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俄狄浦斯情結:母親,父親,孩子三元關係的建立

俄狄浦斯情結是精神分析中的一個關鍵情結,它曾被多方質疑,但在許多心理治療的臨床工作者的實踐中,它又的確存在。

這樣的現象沒人能知道為什麼,也無法用以科學的手段去證明俄狄浦斯情結的確切存在,但好在人的心理,精神世界似乎並不科學。

俄狄浦斯情結的提出最初是來源於神話故事俄狄浦斯王,是早期弗洛伊德從大量神話學、人類學的視角去挖掘的一個隱喻。

後來拉康又從語言,詞源學,拓撲學等角度注入了一些新的解讀,但不管怎樣,想要理解俄狄浦斯情結就得先追溯到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上。

簡單概括一下俄狄浦斯王這個故事:

俄狄浦斯的父親拉伊俄斯早期因為政治原因而被剝奪權利,後投奔珀羅普斯為其兒子當家庭教師,但最後卻將其子誘拐導致死亡。

於是珀羅普斯詛咒俄狄浦斯的父親,即拉伊俄斯將會被自己的兒子殺死。

後來拉伊俄斯做了國王,但卻一直害怕這個詛咒靈驗,所以一直和妻子保持距離。但因為某次醉酒,妻子最終還是懷孕生下了俄狄浦斯。

所以我們看到俄狄浦斯的降生自一開始就是不被父親所命名的,他是在忤逆父親的意志下來到現實世界的。

淺談俄狄浦斯情結:母親,父親,孩子三元關係的建立

電影俄狄浦斯王

因為害怕詛咒的靈驗,俄狄浦斯的父親拉伊俄斯準備將其殺害,但最終還是於心不忍只將其遺棄到了很遠的地方。

但不想還是嬰兒的俄狄浦斯卻被人發現救下,取名為:俄狄浦斯。隨後俄狄浦斯還成為他父親鄰國的一國王的養子。

隨著俄狄浦斯的長大,神殿的神諭告訴他,他會殺父娶母,於是為了避免預言成真,俄狄浦斯準備離開本國不再回來,可他卻不知道他所認為的父母其實並非親身父母。

戲劇的是,在俄狄浦斯離開的途中正好碰到了趕往神殿的拉伊俄斯,因為道路狹窄兩個人發生了激烈的爭鬥,最終俄狄浦斯一舉殺死了拉伊俄斯(即他的父親)。

於此同時,俄狄浦斯來到這個國家擊退了斯芬克斯成為了該國的英雄,並予以該國法律做了國王並娶了拉伊俄斯的妻子(即他的母親)。

就這樣俄狄浦斯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殺父娶母”的預言。

故事的最後,俄狄浦斯的母親羞愧自殺,而俄狄浦斯最後也死於聖地。

這是一個故事,同時也是一個隱喻。俄狄浦斯情結在早期又被稱作“戀母情結”,想必大多數人對“戀母情結”要更熟悉一點。

更擴展開來即是我們所謂的“孩子都偏愛自己的異性父母”。

這個結論並非科學的實證,但從現象學的角度來看卻又真實存在。

如果說俄狄浦斯的故事是一種適合於西方的隱喻,但我們卻發現在東方的文化裡這樣的話語竟也同樣存在,且保持了驚人的一致性。

《楞嚴經通議》中明確寫道:若本是男則愛母而憎父,若本是女則愛父而憎母,故曰:異見成憎,同想成愛。

事實上所謂的俄狄浦斯情結,其實就一種亂倫,是兒童早期的一種的性幻想。為了避免發生,所以就要對其進行閹割,以達成亂倫禁忌。

弗洛伊德的學說裡帶有大量的性驅力即力比多的觀點,很多人認為他所說的性慾就是生物層面的性,但其實不是這樣。

弗洛伊德認為的性快感其實是一種擴散到全身的快樂,即一種嬰兒般的快樂。比如兒童在遊戲時,那種瀰漫到全身的快樂就是一種性快感。

迴歸到俄狄浦斯情結上,這個情結的重要之處就在於兒童早期是否能與自己的父母成功的建立三元關係。

不得不說的是,在這裡,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結和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結是存在差異的,所以要分開來討論。

(非常提示:以下會出現某些讓一部分人不能接受的字眼,作者已經儘可能委婉的表達,如果實在不能接受請退出。另外作者本人也不是變態。)

淺談俄狄浦斯情結:母親,父親,孩子三元關係的建立

電影俄狄浦斯王

女孩與男孩的差異最直觀的地方在於生殖器的差異,也即男性擁有陰莖而女性則沒有。

弗洛伊德將其稱作“菲勒斯”,而拉康則將其稱作“石祖”(但在拉康的觀點裡,石祖是有兩個的,一個是幻想的石祖,一個是象徵的石祖,很明顯一個存在於想象界,一個則存在於符號界)。

這裡不做深入的解讀,我們只做淺析,所以我們只要知道所謂的陰莖,也即“菲勒斯”、“石祖”並非指生物層面的就行了,它只是一種象徵,代表了權利,地位,身份等等。

(比如女性渴望成為“石祖”,而男性則渴望獲得“石祖”。當然這裡的男性女性也不是生物層面的,而是心理精神層面的。有些女性雖然生物學層面是女性,但心理認同卻是男性。而一些女性化妝整容,努力獲得更高的學歷等等,其實並非真正想這麼做,但還是做了,這樣的做法背後其實就是在渴望成為“石祖”從而能更好被男性所渴望)

我們先從男孩的俄狄浦斯談起,男孩自出身以來就存在於與母親的異性二元關係中,男孩愛慕自己的母親,認為自己也有菲勒斯,於是產生想要娶母親的想法。

但是由於父親的存在,給與了男孩禁止和警告,告訴他如果這樣做他的菲勒斯就會受到懲罰和閹割,男孩害怕父親的懲罰於是產生了閹割焦慮,同時為了使得自己的菲勒斯不被閹割也最終放棄了娶自己母親的想法。

所以我們看到,父親在此的作用。父親不是現實的父親,而是一種象徵性的父親,拉康將此稱作為“父親的名字”,是一種代表社會規則的介入。

有了父親的在場,男孩脫離了母子共生的二元關係,從而走向有父親,有約束,有規則的三元關係裡。

那麼女孩的俄狄浦斯又是怎麼樣的呢?

女孩一出生和男孩一樣也是處於和母親的共生二元關係裡,此時女孩也是愛著自己的母親的,同時女孩相信自己和母親都擁有“菲勒斯”。

但是直到女孩進入性器期,她開始發現自己與男孩的不同,甚至發現自己的母親也沒有“菲勒斯”時,開始出現憤怒和自卑。

另外雖然母親沒有“菲勒斯”但她發現,母親有父親,而父親則有“菲勒斯”,於是女孩感覺受到了欺騙開始憎恨母親轉而愛慕自己的父親,而這也被稱作“陰莖嫉妒”。

女孩愛慕著自己的父親,想要替代自己的母親成為父親的妻子,這同樣也是一種亂倫禁忌。

此時父親的在場同樣也是代表了一種規則的介入,父親拒絕女兒的慾望,於是受挫的女兒又再次轉向自己的母親。

而由於父親的介入,女孩也終於從母女的二元共生關係中走向了有規則,有倫理的三元現實世界。

淺談俄狄浦斯情結:母親,父親,孩子三元關係的建立

俄狄浦斯王

也許不少人無法接受這個俄狄浦斯情結,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在生活中我們又確實會遇到一些潛在的現象。

比如大多數男孩在很小的時候有成人開玩笑逗他:你有沒有喜歡的女生。他卻說他要娶自己的媽媽當老婆。

而民間我們也常聽到類似於:“男孩兒是媽媽的小棉襖”“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之類的話。這些無一不在訴說著俄狄浦斯情結的存在。

對比男孩與女孩的俄狄浦斯,我們會發現男孩兒的目的是要走出俄狄浦斯期,即放棄戀母從而構建三元關係。而女孩兒同樣也是放棄戀母從而構建三元關係,但女孩兒的關鍵卻在於進入俄狄浦斯期。

我們也許可以試圖從生活化的角度來理解精神分析的一些看法,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精神分析並不支持親子關係裡僅二元關係的建立。

因為

單方面的母子關係會產生持續一生的共生幻想,這根本是阻止孩子成長與發展的。

說個接地氣的話就是,我們看到如今的親子關係構建,出現了所謂的“喪偶式育兒”與“直升機父母”,而裡面大多是母愛給的太過窒息,而父親則是處於缺位狀態。

我們有理由懷疑,母愛過多的背後是否存在一焦慮的母親,利用孩子來滿足自己對愛的需要,從而獲得一種替代性的愛。

但不管怎樣,我們可以看到,母愛並不是一種唯一的愛,父親也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從孩子出生開始,父親的愛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元關係會導致共生幻想,而三元關係則才是最佳的矯正方法:父親給予母親支持,父親處於母親和孩子之間,這樣共生關係也就走向了個體化。

最後,留下一丁點懸念,坊間育兒圈裡時常流行這樣一種說法:

“母親決定男孩,父親決定女孩兒”,單從俄狄浦斯情結來看這自然是一完美配對,然而真的如此嗎?

僅對女孩來說,女性的夢中情人難道真的是一位酷似自己父親的男子?

要解開這個疑問,我們就不得不引入另一個情結:厄勒克特拉。這個有機會我們下次再淺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