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聲稱“不做金融” 暫時服軟的巨頭能逃開監管嗎?

面對監管高壓,民營金控企業雖然暫時服軟,但可能隨時根據監管風向變化捲土重來。但在穿透式監管下,這些企業的金融套利空間其實不大。

兩會期間,前央行行長周小川就曾指出跨行業金融控股行為存在風險,應納入金融監管。近日,金控公司監管問題再度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有傳聞稱監管部門正在起草有關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辦法,年內有望落地。監管辦法可能在股東或關聯方融資、旗下金融機構股權結構、實繳資本來源合法性等方面,提出更多規範性措施。

對於此次即將出臺金控公司管理辦法中業界普遍關心的一些重要問題,金評媒(ID:JPMMedia)請到了相關專家進行了深度解讀。

01

如何看待民營金控集團放手金融牌照?

業內預期此次監管辦法的出臺將從金控的認知方面進行更加清晰的界定。此外,民營金控公司或將成為重點監管對象,這一預期讓不少民營金控心生退意。

聲稱“不做金融” 暫時服軟的巨頭能逃開監管嗎?

目前,“明天系”“海航系”“中植系”等大型民營金控集團正在陸續出售手中持有的金融機構股權,種類包括保險、證券、銀行、信託等。海航集團和中植集團在回應出售金融資產時都表示是在迴歸主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對此,麻袋研究院一位研究員對金評媒(ID:JPMMedia)表示:

金控集團業務規模龐大,但風險難以隔離,容易因為某些業務影響到整個集團的穩定性,因此,金控集團很容易成為監管部門重點關注的對象。像海航等集團之前攤子鋪得太大,現在砍掉一些業務,對調整財務報表很有必要,說是迴歸實業也對。

02

為什麼對“科技+金融”的監管不會放鬆?

事實上,將民營金控納入監管範圍也將填補此前對BAT等巨頭在監管上的空白。

4月中下旬,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等互聯網金融巨頭紛紛聲稱不做金融,只做技術並轉型提供To B服務。具體來講,京東金融表示,會把全部金融資產轉讓給金融機構,從自營金融轉為服務B端金融機構。螞蟻金服則定位TechFin,稱以後只做技術(Tech),並幫助機構做好金融(Fin)。

聲稱“不做金融” 暫時服軟的巨頭能逃開監管嗎?

最近,這兩家互聯網巨頭,幾乎同時被傳出在進行新一輪融資的消息。此外,它們也在近期分別與銀行達成了金融科技方面的合作。

儘管已有互聯網巨頭表示,繼續謀求金融牌照只是為了合規,仍有行業人士認為,對於“不做金融”卻依然去申請牌照的企業,監管層也不會放鬆對“科技+金融”的監管。

就在5月22日,有媒體援引不願具名知情人士消息稱,中國監管當局擬定挑選包括螞蟻金服在內的五家機構,作為金融控股集團監管首批試點。

對此,麻袋研究院那位研究員對金評媒(ID:JPMMedia)直言:

嘴上說不做金融,但卻要申請牌照,這種行為透露:面對監管高壓,這類企業雖然暫時服軟,但可能隨時根據監管風向變化重新涉足金融業務。這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業內其實認為金融業務才具有想象空間,金融科技如果不涉及金融核心業務,盈利模式有待考驗。監管應該已經看到了這種趨勢,其實,在現行的穿透監管思維下,無論什麼創新形式都可以穿透到具體的金融業務上,沒有什麼套利空間可言。

03

怎樣看待不同金融牌照監管的尺度?

分析人士認為,行將到來的金控辦法有可能會動用牌照核發、淨資本等手段強化准入門檻。牌照核發和淨資本約束都是嚴管金控企業行為和數量的方式。並且,針對不同類型的金融牌照,監管層的容忍度肯定也有所差別。總的來說,對銀行、保險機構較為嚴格,而對支付、小貸則較為寬鬆。

麻袋研究院上述研究員對金評媒(ID:JPMMedia)指出:

不同牌照,作用不一樣,給社會帶來的影響不一樣,所以監管嚴格程度不同。一般來說,給社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越大,監管越嚴格;影響越小,監管越寬鬆。

銀行、保險是拿普通大眾的錢去投資,一旦出風險影響較大,所以監管非常嚴格。

聲稱“不做金融” 暫時服軟的巨頭能逃開監管嗎?

小貸公司的資金,主要來源於同業拆借、銀行借款、ABS等機構客戶、高淨值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較強,且外部融資有槓桿限制,最多不超過三倍,也就是說淨資本1億,最多借3億,即使出風險,影響也較小。因此,表面上看,監管相對較寬鬆,實際上是從一開始就限制了小貸的作用。

支付也一樣。嚴格意義上講,支付只是一個工具,只要相關技術滿足監管要求就可以了,因此,表面上看監管較為寬鬆。但如果支付公司想做創新業務,監管也會嚴格起來。之前,很多支付公司因挪用客戶備付金,偽造變造交易和財務資料,超範圍經營支付業務等違規行為,被監管處以鉅額罰款,甚至取締牌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