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沒有叛逆,哪來的偉大

“偉大,總是從冒犯開始。”

我忘了自己是從哪兒聽過這句強有力的話了,只記得聽到時頓時覺得非常同意,因為偉大總是要創新,而創新就意味著要去破壞舊的事物,冒犯舊的規則。如果我們總是尊重已有的事物,這樣偉大的新事物就不能產生了。

沒有叛逆,哪來的偉大


例如硅谷,就是鼓勵背叛的。我在不丹旅行的時候,同行的一個企業家和我分享說,硅谷的整個文化是鼓勵坦蕩蕩的背叛,那裡的企業家很接受自己的員工背叛自己,去創造新的企業,硅谷於是不斷處在創造性的裂變中,最終成為了偉大的存在。

我們容易美化忠誠,知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一句很有力量的話:愛製造分離,而施虐製造忠誠,在文化延續的表象之後,是每一個曾經生活其中的人想成為自己的願望的無邊墓地。

沒有叛逆,哪來的偉大


如果後代對前輩絕對忠誠,如果孩子對父母絕對忠誠,那就意味著孩子的生命將徹底被包在父母的空間之內,他們沒可能去創造自己的空間了。相反,如果孩子首先被鼓勵了做自己,這必然會導致對父母的一些背叛,然而這樣孩子就可以勇敢去創造他們自己的空間與規則了,世界因此會不斷改變。

作為70後,我一直在聽到我們的社會不斷地在貶損後一代,80後常因為是獨生子女而被看不起,之前的人覺得他們自私;90後更是因太個性化而被廣泛批評,而00後被認為是活在異次元中,有點像非正常人類。然而我認為真相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高過一浪。80後、90後和00後在相對安全而自由的空間內,更有熱情與創造力。

沒有叛逆,哪來的偉大


我認為這樣的發展才是對的,上一代的艱苦努力是為了給下一代更大的空間做自己。

一位朋友和我分享說,她的第二個孩子開口說的第一句話是“不要”,而她的第一個孩子開口說的第一句話是“要”。

她的理解是生第一個孩子時,她自己沒什麼主見,家人對孩子的管束也太厲害,動不動就說她對孩子太溺愛了,因為所有人都這麼說,而她的心智和個人力量都不夠強,所以她沒有很好地支持到老大。她觀察到在孩子剛出生後,她的家人們就不斷地對老大說“乖,要聽話噢”。同時,他們又對孩子製造了各種匱乏,所以她的理解是,因此老大一開口說話,就先表達“要”。

沒有叛逆,哪來的偉大


老大出生後,她像是得了產後抑鬱症一樣,因此來找我做諮詢,現在已有幾年時間,不是每週都來,而是陸陸續續的,有時兩三個月才來一次。長時間的諮詢給她帶來了改變,她現在變得非常有主見,堅持給孩子愛與自由,堅持及時地回應孩子,無條件地滿足他們。結果,老大逐漸從聽話的乖孩子,變成了很不好惹的孩子。

至於老二,因為一直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所以是得到了充分滿足,而開口講話後,就直接發展到了冒犯的階段,動不動就說“不要”。

發展心理學和精神分析都認為,每個人都有兩個叛逆期,一個是一歲半到三歲時,標誌是孩子總是說“不”、“我來”,如果父母想控制他們,他們會鬧得很厲害。略有不同的是,精神分析認為,第一個叛逆期是從6個月大時就已經開始了,就是我們多次提到的“分離與個性化”階段。

沒有叛逆,哪來的偉大


第二個叛逆期,就是青春期。青春期的青少年充滿了荷爾蒙,而他們的心智還不能很好地處理,因此很容易顯得躁動不安。很多心理諮詢師說,和青春期的孩子做諮詢非常不容易,因為他們太想什麼事都自己解決,所以對別人進入他們的心靈,甚至還去指導他們,會非常敏感。

這兩個叛逆期的孩子,從嚴格意義上講,都是處於嚴重的冒犯與背叛中,他們會傾向於縮小父母對自己的價值,誇大自己的力量,但真受挫後又發現,其實自己還是挺需要父母的支持,但他們輕易又不願意放下自己的自戀。特別是青春期,如果父母還想對孩子施加高壓時,孩子可能會爆發很嚴重的反抗。

沒有叛逆,哪來的偉大


我們需要認識到一點,所謂叛逆,從根本上說是因為想做自己,所以這並不是一個需要矯治的錯誤。如果父母想收穫一個充滿激情和創造力的孩子,就需要鼓勵和支持孩子做自己,就是尊重孩子的空間,讓孩子在他的空間按照自己的規則來。

這兩個叛逆期,可以說孩子都是在積攢力量,為了更好地進入到下一階段的競爭中。

第一個叛逆期結束後,孩子就進入了俄狄浦斯期,而這個階段的主題,就是與同性父母競爭異性父母的愛與關注,這是一個巨大的冒犯。孩子需要在三歲前與媽媽的關係中,獲得足夠的支持與鼓勵,確信他可以做自己,然後才可以在俄狄浦斯期展開自己的競爭,雖然競爭對象和競爭目標就是自己的父母。如果孩子在三歲前,叛逆一直被打壓,被教導聽話,與媽媽建立了超粘稠的關係,那孩子的生命力就不能噴湧而出,就難以在俄狄浦斯期展開競爭,孩子的生命力就容易被悶住。

沒有叛逆,哪來的偉大


當然,這時規則與空間同時並存,孩子有做自己的空間,父母對此給與了尊重和支持,同時,基本規則還在,就是父母需要讓孩子明白,你可以去淋漓盡致地展現你的競爭欲,去親近異性父母,但同時你要知道,爸爸媽媽才是伴侶,而你只是個可愛的小寶貝。

第二個叛逆期結束後,一個人就進入成年了,他進入了徹底真實的人生遊戲中,要去創造自己的生活空間和工作空間。臺灣學者孫隆基說,他的觀察是在儒家文化下,人們普遍沒有青春期,因為太強調聽話了,結果導致孩子成人化,成年人兒童化。

沒有叛逆,哪來的偉大


在我的觀察中,現在社會一樣還存在這個問題,但已經有了很大轉變,不過,還是有很多中國家長對孩子發出不合理的期待,例如,上學的時候不要戀愛,要以學業為重,等你大四一畢業,就要立即戀愛,然後結婚生子,傳宗接代。

這種期待中,沒有給孩子叛逆與冒犯的空間,甚至都不會有生命力揮灑的空間,他只被教導有工具性的競爭力,而沒有被允許有個性化的熱情與創造力。

有時,看到最簡單的事物,都需要叛逆與冒犯。實際上,牛人們之所以在他們的領域內非常厲害,正是因為他們有直面最簡單事物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