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教育——第三篇頭條作業

科技改變一切。每天早上醒來,我們都面對發展中的新世界。今日頭條會送上最新的和我們最喜歡的新聞,每個人都像古代的皇帝批閱奏摺一樣自由評論。比如今天(2020年4月11日)我看到的新聞是我國擴大重點疫情地區核酸檢測範圍,這說明核酸檢測的速度上去了,產能上去了,而核酸檢測其實就是古代皇帝都享受不了的親子檢測技術(DNA又名脫氧核糖核酸)。再比如今天的教育新聞,如圖,高校在線教學英文國際平臺啟動,相當於每個人都可以跨國學習,這是以前不能想象的事。

科技改變教育——第三篇頭條作業

教育部啟動高校在線教學英文版國際平臺。

但我們不能只是豎著去降維打擊,還要看看橫向:我們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在哪裡?我們不能享受到的,只是國外限制出口的東西,那些都有科技含量。我們與未來的差距在哪裡?我們能否消滅新冠這樣的壞病毒?還是要依靠科技。

一、科技改變了學校。

現在的學校設計通常富有美感,對於中小學一般色彩豔麗,對於大學則莊重大方,得益於現代塗料技術耐久性的提高和顏料的更加豐富多彩。過去學校建築通常為大方塊,現在的學校帶弧形的設計已不鮮見,這背後有著建築結構的優化與功能的協調。

科技改變教育——第三篇頭條作業

深圳海岸小學的設計。

二、科技改變了課堂。

過去的課堂主要由黑板-講臺組成,老師需要練好3筆字:粉筆、毛筆(軟筆書法)和鋼筆(硬筆書法)。粉筆產生的粉塵對老師的健康有害。現在課堂中間普遍是一塊大屏幕電視,講臺嵌有電腦。隨著科技進步,觸摸屏的大屏幕將進一步取代普通屏幕。觸摸屏(現在針對平板、手機等小屏)使用的電子筆將取代粉筆,正如同大家使用的中性筆取代了鋼筆。在疫情期間老師普遍習慣在ppt頁面、在微課中寫寫畫畫,鼠標作為筆形成的鼠標書法有可能形成新的門類,新的三筆字是中性筆、電子筆和鼠標筆。下圖為唐師寫這篇文章的場景(可以隨時轉化為課堂場景或遠程場景)。


科技改變教育——第三篇頭條作業

疫情期間電子化的課堂場景。

三、科技改變了老師。

老師的水平更高。過去的老師一般來自師範院校,在師範院校的人員不夠時就在本地找學歷較高的人充當,一般也就高中、大專還有中師、中專。注意強調的是師範和學歷,專業卻不一定對口。現在專業分工更細,很少重現我們那時一個老師教一個班一整天、一整年的情況。學生可以接觸更多的老師,有課內的,也有課外的,無論課內課外的老師學歷也更高,現在碩士、博士進學校已成風氣。

科技改變教育——第三篇頭條作業

深圳中學錄用老師名單。

四、科技改變了學生。

我們以一代人(20年)為週期看學生的改變。在20年前的2000年,現在的老師很多還是學生。那時的學生幾乎是一塊白板,因為首先父母受教育水平低,1999年全國大學招生160萬人,2019年全國大學招生820萬人,當時的父母對自己小孩的啟蒙能力和上學後的輔導能力普遍低於現在。其次這20年最大的變化是智能手機的出現,1999年計算機還是較新鮮的事物,而現在的學生——小皇帝——普遍從小玩智能手機,可以接觸到大量的啟蒙性教育、日常生活百科、學歷性教育信息。提前接觸到的知識開發了同學們的大腦,可以說現在的小孩比以前更聰明,也可以說現在的小孩比以前更早熟,總之結論是:現在的每一個年級的學生,都比過去的同年級學生有更多的百科性知識儲備,這要求我們的教育做出相應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