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醇董事長朱偉六評“年份酒”之二——“年份酒”七大亂象


關於“年份酒”的這第二篇評論文章比較難寫,但試著寫寫看,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

和計劃經濟相比,市場經濟有它的魅力,也有它的侷限,這侷限之一就是難免會滋生一些與市場相伴的亂象。

市場經濟是“有序”的,因為憑藉市場這支看不見的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優勝劣汰,完善資源配置;但市場經濟又是“無序”的,因為參與市場的競爭者數量太多,依靠市場進行調節總會有一定的遲滯,而在這種遲滯的階段,亂象就產生了。

這種早期的“無序”在不少行業都存在,如今,“年份酒”市場也正在經歷這樣一個階段。

自本世紀初“年份酒”市場出現火熱局面之後,大量企業不斷加入,競爭的白熱化使得部分企業為了盈利而劍走偏鋒。這種“無序”已經存在近二十年,造成的亂象發展至今,仍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年份酒”市場現狀到底如何?有沒有發展隱患?存在哪些亂象?如何在規範當中繼續發展?這些是全行業都需要回答的問題。


80%的酒企推出“年份酒”

回望自本世紀初興起的“年份酒”熱,綿延至今已經近20年。這些年來,具體有多少酒企進入到年份酒市場,是個未知數。但是通過一些行業新聞報道出的統計數字,我們能夠略見一斑。

以下是一些行業材料:

·“據行業協會最近的抽樣調查測算,銷售額排序前100名的白酒企業中,近60%的企業推出了年份酒,年銷售額不少於50億元,大量中小型白酒企業也在生產年份酒。”(中國食品質量報,2007-12-11)

·“江蘇省食品工業協會王清華副會長指出,根據抽樣調查,在江蘇市場上銷售額前100名的白酒企業中,有近70%的廠家推出了年份酒。”(中國質量新聞網2012-02-01 )

·“行業數據顯示,我國白酒企業在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註冊的有7000多家,其中有5000多家白酒企業推出了年份酒,前100強酒企更是有80%以上推出了年份酒,年份酒的市場也超過了100億元。”(大河健康報,2018-05-01)

上述三則小材料的數據或是抽樣,或是一省的調查,未必十分準確,但是梳理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十餘年來,銷售額排序前100名的白酒企業在“年份酒”市場的參與度是不斷增加的,從2007年的六成,到2012年的七成,再到2018年的八成。推而廣之,整個白酒行業裡參與年份酒市場的酒企數量大概也是跟隨這個比例在不斷增長。

“年份酒”的市場容量可見一斑,“年份酒”的行業熱度可見一斑,“年份酒”的發展趨勢可見一斑。


但我們有那麼多的“年份酒”嗎

如此多的酒企參與到年份酒市場,而真實的年份老酒存量又有多少呢?是否能夠支撐其相應的銷售規模?

中國雖然是個酒文化大國,但是客觀的說,白酒在中國的歷史並不十分悠久,(一說起於漢代、一說起於唐代、一說起於元代,其中元代起源說較廣),而且白酒誕生之後的一段時間裡並未取代黃酒而成主流。

白酒真正奠定國酒地位,成為社會消費的主力,是在新中國成立後。這一方面可能受到蘇聯伏特加文化影響,另一方面可能因為建國初期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者大多是軍旅出身,有相關飲酒偏好。

那麼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歷史時期,白酒產能到底有多少?在這裡引用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編制的《中國白酒三十年發展報告》中的一句話:

“1949年,我國白酒產量為10.80萬噸,到1983年時達到290.17萬噸,在34年的時間裡增長了169 %,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即使到1989年,中國白酒的產量也不過448.51萬噸(大概是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產量的一半)。

白酒產量較少,行業增長不快,主要原因是計劃經濟時期,國家糧食生產不足,重點用於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釀酒作為高耗糧產業,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在九十年代之前的絕大部分時間裡,所有酒企釀酒規模都不大,白酒在社會上是稀缺資源,要憑票供應,白酒產品特別是名酒企業產品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如此背景之下,各大酒企可能會留存下極小一部分作為調味酒,但將該時期生產的酒大批量封存不賣的做法並不現實。而且計劃經濟時期的供銷是按國家計劃執行,即使企業自身有意留存,也沒有自主權。

這樣的歷史現實之下,我們卻看到,2000年前後開始,市場上先後出現眾多的10年、20年,甚至50年、80年的“年份酒”,銷售量逐年大幅上升,而且是一直賣,一直有。讓人不禁要問:我們有那麼多的“年份酒”嗎?


“年份酒”的行業亂象

從上述統計分析來看,“產”和“銷”的巨大缺口,“供”和“需”的嚴重不對等,已經讓人對於“年份酒”問題隱隱有些擔憂,而深入研究下去,眾多的行業亂象越發讓人側目:

亂象其一:“年份酒”成為一個營銷噱頭。“年份酒”本來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也是表意非常清晰的一個詞,容不得半點含混模糊。在國際烈性酒行業,“年份酒”一向是被嚴格執行的一個統一標準,在有的國家甚至上升到立法的高度。但在國內白酒市場的當下,“年份酒”卻逐漸成為一個與“酒體”無關的純粹的營銷概念、營銷噱頭。

亂象其二:有條件的企業做“年份酒”,沒有條件的企業也做“年份酒”。一些酒廠,自身建廠尚沒有多久,竟然就推出了5年、10年乃至30年、50年的年份酒。這些“年份酒”不知從何而來,這些年份的標註也不知道依據何在。

亂象其三:微量調味酒的“年份”變成整瓶酒的“年份”。白酒勾兌過程,為了提升酒質和口感,需要適當添加一些陳年時間較長的老酒用於調味。因為陳年老酒的稀缺性和高成本,所以一般用量佔比非常小。但正是這些佔比很小的調味酒的年份,最後卻成了堂而皇之標註在包裝上的整瓶酒的年份。

亂象其四:“年份”成了產品價格升級的數字遊戲。過去十幾年,隨著社會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者生活品質意識的提升,白酒消費持續升級,白酒的主流消費價格也一路上漲。應對這一潮流,有些酒企不是在酒體質量上做文章,而是在年份數字上做文章。包裝上由“5”改到“10”,產品價格就可以上一個臺階,由“10”改到“15”,產品價格又可以上一個臺階。消費升級變成了數字升級,變成了價格升級。

亂象其五:“年份”數字成了攀比遊戲。既然“年份酒”已經脫離其嚴肅本質而逐漸成了一個營銷概念,成了任人打扮的一個營銷噱頭,那麼自然就會出現你追我趕的數字攀比和數字競逐遊戲。為了打壓競品,為了贏得競爭優勢,別人5年我10年,別人10年我20年,反正不用負什麼責任,何樂而不為?全行業就在這種攀比遊戲中失了本真。

亂象其六:以“擦邊球”方式參與“年份酒”市場。很多酒企一方面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願意參與到“年份酒”虛假宣傳中去,另一方面又忍受不了“年份酒”的市場誘惑或抵禦不了同行競品的“年份酒”營銷壓力,兩相折中,最後往往就以“擦邊球”方式被動裹挾其中,比如包裝上只標數字,不寫年份,而口頭傳播或市場宣傳則以多少多少年份相稱,從而在消費者當中形成事實上的“年份酒”認知。

亂象其七:“年份酒”的行業監管還有待強化。前面說到,通過無形之手,市場經濟自身具備一定的自我調節和規範能力,但時間上卻難免滯後,所以,市場監管還需要有形之手。具體到白酒行業的“年份酒”監管就更是這樣。如果長期性地監管缺位,則必然是魚龍混雜並最終劣幣驅逐良幣。所以我們看到,不論是波爾多紅酒還是蘇格蘭威士忌,無不有著非常嚴格的外部監管作為長遠良性發展的重要保障。反觀我們白酒行業,在“年份酒”問題上則長期處於規則不明、各自表述、自由發揮狀態。

以上七種“年份酒”亂象近些年來屢屢引發消費者關注,相關媒體報道更是屢見不鮮,既是當下行業之痛,也是行業自我淨化的重要方向,更是我們行業發展的未來潛力和機遇。

不過,雖然看到上述眾多“年份酒”亂象,但也欣慰地看到,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準備,中國酒業協會從去年開始已經推出我國“年份酒”團體標準和相關規則並逐步推行,假以時日,相信必有大成。


貴州醇的“真年份”定位

一方面“年份酒”的產品價值得到消費者的廣泛認同,另一方面“年份酒”的市場供應卻亂象種種真假難辨。在此背景之下,貴州醇結合自身老酒條件,旗幟鮮明地提出“真年份”品牌定位,即:四月初即將推出的6年、12年、21年系列產品將是100%含量的“真年份”老酒,且是未經“加權”的單一年份老酒。

另外,雖然有52度和40.9度等不同度數供消費者選擇,但我們將重點推廣原汁原味的未經降度的60度左右老酒(因是未經“加權”的單一年份老酒,故每個產品度數不同,且由於貴州醇過去二十幾年釀酒過程中,早年入庫的原酒度數更高,所以年份越長的度數反而越高)。這種原味老酒的特點是:香氣濃烈,入口甘甜,醇厚豐滿,飲後舒適。我的個人體驗是“喝起來非常過癮”。

當然,也要提醒一點,因為度數較高,所以這種原味老酒,年輕人或口味較淡的消費者可能喝不慣,或不便多飲。

另外,因為是原汁原味的原漿酒,全程“零添加,零勾兌”,天然純粹,未加修飾,所以口感上與大家平常所習慣飲用的可能也有所差異。

每個消費者都有自己的口感偏好,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白酒品類,而每個白酒品類都有自己的特性,也需要找到適合於她、鍾愛於她的細分消費群體,如果錯位消費,再好的酒可能也不會獲得好評。貴州醇“真年份”原味老酒適宜的消費者應該是消費能力較好、酒齡較長、口味偏重、資歷較深的白酒愛好者。

至於其他口味較淡的消費者,推薦大家體驗一下我們的52度和40.9度產品,同樣是“真年份”老酒降度之後直接灌裝,未做任何勾兌和添加。特別是40.9度產品,清香淡雅,甘甜爽淨。我的個人飲用體驗是:晚上沒事的時候,玻璃杯倒上1-2兩,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慢慢享用,完全不用像其它白酒那樣,需要配菜才能長飲。不過,這也只是個人體驗,是不是具有普遍性還有待你們來評判。


“年份酒”風口已來

如前所述,80%的企業已經參與到“年份酒”市場當中來,說明“年份酒”金字招牌的強大市場號召力和其巨大的市場需求量。

也如前所述,因為企業自律和行業監管的缺乏,“年份酒”市場亂象重重,引發了消費者疑慮,透支了消費者信任,也透支了市場未來。

正像一位網友在我上一篇文章的跟帖評論中所說:“‘真年份’,應該是行業最起碼的商業道德,就像賣黃金,追求足金是它最基本的要求”。這句話可以說代表了一部分消費者、行業從業者的呼聲。

如今,互聯網時代,信息趨於透明、對稱,“年份酒”市場必將逐步的正本清源、返璞歸真,一切虛假都將被淘汰。

隨著這一趨勢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真年份”的市場價值,意識到“真年份”是大勢所趨,意識到這可能是一次革命性的行業風口——正如我上一篇分析文章所說:“在酒類消費決策時,消費者將來也許首先關注的是酒體真實年份是多少年,然後再來關注是哪一個品牌。”

而一旦以“真年份”為前提的“年份酒”正式登場,前文種種亂象必將失去市場,自行消散,消費者之於“年份酒”的信心也必將重新恢復,重新凝聚。就像曾經的黃河改道,行業的發展潮流也將為之一改,如此,則一個重量級的行業風口已經到來。

(更多交流,歡迎關注我的今日頭條個人賬號“貴州醇朱偉”)


貴州醇董事長朱偉六評“年份酒”之二——“年份酒”七大亂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