為家庭經濟貧困,更多的是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


一個女孩的“自卑感”都是媽媽的錯


而我現在成為了一名老師,我在城市任過教,也在農村教學過,學生的差異還是比較明顯。農村的孩子在見識面、表達能力、思維活躍程度上遠不及城市的孩子,更重要的是農村的孩子在接觸陌生人和陌生的環境時,他們肢體上的畏縮和眼神的躲避,讓人難受而又心疼。

或許這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問題。

我在評論區看到一個女孩子羨慕同齡人學鋼琴,自己家雖然買不起鋼琴,媽媽卻在生日那天送了女兒一架電子琴,女兒仍然很高興。所以有時候,物質條件的匱乏,仍然可以想辦法彌補精神上的失落。

可是教育方式也基本上是經濟條件衍生出來的,大部分貧困的母親工作餬口、養育子女已經搞得精疲力竭,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精力再去想怎麼彌補孩子內心的缺失感。

而自卑的孩子,長大雖然有能力擺脫令人自卑的生活,但是那種自卑感彷彿一直隱隱地存留於骨子裡,越想擺脫越擺脫不掉,

或許接受這樣的自己,和自卑學會和睦相處,不知哪一天突然發現它已經漸行漸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