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深圳網友晒出的三十年前“永久”房產證,刺痛了買房者!

有網友曬出了三十年前的永久房產證,那時候這個東西被叫做:房屋買賣協議書。

買賣需要律師見證,所以,有了這個“寶安縣布吉鎮法律服務所”作封面:

深圳網友曬出的三十年前“永久”房產證,刺痛了買房者!

一九八八年的寶安嚇村沙灣市場,當時有一個榮光的名字——“特區第一農貿市場”。

沙灣市場是一個雙層構造的農貿市場,主營菜肉、服裝、日用品。一樓菜市場,二樓賣衣服、雜貨、日用品。生意特別紅火。正是因為生意紅火,回報率高,所以這類型的物業是比較受歡迎的。

這間店鋪的第一位買家,在一九八八年買下了它。當時總價一萬二,產權寫著“永久”。

深圳網友曬出的三十年前“永久”房產證,刺痛了買房者!

“沙灣市場小店“”房屋買賣協議書

深圳網友曬出的三十年前“永久”房產證,刺痛了買房者!

當時的寶安縣國土局批覆的徵地文件

深圳網友曬出的三十年前“永久”房產證,刺痛了買房者!

合同裡的徵地協議書

一九九二年,花了四萬塊,從原業主手裡把店鋪接了過來。

那是一個二十三平米的空間(有飄出部分,所以實際面積比協議書上寫的要多),分上下兩層,實用面積有將近四十平

帶廚房和廁所。可以說它是鋪子,也可以說是住宅。當時買下它,家人一致認為“考慮周全”——假如生意不好,退一步說,還能住人嘛。

但四萬塊是要一次性付清的,無法貸款。九二年,四萬可是筆鉅款,這筆“鉅款”怎麼來的呢?

我們的目光投向了股票。

深圳網友曬出的三十年前“永久”房產證,刺痛了買房者!

股票換店鋪

不知多少人對1991年11月蛇口工業園的那場股票認購有印象。

股票,那時候是一個鮮有人知的東西。深交所1990年營業,股票的概念才慢慢開始傳播開來。

我們家跟各路親朋借到了5張身份證,領了5張表格抽新股。最後有兩張抽中了“深中華”,代號000017。一張中籤可以認購2000股,一股的首發價是3.75元。總認購價一萬五。最後,和親人朋友們借錢,全部買下。

深中華,1992年3月31日上市,當天的開盤價每股11元,然後持續漲,漲到了21元

咱家買的股票,總市值四萬。我們就直接用股票換了這間店鋪,中途沒有變現。

當時一名普通工人的月工資三、四百塊,而這樣的店鋪月租金有兩百多,一下緩解了生活的勞碌和壓力。

如今回頭看

當然,回頭看,這筆錢如果當時拿去交商品房首付,如今回報高得多。那時的盲區,在於不懂得區分商品房、小產權房,也搞不清底商、街鋪的優勢,更無法想到有一天,這樣的農貿市場會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例如:八八年,南山玫瑰園的房子,一套66平米的總價1.3萬,單價不過200塊。九二年,龍華的房子,不過1500一平

拿店鋪對比,當時同樣的價格,也可以買到東門的一間臨街鋪位了。

如今,玫瑰園的房已經賣到了每平米十萬上下。龍華的房子,也去到了4萬多一平。東門街的底商,更是印鈔機。而這個店鋪的月租金,九二年租200元,現在才租到500元。可以說,租金水平其實是在不停倒退。無論從升值角度或現金流的角度看,它都大大落後其它物業的增幅。

不過,只有當時間的潮水褪去,清點收穫,才知對錯。而在每一個“當下”,人都是容易渾然不覺的。投資是一門講究的學問,哪怕是一個微妙的決定,放到十年二十年後,通過時間的放大鏡再看,都會與過去產生巨大的反差。

沙灣市場在歷史的風捲殘雲中,褪去了昔日的底色,逐漸被密集的城中村包圍。人員複雜、產權錯綜、片區建築密度大。即便市場外牆的牆皮脫落了,漏水嚴重,鋼筋外露,問題多多,也沒被誰瞧上一眼,可能借此背上舊改的希冀,獲得新生。

面對如今四十年,五十年和七十年的產品,這張永久產權證,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