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和春與小紅樓——24年前的青島十大名吃之二

說到十大名小吃中和我關係最密切的大概要數萬和春和小紅樓了。兩家企業共同的特點都是來源於臺東,都有一個女強人做當家人,不同點是一個那時候是那會兒是集體企業,另一個則是個體。

萬和春與小紅樓——24年前的青島十大名吃之二


小紅樓牛肉灌湯包。十大名小吃中,為數不多的沒有在獲獎之後忙著開分店、搞加盟做連鎖的企業,但是直到今天依舊在臺東頗有名氣,牛肉灌湯包的品質也得以保持。

和小紅樓的李總認識大約是在2006年,那年市北區組織了一批餐飲企業的老闆去成都觀摩中國特色餐飲小吃博覽會。那時候阿甘已經開始參與市北區一些商街的策劃工作,同時也給一些商業餐飲業的企業進行策劃,也就在這次的參觀旅程中認識了李總,認識了小紅樓。

小紅樓獲獎的時候位置還在昆明路,也就是現在的當代廣場北面。大學時的一個好朋友在臺東工作,所以隔三岔五要過去找他,那時候臺東的美食遠沒有今天多,剛出校門也難免囊中羞澀,所以小紅樓也算是我們常去的地方。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一直那麼喜歡吃包子,青島現在的包子連鎖幾乎吃遍了,每每實在想不出要吃什麼的時候就只有包子。

小紅樓的灌湯包卻是我之前沒有感受過的。和青島大包不同,灌湯包很小,皮極薄,總讓人感覺是透明的,一口咬下去,湯汁溢滿口腔時的那種感覺無法形容。第一次吃的很多人,往往還不小心會燙到嘴。一直不知道這湯是怎麼包進去的,直到認識李大姐以後,才從她的口中得知了這灌湯的秘訣。

後來,小紅樓搬到了標山路,但是依舊沒有發展連鎖擴大經營,生意卻一直興旺,常常路過的時候和李大姐打個招呼,常常看到已過退休年齡的她依然在和員工一起包包子。或許這就是小紅樓今天依舊存在的根本吧。

萬和春與小紅樓——24年前的青島十大名吃之二


萬和春排骨砂鍋米飯。十大名小吃中,只有兩個個體企業,萬和春是其中之一,也是目前發展最好的,沒有之一。從當時的一家小門店到今天幾十家直營店,依舊保持著青春活力。

從二十出頭開始就吃萬和春。

吃飯是所有業務員的重要功課,尤其是我們這些跑街的,去到多麼陌生的地方,坐下來吃午飯實際上是為了歇歇腳。最常去的大概就是萬和春了,雖然是快餐店,但是比很多的本土快餐要乾淨,整潔。更重要的是基本不用等餐,端上桌就可以馬上吃,不會耽誤工作。至於口味,更是不用說,直到今天不認為有哪家排骨米飯能夠比得上。

品質一直是萬和春成功的根。雖然配方和工藝傳承了近百年,但是和很多老傳統一樣,要想發揚光大,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萬和春與小紅樓——24年前的青島十大名吃之二


從一個普通顧客,到萬和春的粉絲,後來又成了萬和春的顧問,對萬和春的感情是不一樣的,最有感觸的就是他們一直在用匠人精神做好一塊排骨,這是萬和春堅持的。

前面兩年給萬和春做顧問是很有口福的一件事情。因為最近一直在推一些新的口味,品嚐成了經常要做的美差。兩年裡大概先後得嚐了幾十個品種吧,最後打磨推出的卻並不多,因為大部分在中間就被自己斃掉了。這種匠人精神在萬和春幾代人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很早就認識萬和春上一代的當家人王淑萍女士,但是一直保持著對長輩的一種敬畏,因為聽到過她對品質的苛求。即便是在年過六旬之後,王董依舊保持著一個習慣,就是每天會在清晨四五點鐘出發,去每一家連鎖店親自品嚐當天的骨湯,以便確保每一份排米的純正;而現在的當家人依舊繼承著這種傳統。一起工作過很多年,無數次一起加班至深夜,排骨米飯幾乎都是我們的加班餐,而無論是任何一家連鎖店送來的排米,第一口湯入口,一定要進行品評,並且會第一時間電話告知店長,今天的出品是好還是不好,有哪些不足需要改進。

從選材,到選擇器皿,再到烹飪灶具,萬和春在每一點上都力圖做到最好。萬和春從來不簡單的是一個生意,而是一種真正的傳承,傳承的不僅僅是技藝,不僅僅是配方,更是一種精神。幾十年不放開加盟,為的就是一碗有記憶的好排米。

所以說,24年以後,十大名小吃現在發展最好的是萬和春,也就一點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