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雲南人vs廣東人,到底誰站在食物鏈頂端?

在我國論吃,不得不說南方人比北方人要稍勝一籌,川魯粵湘蘇浙閩徽八大菜系,只有魯菜是北方菜。不過,所謂“八大菜系”只是過時的區分方法。我國勞動人民在吃這方面的創造力,不輸世界上任何國家,由於地域和自然環境對飲食的影響,真要細分菜系恐怕根本沒辦法分出來。一些菜系食材完全相同,只是烹飪方式各有所長,但有些地方的食物完全靠食材取勝,帶著不可複製的地域標籤。

雲南人vs廣東人,到底誰站在食物鏈頂端?

自古以來,廣東人就以“敢吃”著稱,尤其各類野味,甚至有“天上飛的飛機不吃,地上跑的火車不吃”類似調侃,而“廣東人吃福建人”也成為一個被玩壞了的梗。這麼看來廣東人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無疑的。但跟雲南人比,還不夠野。接下來就多方面PK一下吧。

第一局:鮮

廣東人出海鮮,雲南人出野生菌

雲南人vs廣東人,到底誰站在食物鏈頂端?

廣東有著我國最長的海岸線和廣闊的海疆,對於大部分廣東人尤其是生活在沿海或近海的,只有當天從海里撈上來、還帶著點海水腥味、活蹦亂跳的才叫“海鮮”,那些用冰塊保存甚至經過長途運輸的,只能叫“海產”。

在廣東吃海鮮,只要不在旅遊景區內,隨便挑一家都不會太難吃,當然前提是吃得慣海鮮。粵菜講究保留食材本身的味道,無論清炒、白灼還是燒烤,調料的作用只是去腥和提味,並不會掩蓋其鮮味。

雲南人vs廣東人,到底誰站在食物鏈頂端?

每年雨季來臨,是雲南人最興奮的時候,又到吃菌子的季節。你可別說不就是蘑菇麼?雲南人會不跟你做朋友的!菌子是野地裡長的,蘑菇是人工種植的,雲南人從來都看不上。菌子在雲南話裡讀“勁兒”或“介兒”,注意發音要一氣呵成,沒有兩個音。

在雲南,每個人每年都會收到食安委和衛健委發的短信,提醒注意食品安全,但還是每年都有人因吃菌子中毒甚至喪命。如果你問會中毒為什麼還要吃,真的有那麼好吃嗎?雲南人可能只會給你翻個白眼,誰吃誰知道。

海味VS山珍似乎很難分出高下,如果廣東夏天大排檔的海鮮+啤酒=痛風套餐,那麼雲南雨季飯店裡的野生菌+白酒=黃泉路套餐,為了吃都是蠻拼的。

第二局:野

廣東人出蛇,雲南人出蟲子

雲南人vs廣東人,到底誰站在食物鏈頂端?

首先表明不是地域黑,並是每個廣東人都會吃蛇肉,但筆者在順德菜市場確實看到各種蛇用網兜著賣的,第一次見時還是有點震驚,後來就習以為常了。

美食紀錄片《尋味順德》介紹了“菊花水蛇羮”這道菜的做法,以菊花的清新點綴蛇肉的鮮美,或許有人聽到蛇就不敢吃了,但這樣的硬菜也不是隨便能吃到的。此外還有蛇宴、蛇血炒飯、川貝燉蛇膽等。據說沒有一條蛇能活著離開廣東。

雲南人vs廣東人,到底誰站在食物鏈頂端?

紀錄片《雲南味道》裡有這樣一句話:“一動就是肉,一綠就是菜,田間、地頭都可以拿來吃。”雲南人一看到馬蜂窩就像看到天上掉下一大塊豬肉,蜂蛹是拿來油炸或涼拌的。還有螞蟻或螞蟻蛋,都是高蛋白食物,適合煮湯或涼拌。竹子裡的竹蟲、水蜻蜓、金蟬等等都是可以炸著吃的。還有些蟲子,聽著就讓人毛骨悚然,更不用說吃了。

第三局:生

廣東人出魚生,雲南人出生豬血、剁生

雲南人vs廣東人,到底誰站在食物鏈頂端?

魚生食並非廣東獨有,但順德魚生堪稱一絕。這是一種自唐延續至今的吃法,把魚片得薄如蟬翼,厚度不超過0.5毫米,呈半透明狀,調料只放油和鹽,把食材本身的味道發揮到極致。

在雲南西部和南部地區,以茴香、小米椒、大蒜及醃菜水熬成膏體的醃菜膏拌凝結成血旺的生豬血,口感如果凍般嫩滑。將只是用火略燒過皮毛的生豬肉剁細,拌蔥、姜、蒜、辣椒吃。還有用生豬血拌豬肉的吃法。紀錄片《風味原產地》用鏡頭記錄下這些做法,彈幕有人稱“這是我唯一看得沒有食慾的美食紀錄片。”如果前兩局難分勝負的話,這局是雲南人穩贏了。

雲南人vs廣東人,到底誰站在食物鏈頂端?

此外,雲南還有除西南三省外,別的地方很難吃得下的魚腥草或叫折耳根,玫瑰花、茉莉花、山茶花、大白花、芭蕉花、石榴花、雞翅棠梨花、瀘沽湖“水性楊花”……湊一桌的鮮花宴。因我在廣東生活的時間不長,找不到類比,歡迎在評論區補充。雲南人vs廣東人,你認為誰站在食物鏈頂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