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復代赭湯敷臍治療化療嘔吐療效不錯

前段時間一結腸癌患者到省城接受化療,噁心嘔吐十分劇烈,給予旋復代赭湯加減打粉敷臍,化療前開始使用,直到化療結束,療效滿意。

旋復代赭湯敷臍治療化療嘔吐療效不錯

化療後病人的反饋截圖

旋復代赭湯敷臍治療化療嘔吐療效不錯

臍療方

旋復代赭湯是主要成分有旋復花、人參、代赭石、甘草、半夏、生薑、大棗等,有和胃降逆,降氣消痰有作用,臨床上常於用於胃氣虛弱,痰濁內阻,胃失和降而見的胃脘脹滿、噯氣、呃逆或噁心嘔吐等症。該病例由於在化療期間嘔吐嚴重,口服湯劑不便,故用臍部給藥,考慮其胃氣尚未太虛,為方便打成藥粉攜帶使用,故去人參、大棗,加陳皮加強化痰之功,該患者治療後反饋不錯。

臍療作為中醫外治法的一種,源遠流長,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記載,其安全有效,簡便易行受歷代醫家所推崇,特別是對於疾病晚期,病人胃氣衰敗,胃腸吸收功能差,口服給藥困難,而臍療則是十分不錯的給藥途徑。

肚臍中醫穴位名為“神闕”,《經穴名的考察》稱“神”是心靈生命力,“闕”是君主居城之門,為生命力居住的地方。是任脈的要穴,主一身之陰,有滋養和總調陰經脈氣的功能,神闕穴通過任脈與五臟六腑及十二經相通,用藥物不斷刺激,以疏通經絡,調理氣血,補虛瀉實,調整臟腑陰陽。臍療能夠發揮良好的治療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局部藥物吸收作用。臍在胚胎髮育過程中是腹壁的最後閉合處,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作用最弱;而且臍下脂肪組織缺如,皮膚和筋膜、腹膜直接相連。臍部皮膚除局部微循環外,臍下腹膜還分佈有豐富的靜脈網,腹下動脈分支也通過臍部。另外,臍部是一凹陷隱窩,乃天然藥穴,藥物敷貼後形成自然閉合狀態,可長時間存放,有利於藥物穿透皮膚彌散,從而被人體吸收。通過經脈的運行輸布全身,直達病所,從而發揮治療作用。

2、腧穴的經絡傳遞作用。臍與經脈關係非常密切,尤其是與奇經八脈的任脈、督脈、衝脈和帶脈直接關聯,任脈是“陰脈之海”總督諸陰,督脈是“陽脈之海”總督諸陽,衝脈是“十二經之海”,總督十二經氣血,故臍通過與任脈、督脈、衝脈的關聯,與全身的經絡相通,調節全身的氣血陰陽。

3、系統調節作用。臍中部位具有豐富的神經末梢、神經叢和神經束,藥物敷貼於臍部,不斷刺激臍部皮膚,使局部皮膚的各種神經末梢進入活動狀態,通過神經反射和傳導作用,藉以激發神經——內分泌——體液調節功能,改善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狀態,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和防禦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