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底料的半壁江山為何一個在內蒙一個在重慶呢?


火鍋底料的半壁江山為何一個在內蒙一個在重慶呢?

火鍋(英語:Hot Pot[1]),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食物。周代的鼎器應是火鍋最早的雛形,據考證,戰國時期即有火鍋,時人以陶罐為鍋,到宋代,火鍋的吃法在民間已十分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元代,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到清代,火鍋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用料是山雞等野味。

火鍋底料的半壁江山為何一個在內蒙一個在重慶呢?

放眼整個中國,做火鍋出名的一個是重慶,一個是內蒙古。我們今天來談下國之大。為何出火鍋的就這兩個地方呢?

首先說北方。相傳,在火鍋發明前有個典故,說蒙古羊是成吉思汗在呼倫湖畔迎親時,所吃的蒙古九珍之一。九九全羊席上,菜品香氣撲鼻,羊肉引人垂涎,成吉思汗品嚐過後,更是盛讚,稱其為“長到十八歲吃過最香的飯”。

這裡的蒙古羊,正是來自新巴爾虎右旗的羊肉。巴爾虎是蒙古族喀爾喀部的一個部落名,該部落駐紮於呼倫貝爾,寓兵於牧,分編為左、右二翼。此處的“右”,在蒙古語裡意指西方。

火鍋底料的半壁江山為何一個在內蒙一個在重慶呢?

常年征戰的蒙古軍隊,多以飲馬乳或宰羊為口糧,物質條件相當貧乏。在艱難的環境中,為了振奮士氣,被打仗耽誤的美食家發明了一道至今膾炙人口的美味——水煮羊肉。

有一次,蒙軍行軍至九峰山險處,雨霧繚繞中跋涉,將士恐有埋伏不敢冒進。成吉思汗便下令就地停駐燃篝火,既可取暖又可野炊。

成吉思汗眼見士兵把羊肉被烤得黑糊,突發奇想,把頭盔取下置於火上,注入山泉,再用腰刀把烤焦的羊肉切得薄如蟬翼,和隨身皮囊裡的草藥一同投進沸騰的軍盔。一口熱氣騰騰的草原野生羊肉入腸,將士們頓時紅光滿面,鬥志昂揚,高歌前進,軍心大振

火鍋底料的半壁江山為何一個在內蒙一個在重慶呢?

這種環境下形成了最原始的火鍋。經過上千年發展在內蒙古已經發展成熟。

說到重慶火鍋的由來,其實也跟當地氣候有關係。俗語說“四川的太陽,雲南的風,四川的下雨象過冬”;“四川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分銀。”這兩句話裡反映出了四川的雨多,而且下雨時特別陰冷,空氣溼度大。

在四川總是會覺得是從身體裡面往外冷,吃辣椒是為了驅寒去溼。這是因為辣椒中含有一種叫做辣椒素的物質,每到吃飯時吃點辣椒,吃了辣椒能使人心跳加快,毛孔張大,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變粗,血液加速,汗腺張開,全身冒汗,身上的寒氣溼氣就被驅趕出體內,全身就會感覺到熱乎乎的。

這就是從醫學角度來說的辣椒具有溫中下氣、開胃消食、散寒除溼的作用。

火鍋底料的半壁江山為何一個在內蒙一個在重慶呢?

而重慶火鍋確又是四川火鍋演變而來。四川火鍋以麻,辣,鮮,香著稱,他來源於民間,昇華於廟堂,無論是販夫走卒、達官顯宦、文人騷客、商賈農工,還是紅男綠女、黃髮垂髫,其消費群體涵蓋之廣泛、人均消費次數之大,都是他地望塵莫及的。作為一種美食,火鍋已成為四川和重慶兩地的代表美食。

四川火鍋的出現,大約在清代的道光年間(1821-1851)。經過多方考證,四川火鍋真正的發源地是長江之濱--酒城瀘州的小米灘(現高壩二五廠)。炊具僅一瓦罐,罐中盛水(湯),加以各種蔬菜,再添加辣椒、花椒祛溼(因為有"菜當三分糧,辣椒當衣裳"之說)。

當時,長江邊上的船工們跑船常宿於小米灘(小米灘在當時是四川境內長江邊上的一個很適中的碼頭)。停船即生火做飯驅寒,船工們吃後,美不可言(在他們心中),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在長江邊各碼頭傳開了。

火鍋底料的半壁江山為何一個在內蒙一個在重慶呢?

當時的重慶卻是水路交通要道,比起瀘州就大多了。這種食俗沿襲而下,傳至重慶後,就又有一番變革了。當時一些苦力("棒棒")見到這種吃法後,就跑到殺牛場撿一些被人丟掉的牛內臟到長江裡洗淨,切成小塊,和船工們一起吃。大家都覺得非常美味,又能填飽肚子,又能驅寒。再後來就有人乾脆用一挑(兩個)籮筐,一頭放些牛雜(以毛肚為主)、小菜,一頭放一泥爐子,用一口分了格的"大洋鐵盆"放在爐子上,盆內沸騰翻滾著一種又麻又辣又鹹又香的滷汁,每天就在河邊、橋頭或走街串巷的叫賣。於是這些船工、苦力(棒棒)們也不再自己生火煮了,各人認定一格,即燙即吃,直至吃飽,還花費不了多少錢,既經濟,又方便,又能增加熱量。除了那些苦力外,來圍著挑擔子的吃的人也越來越多。直到民國二十三年,才有人把它搬進了小飯店,把這些擔頭移到桌上,泥爐依然,只是將分了格的鐵盆換成了赤銅小鍋,滷汁、蘸汁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乾淨而適合眾人的口味,慢慢地這種小飯店越開越多,在重慶對岸江北的一條小街上幾乎全都是這種飯店,並且吃的人相當多,這就是“重慶毛肚火鍋”的起源。後來人們為了記住這種吃法是從小米灘傳過來的,就乾脆把這條街稱作"小米街"。

乃至後來,到抗日戰爭時期,四川火鍋日益興盛,官場要員、金融巨頭、商人、記者等以吃火鍋為榮,有人還把這種火鍋店高尚化。許多在新中國成立前夕跑到臺灣的國民黨老兵,至今仍念念不忘重慶火鍋的美味,有的還在臺灣開起了火鍋店(但由於原材料的問題,老是趕不上四川本地的味道)。所以許多書上都說四川火鍋發源於重慶江北,但事實卻是源於瀘州,在重慶發展開來的。

火鍋底料的半壁江山為何一個在內蒙一個在重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